赵会承,马蕊香
(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 河北 衡水05300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面瘫”、“口眼喎斜”、“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笔者2005-01至2009-02 运用中药正喎汤治疗4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本组48 例中,男28 例,女20例,年龄18~80岁,病变在左侧者30例,右侧者18 例,发病时间最短1 d,最长2个月,以3~10 d者为多见,占75%。
①发病急,少有自觉症状;②突发性口角歪斜,表情痛苦,口角下垂,健侧向上歪斜,不敢紧闭口唇、不能鼓腮、吹气,饮水漏水;③睑裂扩大,上下睑不能闭合,结膜外露,用力紧闭时眼球转向外上方,出现贝尔氏征;④泪溢;⑤前额皱纹消失,不能蹙眉;⑥听觉检查多见低音性过敏或听觉增强。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及各种继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①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并发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局部炎症如中耳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等累及的面神经麻痹;③后颅窝病变,如桥小脑角肿瘤、颅底脑膜炎、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
以自拟正喎汤为基础方:麻黄10~30 g, 淫羊藿10~20 g, 黄芪30~60 g, 当归15~30 g,僵蚕6~10 g, 全蝎6~10 g, 葛根20~30 g。加减:痰湿阻滞明显者,加薏苡仁20 g、半夏10 g;若面肌抽搐频作或病程超过2 周者,加蜈蚣1~2 条、乌梢蛇10 g;面部麻木者,加忍冬藤12 g、丝瓜络12 g;口干心烦者,加生石膏20~60 g;表虚自汗或服药后心悸者,去麻黄,加防风。
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面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面肌运动功能基本恢复,但额纹、闭眼、露齿3项指标中有部分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症状和体征减轻,面肌运动有进展,但额纹、闭眼、露齿3项均未恢复正常。无效:治疗2个疗程无改善。
本组48 例中,痊愈42 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 例,有效率97.8%。
患者,女, 80岁,农民, 2008-04 -20 初诊。患者2008-04 -17 晨起后因漱口漏水,始知口眼歪斜。于乡医处治疗,口服维生素B110 mg,每日3次;维生素B610 mg,每日3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120.1 mg,每日2次;泼尼松5 mg,每日3次。治疗3 d病情无明显好转,故来就诊。查:右侧额纹消失,蹙额、皱眉不能,右眼不能全闭,口角向左歪斜,鼓颊、吹哨、露齿动作不能完成。予正喎汤加生石膏20 g, 3 d后完全治愈,疗效之好,出乎意料。随访半年,正常。
中医认为本病是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太阳、少阳经,殃及阳明经。风为阳邪,其性喜上,致面部三阳经经气阻滞不通,筋脉失养,导致颜面一侧肌肉弛缓不收,受对侧牵拉,而成本病。病因以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每与寒、热、瘀相兼为患。若久病则外邪内居筋肉,与痰湿相杂,则成瘀滞内阻之证。方中麻黄味苦性温,有发表散寒,利尿消肿之功,同时又有温经通络的效果。 《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麻黄为发汗之主药,于全身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其主治之大纲……谓其破癥瘕积聚者,以其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而消坚化瘀之药可偕之以奏效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黄芪配当归名补血汤,具补气养血,扶养正气的作用。且大剂量黄芪祛风效显。僵蚕、全蝎虫类药有祛风通络,化痰解痉的功效。淫羊藿性辛、甘、温,归肝、肾经,主要运用于阳痿遗精,腰膝酸软,风湿痹痛,骨痿瘫痪,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加用淫羊藿治疗能明显缩短病程,增加疗效。可能与淫羊藿有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关。葛根味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阳明经,可以发表解肌,增加麻黄祛邪力量。全方共奏祛风化痰,益气化瘀,通络止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