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竣
钱学森老先生曾就学校教育提出过令人深思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震聋发聩的质疑像一把利剑,点破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也刺穿了浅层课改的面纱。
一、课改开局之路
第一步,确定课改的基本要求。践行自主参与合作探究课改理念,以建设高效课堂为取向,“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还课堂以本来面目,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步,开展课改试验。每个年级确定2~4个班作为试验班,高三年级率先启动学习小组建设。
第三步,中期评比总结。先后组织课改优质课竞赛、优秀导学稿评比、课改先进个人评选,举行学期总结表彰与经验介绍专题会。课改力求稳中求进,先试点后推广,务使改革的意识深入人心。
二、课改艰辛之由
经过反复交流研讨,找出了课改步履蹒跚、推进乏力的主要原因:
一是思想困顿。教师们定位学生培养目标一直在“知识至上”与“能力为尊”之间争论徘徊,行政人员从事教学管理则在“课改提质”与“训练提效”间抉择,加之担心课改带来精力与物质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导致认识不统一,步伐不一致。
二是导学稿编写与使用陷入误区。教师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导学稿的编写中,精神上感觉疲惫不堪,出现畏难情绪。与此同时,因二次备课精力不足,一份导学稿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班级的需求,导学稿的编写与使用出现脱节。
三是课堂模式缺失。传统课型被打破,新型模式未成型,一部分教师在茫然中选择了回头路。
四是小组建设欠规范。学习小组的建设没能与高校课堂相结合,致使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不知怎样合作探究,小组成员不善征求他人意见。在学习小组的评价方面也缺乏统一,又不能持之以恒,使得一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不足。
五是舆论氛围不浓。没有得到家长们的充分支持,一些家长的顾虑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课改推进之策
1.抓机制为课改护航,激活课堂
学校成立校长领衔的课改指导小组,下设课改攻坚组、课改督查组、课改推广组、课改保障组。具体负责课改的规划和总模式的设计,对各年级组和学科组的课改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实行分块包干责任制和月汇报制。学校建立课改问卷、学生评教、课改先进评选等制度。我们的管理概况为“两横一纵”。“两横”一是指年级组对该年级各学科的课改进行督促与管理;二是指学科组对各年级该学科的指导与管理,形成双管齐下的管理局面。“一纵”指的是学校行政领导蹲点管理课改,实施校级领导包年级、中层领导包学科的策略,对全校的课改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全程监控,随时推门听课量化打分,作为班级和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
开展以“自主参与”为教学模式的课改,模式包括“目标引导(教师)——自主学习(学生个人,教师)——合作学习(学习小组)——展示评议(学生、教师)——拓展提高(教师、学生)——巩固反思(学生、教师)”六个环节,为课堂注入活力。
2.重教研为课改引路,浓氛围催生动力
以课堂为载体开展主题明确的日常教研活动。走进课堂,到课堂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离开了课堂的教研只能纸上谈兵。教研还要与公开课紧密结合,有明确的目标,在不同时段要确定具体的活动主题和侧重点,围绕主题来选择公开课课题和上课教师,并在通过“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行动—反思—改进后行动”等研究步骤来完成。各组以说课、轮课、摩课等活动形式不断熟悉演练课改基本模式,从而尽快融入课改精神,发挥自己原有课堂教学优势和特点。
通过拟定、修改和完善激励机制,比如完善组长考评方案,逐步实现行政与组长考评挂钩,加强课改实施过程管理;拟定课改推进工作的量化方案,通过积分制进行量化评定,改善教师福利和待遇;把课改工作情况及成效捆绑,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主要业绩材料;根据课改推进过程的情况分阶段逐步纳入绩效考核制度;结合课改实施情况,待时机成熟立即纳入职称聘任考核机制,为课改进一步催生动力。
3.抓年级促课改落实,破封闭开放心态
在实施过程中,年级一方面有意无意间扩张自己的权力范围和管理权限,导致了与职能部门甚至与上级管理部门的权责冲突发生;另一方面将有限的管理权限、管理资源集中到加强执行力和对师生的管控上,这样在日常工作中逐渐挤占了课改教研的工作空间,必定给课改落实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封闭起来各行其是。为了打破僵局,开放心态,提出了“向教研组要分数,向年级组要人数”的双线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年级课改工作承包责任制考评细则》,充分调动了年级组参与课改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理顺了各部门的关系,确保年级课改质量有成效。
课改之路不在于快慢,而在于是否脚踏实地,是否能够持之以恒,是否有包容之心。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我们要在尝试中反思,在坚持中感悟,在行动中收获。◆(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宁师中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