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媒体语境中新闻人才培养

2010-11-18 21:27许林
江西教育C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才探究教师

许林

关键词:在当下全媒体语境中,新闻学院应该建设师德高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并在这个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宽口径,多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二是创新实践模式,个性化施教,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三是改革教学方法,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摘   要:全媒体  人才培养  创新思维

“全媒体”是在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具体而言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全媒体”概念从2001年就开始浮出水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3G、4G的发展,已经构成了当下的传媒大环境。要求现在的媒体从业者,由单一的文字记者、摄影或摄像记者转型为“背包记者”,即配备了较为齐全的采访“武器”的记者:每人配备笔记本电脑、照相机、摄像机、智能手机、移动和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可以同时满足手机报、网站、电子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

所以,新闻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根据全媒体语境的需求提出新的目标,要求毕业生必须了解媒介融合的理念,必须具备多媒体技术素养,并且能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完成多媒体作品,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媒介经营和管理的知识,一专多能。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全媒体新闻人才

(一)宽口径、多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

厚重的文化素养,在新闻生涯中就像储存在大脑细胞中的某种信号, 又像融化在血液中的某种基因, 平时它们沉睡着, 无所感觉, 一旦与眼前的场景接火,立刻苏醒过来, 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要培养学生厚重的文化素养,就必须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在学科基础课的开设上,既强化传播类的基础课程,开设《传播与社会》《公共关系》《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传播类基础课程,又坚持利用文史哲学科性质的相关性及培养方向上的相通性,开设《大学写作》《哲学通论》《世界文明史》《中国语文》等课程。

同时,要开好全媒体的课程体系。一要增加新闻报道处理领域的技术和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课程;二要开设互联网多媒体、资讯社会、多媒体设计技巧、新媒体与广告、新媒体创意等以新媒体为核心的专业课程。

“信息爆炸的时代,伴随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电视媒体报道的触角要深入金融、体育、法律、公共卫生等领域,如果没有对基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媒体很可能会陷入‘失语的困境”。这就需要新闻从业者除了基本的新闻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具有行业的专业知识。为达目的,新闻学院在培养学生时,可以实行辅修专业制度,即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以外,可以自愿选择一个辅修专业,修完规定的课程后,就能领该辅修专业的学位证。这样的学生毕业以后,不但具有新闻传播学的知识与技能,还拥有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在从事某一学科的新闻报道时,自然就能将新闻事件讲深讲透,不落窠臼。

(二)创新实践模式,个性化施教,培养摄、录、编、网络技能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全媒体新闻人才

1.精专业,开好主干课

课程体系上坚持开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如《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法规与广播电视新闻职业道德》《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电视作品分析》《公共关系学》等,让学生具有新闻从业者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过硬的拍、摄、录能力。

2.校台合作创新实践模式,个性化施教,战场练兵

笔者所在的新闻学系,从2011年起,就与当地的省级电视台合作,将课堂搬到电视台,聘请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为教师,学生按岗实践,由电视台教师手把手地以师傅带学徒的方式授课。学生对这种战场练兵的新型课堂模式反映良好。有条件的新闻学院,最好能与电视台、网站、广播电台、报社等不同的媒体合作,使学生能多方位较为全面地接受媒体职业培训。

3.以赛代练促实践,真抓实干促成效

引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摄影摄像艺术大赛、新闻大赛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锻炼动手能力。

4.打造交互式实训平台

可以探索建立多功能、跨媒体的传媒综合实训室,指导学生进行融创意、采编、制作、发布各环节为一体的仿真交互式实践的“中央厨房”。

5.运用全媒体进行新闻采写教学

运用全媒体上的图片、视频,以此为案例让学生对其新闻价值、写作特色等进行分析,同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通过QQ、微信等联系采访对象并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三)改革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是共性强、容量大,教师讲得带劲,逻辑性、系统性强,但是模式单一、注重灌输,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授课,尤其是习惯了被灌输的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习惯性地被动接受,缺少批判与独立思考,是新闻从业者的大忌。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认为:“创新是自由主体生活其中的社会气氛,即创新环境培养出来的。”所以,培养新闻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摆脱权威式教育的束缚,扬弃“满堂灌”“填鸭式”“黑板加粉笔”的教育方法,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意境,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洞察能力。

如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所在的新闻学系同仁在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标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促发学生强烈的认知需求,而认知需求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兴趣,激活探究的思维。

2.个人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增强探究意识

在提出问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转向主动探究,可让学生分组先讨论几分钟,然后让小组推荐代表回答,教师则要在学生答问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情境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学习案例以后,对案例进行模仿。这样经常训练,不仅可以使零乱的知识系统起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提供机会和保障,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活动带来的喜悦。进而在专业实习阶段,学生能很快独立进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选题、拍摄、编辑、制作,真正具有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能力。

二、采取多种形式,构筑人才高地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全媒体新闻人才,需要一支师德高深、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如何构筑新闻学院的人才高地呢?

(一)多管齐下,提高现有师资水平

1.采取多种形式,加速培养在职教师。一是以知识更新为主要目的的继续教育培训。可每年有计划选派教师到省内外著名高校进行单科进修,特别是选派教师进修专业新课程。如笔者所在的新闻学系,有一位资深教授,为上好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还前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单科进修了一个学期。而其他一些70后教师更是轮换着前往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进修或访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岗前培训,要求每位教师在任新课前都必须进行岗前培训。三是采用“传帮带”形式,实行导师制,提高青年教师授课能力。即学院每一位35岁以下年青教师都要指定一位老教授进行教学科研指导。

2.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以科研促教学。

3.加强师德教育,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考核管理。

(二)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笔者所在的新闻学系除了注重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之外,还突破院系条框,将本院与专业有关的相关教师纳入教学队伍。如聘请精于网页制作的教授、多次获国内外摄影大奖的教授,以及校宣传部的摄像高手、新闻稿写作快手等担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反映良好。同时,还聘请电视台等外单位专业人才前来授课或做导师。

总之,当媒体走向媒介融合,为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全媒体语境,新闻学院必须与时俱进,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到教学方法都进行积极改革。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2]冯夏萍.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人才培训的创新发展思路[J].电视研究,2014,(2).

□责任编辑:邓  钰

猜你喜欢
人才探究教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人才云
最美教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