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芳芳,王 帅
(大连理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民族工业兴盛原因分析
杨芳芳a,王 帅b
(大连理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0)
主要分析了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民族工业兴盛的原因。大连民族工业兴盛的原因有:自由港经济制度的实施,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民族工业者自身的苦心经营。大连民族工业虽然曾经短暂发展,但是在日本殖民者的统治下,民族工业最终衰落。
殖民统治;民族工业;大连港;外来人口
大连的民族工业在金州最初兴起,这一时期出现了窑业、纺织业、印染业、铁工业、油坊业及酿造业等,都是家庭手工方式。据日本《大连工业情况》一书中说:“这里的中国人,自古就在旅顺、金州、貔子窝一带开油坊、烧锅、磨坊、窑厂,但都规模很小,技术也很幼稚,完全属于家庭手工业性质,偶尔也有以供应市场为目的的生产,但也不过是仅供该地一个小范围内的需要而已。”[1]
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战胜俄国,旅大地区被日本殖民者所统治。日本把大连当成进一步侵占我国,掠夺我国资源的桥头堡、根据地。在大连大兴土木,扩建大连港,将日本大量资本输入大连,大规模的开发大连。同时随着大连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大量的人口涌向大连。大连人口逐年增多,1904年大连人口为44 760人,1928年大连人口为31.2万人,给大连的工业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1910年前后,大连超过营口,成为东北的工贸中心。这一时期,大连的民族工业也快速的发展起来。大连民族工业兴盛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大连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最初的自由港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生产的规模是受到销售的制约的,销售状况良好就促进生产发展,反之亦然。大连的自由港经济制度实施以后,加快了工业生产流通过程,促进了大连工业的发展。
1898年俄国租借旅大地区后,利用大连湾深水、不冻、不淤等优越自然条件,决定在该处投资兴建港口。沙俄殖民当局对大连商港采取边建设边使用的方针,迄于1903年末,海港吞吐能力已达42.3万吨。仅1903年,俄国轮船从大连港便运走海盐3 400吨,纺织品600余吨,以及大宗的茶叶和其他物资。大连港初具规模。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沙俄在大连的权益。1906年8月22日,日本外务大臣向驻日本的英、美、法、德、意及其他各国使臣散发了“关于开放大连的声明”,至此大连的自由港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自由港制度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关东州租借地全部为自由贸易区域,各国商品可以在此自由交易和出入。第二,实行免税的贸易制度。关东州内的各种生产品及用生产品或外国运来的货物制成的商品,由大连装运出口时免税。第三,自由港仅限于关东州租借地,对于从海路进入并通过关东州进入中国内地的商品,以及中国内地商品经由大连出口,均应缴纳进出口税。“1912年大连港海关贸易额超过营口港,成为东北地区最大港口,1918年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二大港。”[2]
自由港制度的实施,能够吸引较多商品进入大连,使大连货源以及原料供应相对充足。同时又降低了出口商品的流通费用。日本殖民者和资本家通过“满铁”和大连港,把东北的大豆运入大连,加工制成油脂和豆制品,再运往日本和其他国家,以赚取高额利润。
大连油脂工业工人曾达6 000余名。从1910年到1920年的10年间,榨油工业生产额曾占大连工业生产总额的90%[3]。鉴于大连港的突出业绩,当时的报纸也不无自豪地予以报道:“大连港在明治41年(1908年)入港汽船1 500只,90万吨,昨年入港4 721只,1 298万吨,帆船8 138只,83 736吨。”大连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自由港制度的实施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由港制度的实施扩大了工业的销售渠道,降低了生产成本,打开了大连的市场,使大连的工业品能够有一定的竞争力。
随着大连港的开发和城市的建设,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开埠前青泥洼只有8 000多人口,到1901年,大连的人口已达25 687人,比开埠前增长了两倍多。这些人几乎都是从事港口及市街建设的。1903年,人口进一步增长,达 41 260人。”[4]到1913年,大连市区人口为72 483人,比1903年1月增长142%。在日本统治的时期,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大连市区人口。1903年仅有4万多人的大连市,到1929年人口已发展25.8万人。1935年,市区人口增加到370 000人;1939年,市区人口552 056人;1944年达到 796 187人。在日本统治的40年中,市区人口比原来增加了约15倍。而同期辽宁省的人口增长是3.6倍。近代大连的特殊性,使之一直保持着人口的高增长率。当时的报纸这样评价大连如此高的人口增长率:“大连之人口膨胀率,次于美芝加哥,占世界第二位。”
在涌入大连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内居民,来自各地的民工充实了大连居住人口;1908年从山东来连苦力24 467人,其中3月为15 447人,每天1 000人。这部分人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自己的生活,这就给大连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市场,这些人的工资都很低。大连民族工业者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旅顺和大连湾一带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即大连当地的小生产者。这些人共同的情况都是贫困,失去土地,成为城市的雇佣工人。大连的劳动力市场,为大连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工人。廉价劳动力的使用,也使工业生产的成本降低,工业生产通过增加劳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连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民族工业者审时度势,苦心经营,也是原因之一。大连民族工业多是民间资本,并无官僚资本,都是资本小、规模小的企业。
顺兴铁厂,1907年,周文贵和周文富兄弟仅仅自筹资金70~90银元,购买了简单的生产工具,就投入生产。但是,周氏兄弟不畏艰辛,经营有方。首先,他们注重技术,根据油坊市场的需要,研制出人力螺旋式榨油机,机械动力火油机,冷气榨,受到油坊业主的欢迎。但是日本是垄断榨油技术的,1911年,周文贵借着给三泰油坊检修的机会,派蒋辑五获得冷气机图样技术。同时周文贵还亲赴日本,购得冷气机一台,带回后研制其技术。随后,进一步研发并生产起重机、卷扬机、通风机和抽水机等成套设备。其次,他们能够有效地利用资金,充分利用了集资、银行贷款、钱庄借贷、抵押借贷等多种融资手段,来渡过经营上缺少资金的瓶颈期。为了不受限于日本统治者,他们发展自己的交通工具,购进四艘海轮和两列火车,自采自运。其中有两艘海轮吨位在1 000吨以上,但火车受限于满铁的铁路,后期难以发挥作用。
油坊业也活跃着这样一批审时度势,不畏艰辛,有着卓越技术和领导才能的工业企业家。徐敬之,先是向银行贷款12 000银元投资入股义兴福,成为义兴福的副经理。后来又个人投资在大连寺儿沟创办了东和长油坊,也是一位难得的工业企业家。他能够化危机为商机,几次成功化解危局。一次是“火烧豆”事件,北满哈尔滨某粮栈失火,抢救出来的大批“火烧豆”大幅度降价出售,但大连油坊业无人敢采购,而徐敬之则看准时机,将“火烧豆”取样反复试验后大量收购。制成产品与普通大豆制成产品别无二致,仍按普通大豆制成之市场价格出售,赚了大钱。还有一次是“水泡豆”事件,1925年,东北大豆产区北满遭受特大水灾,造成大豆含水量特别大,人称“水泡豆”,水豆出油率甚低,豆饼无法凝固,大多油坊亏了本。很多油坊老板对于这样的大豆不敢问津,只有徐敬之经过悉心研究,采取掺用好大豆的办法加工水豆获得成功,并生产盈利。因此,他一面立即安装多台干燥机,一方面派人去北满以低价购进水豆,日夜加班生产。当年即获利70余万银元[5]。
再比如邵尚俭、邵尚勤兄弟。看到1907年北满各地急需南方商品,便分别去上海等地采购贩运至长春销售,再由长春购进低价大豆、粮食运回卖出,获利甚厚。日本殖民当局为掠夺东北大豆资源,以优惠条件鼓励华商在大连发展大豆加工业,邵氏兄弟趁机集中资金开设了“天兴福”作坊,其时长春到大连的运输甚为困难。邵氏兄弟善于交际,获得车皮最多。天兴福油坊,几年间便成为大连市大户。
这些民族企业家,重视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在管理上能够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避免了企业的危机,使大连民族工业在日本殖民统治的危机下依然能够进一步发展。
正是有了以上这些原因,大连的民族工业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在日本殖民者的百般干扰下,依然能够拥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大连的经济发展。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大连也涌现出一些爱国的民族企业家,他们办学校,兴教育,办慈善,支持抗日武装,促进了大连的教育和各种公共事业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是短暂的,昙花一现似的,但是大连民族工业在历史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1] 刘功成.大连工人运动史:1879—1949[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8.
[2] 阿瓦林.帝国主义在满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73.
[3] 康积惠.大连市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4. [4] 周永刚.大连港史[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5:128.
[5] 政协大连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大连文史资料第六辑[G]. 1989:49.
On Prosperity of National Industry of Dali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YAN G Fangf anga,WAN G Shuaib
(a.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b.City Institute,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100,China)
The reasons of Dalian national industry’s prosperity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re analyzed, which are:the implementation of free port,the immigrated population,and the national industry’s painstaking efforts.The national industry of Dalian has a short development,but it finally declined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colonial rule;national industry;Dalian port;immigrated population
F 429
A
【责任编辑 田懋秀】
1008-9225(2010)04-0071-03
2010-04-23
杨芳芳(1981-),女(满族),辽宁兴城人,大连理工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