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经典叙事学视域下的英语翻译新探

2010-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0年10期
关键词:译学文类规约

赵 晶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泰安 271000)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由于译者、读者所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个人修养,和当下所处环境有所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注定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更应当看做是译者的一种再创作。然而,翻译的宗旨是要用一种语言最大限度地还原表达原作者的本意。因此,这种再创作又必然地遵守某些规约。可以说,古今中外,对这些规约的探索从来就没有止息过,译学理论由此一直处于逐渐发展和完善之中。

一般认为,西方译学研究在20世纪60和70年代的突飞猛进主要得益于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而在近二十年里,文化研究、文学研究、人类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广义上的语言学等均对翻译学科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进作用。然而,翻译理论作为一门具体学科,很难超越自身的理论框架而进行全面的反思。一方面,广泛吸收的营养不断地促进着译学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相互冲撞的思潮又同样不停地摇摆着译学理论的方向,为此,西方译学可谓丰富多彩,尤其是近年来,西方译学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西方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很难超越自身的理论框架进行较深刻反思,因此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的西方译学理论所指导下的翻译实践既有成功的范例,也存在诸多困惑,隶属于西方译学的英语翻译也莫能例外。

为此,笔者在进行英语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关注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试图得到一种能够在新的理论高度对英语翻译高屋建瓴式启发的理论。笔者发现,兴起于美洲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的后经典叙事学,是在完成解构主义和政治文化批评夹攻之下的日渐衰微的叙事学的拯救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作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一种全新范式,“这一新的理论范式……与诸多外在要素相关联,并与已经存在的大量其他的研究方法,诸如女权主义、巴赫金主义、解构主义、读者反映批评、精神分析、历史主义、修辞学、电影理论、话语分析以及(精神)语言等相沟通,从而形成叙事理论研究融会贯通、向纵深发展的局面……”笔者认为,在理论上具有前瞻性,在形式上相对走向成熟又表现为巨大活力的后经典叙事学,有望高屋建瓴地帮助发现和解决一些西方译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笔者尝试性地在后经典叙事学理论视域下对英语翻译做了一些探索。

笔者的探索是从“语境”这个对后经典叙事学与英语翻译理论来说都极为重要的术语入手的。“语境”这个术语是由英国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来的。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时常涉及语言问题。英语翻译理论很难绕过“语境”,恰如D.A.Swinnty指出的,语境是影响词汇选择的主要因素,忽略语境因素,就难以达到对句子的充分理解。因为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而重视“语境”同时也是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特征,事实上,由于后经典叙事学对语境的关注和强调,以至于很多论者干脆又将后经典叙事学称为“语境叙事学”。

必须指出的是,在英语翻译中,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在后经典叙事学各个流派之间,语境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斯的语境理论认为语境只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翻译活动中的语境可以是文化语境,即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即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作为共享的语境知识;文本语境,即语篇内的信息内容。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语境观,在关联理论中,语境被称为“语境假设”,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互明的共知环境称为“相互认知环境”。笔者体会,这些语境划分方式较难直接指导具体的英语翻译实践。

笔者注意到,在后经典叙事学中,申丹教授在描述认知叙事学时认为,语境不妨分为两大类:一是“叙事语境”,二是“社会历史语境”。后者主要涉及与种族、性别、阶级等社会身份相关的意识形态关系;前者涉及的则是超社会身份的“叙事规约”或“文类规约”(“叙事”本身构成一个大的文类,不同类型的叙事则构成其内部的次文类)。将英语翻译的语境和后经典叙事学的语境相互对照,笔者受到一些启发,即前者所指文化语境与后者的社会历史语境有着异曲同工的含义,而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和细腻,因而对于英语翻译的具体实践来说,社会历史是语境有可能具有更为准确的指导意义。笔者同时发现,后经典叙事学的“叙事语境”,作为对在特定种类的叙事情境中的文类规约的描述,则有可能引导英语翻译向特定行业的专有文本格式的规范进行深入探索。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不揣浅陋,试提出一种英语翻译的三重语境划分模式,即社会历史语境、叙事语境(特定文本格式)和上下文语境三重语境模式,旨在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社会历史语境包含了文化语境,但是在文化语境之外,还要涉及与种族、性别、阶级等社会身份相关的意识形态关系。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这种认识的优势就会很快显露出来。例如,在英语里,“龙”一般被翻译成dragon。事实上,dragon的形象和内涵与中国的龙完全两样的。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恶魔的象征;西方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以能够亲手杀掉一头dragon为荣;在西方媒介中,dragon被用来象征恐怖主义、德国法西斯、黑社会势力、财政赤字、政治麻烦、火灾等。为此,在将中国龙给西方读者翻译成英语时,就要考虑接受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即文化语境问题。而如果我们将要面对一位对于我国本来就有一定政治偏见的西方来访客人翻译“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时,则不但要考虑到文化语境,还要考虑到对方的意识形态问题。此时如果把“龙”生硬地翻译成dragon而不加说明,翻译的效果有可能就会不如人意,现在已经有学者建议将“龙”翻译成既谐音又形象的“loong”。如果事先考虑到接受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和个人见解的差异,在翻译时给以恰当的解释和说明等,则有可能会事先规避很多不愉快的过程。

同时,如果我们在翻译的同时,结合旅游景点的诗意环境,运用带有诗句意境的英语语句来处理翻译语言,则有可能意境全出,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就是关注了翻译过程的叙事语境。至于结合上下文而选用合适语句的翻译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再赘述。

事实上,叙事语境的含义远远不仅如此。因为它涉及的是超社会身份的“叙事规约”或“文类规约”(“叙事”本身构成一个大的文类,不同类型的叙事则构成其内部的次文类)。在英语翻译中,这将引申为因要翻译的文类或场景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文本形式,而这些文本形式的格式、语言风格、常用术语等都有特定的要求。

例如,科技英语(EST: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由于描述对象不同,文体风格也大相径庭。作为特殊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的一个分支,在词汇构成、遣词造句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科技英语文体不以语言的艺术美为追求目标,它讲究的是逻辑上的条理清楚和思维上的准确严密。科技英语把英语和专业知识完美结合起来,用专业语言来说明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叙述要求客观、真实、明确、简洁,这就决定了它的文体风格:用词准确、语气正式、陈述客观、专业性强。再如,中医英语翻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医学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与现代医学迥然不同。而且就其本身而言,中医又不仅仅是一门单一的医学科学,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多学科性自不待言。同时,中医的大部分用语在西方各国语言中都没有对应语,这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来。英国中医英语翻译家魏迺杰(Nigel Wise man)在谈到中医英语翻译时说:“Chinese medicine is difficult to translate,and there are few people able——and even fewer willing——to do it.”翻译成中文,大意是说“中医难译,很少有人能够——甚至更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我们看一下《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的一段译文。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译文如下:“The sages in ancient times who knew the Dao(道 the way to keep in good health),followed[the rules of]Yin and Yang and adjusted Shushu(术数 the way to cultivate health).[They were]moderate in eating and drinking as well as regular in working and resting,avoiding any over strain[2].That is why they could maintain a desirable harmony between the Shen(神 mind or spirit)and the body,enjoying good health and a longer life.People nowadays,on the contrary,just behave oppositely.[They]drink wine as thin rice gruel,regard wrong as right,and seek for sexual pleasure after drinking.[As a result,]their Jingqi(精气Essence-Qi)is exhausted and Zhenqi(真气primordial-Qi)is wasted.[They]seldom[take measures to]keep an exuberance[of Jingqi(精气Essence-Qi)]and do not know how to regulate the Shen(神 mind or spirit),often giving themselves to sensual pleasure.Being irregular in daily life,[they begin to]become old even at the age of fifty.”基本上采用的是直译之法。对于中医特有的概念和用语,使用了文内注解的方法,即将基本含义以括号的形式附于相关概念之后。翻译时,有时为了句法结构的需要,译者不得不增加一些词语。对于这样的增益之词,译者均置于中括号之内,以晓谕读者,从而使其明白何为“经文”,何为译者增益之词。这就是文本格式的很直观的一种诠释。至于有没有更好的翻译模式呢?在此笔者想说的是,肯定有。但是这些需要很多人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做到。广而言之,在这个层面上,不同学科所需的英语翻译文本格式是大不相同的。科技英语不同于商务英语,中医的英语翻译不同于西医的翻译,绘画的翻译不同于电影名字的翻译等。在教堂的英语翻译不同于在娱乐场所的英语翻译,在法庭上宣读的英语不同于在教室上课时用的英语等。事实上,现阶段,对这些不同门类的英语翻译的文类规约的探讨正在形成英语翻译中的一个个方兴未艾的热点课题。

总之,笔者认为,上述三重语境的划分具有多重的意义,一方面是较强的实用性,在进行某一翻译实践之前,事先按照三重语境的划分模式对将要翻译的对象、文本等进行必要的前期处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准确等特点。同时,这种语境划分有助于在理论上融入到当下英语翻译中的诸多方兴未艾的热点议题和多样化思考。笔者勉力为文,陈述管见,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士加入到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行列,感受到它浓郁的学术魅力。我们相信,后经典叙事学视域下的英语翻译,还将会有更多的、更美好的学术前沿领域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开拓。

[1]James Phelan.Narrative as Rhetoric[M].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

[2]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005,(1).

[3]申丹,等.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谭军强.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7,(2).

[5]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罗希文.黄帝内经(英文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

猜你喜欢
译学文类规约
朝鲜朝官方对南戏《五伦全备记》的接受考——以译学汉语教材的选定为中心
戏曲研究(2022年4期)2022-06-27 07:08:34
国内译学词典研究述评(1988—2018):成就与挑战
电力系统通信规约库抽象设计与实现
测控技术(2018年7期)2018-12-09 08:58:34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一种译学理论创新:口译的译后模因论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袁说友《成都文类》研究综述
现代语文(2015年25期)2015-08-15 00:46:19
第八届全国译学词典及译学理论高层论坛会议通知
外语学刊(2015年5期)2015-03-18 02:57:46
契接古今中外的理论辨析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类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