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郁华
(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
谈江苏省新高考模式背景下化学优秀生的培养
薛郁华
(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化学学科在目前的高中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松对化学学科的教学要求,尤其是新高考模式下化学优秀生的培养。具体措施为:1.选好苗子;2.思想疏导;3.学法指导;4.竞赛提升;5.资料共享;6.开放实验;7.作业引导;8.研究交流。
关键词:新高考;化学;优秀生;培养
自2009年始,江苏省新课程高考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对选修学科没有了本科生必须过双B等级的硬性要求,而是把决定权交给了高校,这一导向使得有些学校把教学的中心几乎全部放在了语数外三门学科上。另外,物理学科是理科生必选学科,一些高校在选修科目中明确对物理学科提出要求,而未对化学学科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都导致化学学科在目前的高中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然而事实上,一方面,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说,选择理科的学生进入高校后相当一部分要选择与化学有关的专业,没有扎实的化学知识基础势必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况且,有少部分学生将来还会从事与化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在高中阶段奠定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将是他们终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另一方面,从升学的角度来说,比照2009年的高校招生方案,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录取并未降低对选修学科的要求,学生倘若在高考中化学不能取得B等或B等以上的等级在填报志愿时将会很被动。加之高校自主招生比例不断扩大,各校都对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资格提出明确的要求,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一定奖次,所以,参加江苏省高中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较好的名次不仅是学生满足自身学习兴趣的需要,也是很多学生步入自己理想中的高校的另一个阶梯。
当然,在目前的高考模式下,化学学科不应该给学生太重的课业负担,而应该从大局出发,给学生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松对化学学科的教学要求,尤其是化学优秀生的培养。
高中化学课程的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优秀生的培养首先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辅之以兴趣与鼓励,让学生的个性能够自由发展,鼓励学生有一技之长。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偏重于对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从高考的角度,化学优秀生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让这一部分学生在高考中能够达A等及以上水平,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好基础。
对优秀生的学习、思维、心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加强辅导,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优秀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等。
1.选好苗子。在高一新生入校一段时间后(如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即初步确定一批化学优秀生,并为其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知识点与能力要求上的优点和不足,并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跟踪监控与及时指导。
2.思想疏导。鼓舞斗志,强化优秀生必胜的信念。通过交流,以往届学生奋斗和成功的案例激励他们,以化学家成长的故事鞭策他们,以化学领域中伟大的创造来激发他们。让他们建立起“化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学好化学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观点,让他们树立起学好化学的必胜信念。
3.学法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堂上给予优秀生足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热情。在他们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点拨和帮助,在他们的创新思维闪光时给与明确的肯定和表扬。帮助优秀生制订学习的计划,明确努力的方向,设计成功的蓝图,并及时的指导他们根据发展的进程改进和补充。平时注意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竞赛提升。以化学竞赛为抓手,培养优秀生的学科素养。从制订计划到严格实施,提高优秀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使其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平台,为参加江苏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打下基础,争取使较多的优秀生能在竞赛中获得奖项。
5.资料共享。把从网络上查阅到的资料、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先进成果等资料与优秀生共同分享,拓宽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手边现有的阅读资料、开放性研究课题、实验仪器设备等材料等介绍给学生,为他们提供进行深入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6.开放实验。通过组建学生社团或竞赛辅导等形式,向化学优秀生开放实验室,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为解决化学学习中的疑难困惑提供开放的实验条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7.作业引导。适当给优秀生减少指令性作业,增加指导性作业,并且注重作业的导向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给学生提供自主钻研的材料。
8.研究交流。创造机会建立化学优秀生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并能不拘一格,不仅仅以化学学科的提高为目的来约束和限制学生的发展,而要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如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融合,甚至可以与文科优秀生、教师一起交流,让他们提高文科方面的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3-0041-02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