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全
笔者有丰富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并一直训练运动队,培养的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关于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笔者谈几点体会。
要想打造一支优秀的运动员队伍,必须增强自身的凝聚力,把学生吸引到自己身边,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师应以校为家,和运动员学习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寒暑假也不放松训练。长时间在一起的摸爬滚打,可以培养教师和运动员浓浓的师生之情。在训练中,教师应严格要求他们;在生活中,教师应像父母一样关心每一个学生……无私的付出总有回报。学生的回报就是对教师无比的依恋和更加刻苦的训练。
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笔者体会到:仅仅是枯燥的、高强度的训练是很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所以,笔者十分重视寓教于乐。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所以,笔者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体质。春天,带学生去郊游,看着麦苗返青,柳枝吐绿,草长莺飞,学生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夏天,带学生去远足,大汗淋漓之后去树林中捉蚂蚱、做草编;秋天,带学生去爬山,采山花、摘野果;冬天,带学生去赏雪、堆雪人、打雪仗……学生欢呼雀跃,摇旗呐喊。生活在这样一个火热的集体中,学生的训练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对体育的热情也与日俱增,训练效果怎么会不好呢?
要想提高运动员的素质和体育成绩,光靠刻苦训练是不行的,必须与时俱进,掌握运动技巧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比如篮球,原来的投篮要求学生把篮球从胸前双手推出,很容易被对方封盖;后来改为跳起高手投篮,命中率明显提高。因此,教师要做一座灯塔,不断地补充燃料,才能为学生指明前进的航程。
俗话说:“说破嘴皮子,不如做个好样子。”在运动队的管理与训练上,笔者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如要求学生早起训练,笔者比他们起得更早;如要求学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管严寒酷暑,笔者总是和学生一起训练。因此,学生无论多苦多累,都从无怨言。同时,笔者注重从新生中发现苗子,重点培养,不断为运动队输入新鲜血液,一批运动员送上去,一批运动员又成长起来,实现梯队式发展。
招收进来的运动员,由于平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和竞赛之中,文化成绩显然不能与普通学生相比;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加之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然无法适应教学进度和程度;由于整个运动队队员之间年龄层次不同,导致学校不能将运动员单独编班上课,只能根据年龄将运动员分散安排到不同年级的各个班级中去,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运动员学习的难度;由于教练员是从体校引进的,对学校人事和日常教学工作较为陌生,加上队员分班上课,使得教练员对队员的文化学习管理难上加难。上述种种似乎证实这样一个矛盾: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之余,不可能再搞好文化学习。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运动员在文化学习方面并不存在智力障碍因素,之所以没学好,有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的主观原因,也有无法因材施教和现有资源不能配套的客观原因。一旦这些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运动员是能够适应学校日常教学的。
要解决学习不好的问题,可以通过两个渠道来实现。
1)加强对运动员的正面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确只有先做一名合格的学生,然后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水平运动员,意识到自身文化素养的加强,将有助于本身专业训练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拓展空间。
2)必要的他律措施。运动员学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持久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来促进运动员学习习惯的养成。
要实现这两点,体育教师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譬如,运动员分散在各个年级和各个班级,各班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自身教学的双重压力下,很难再分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对本班的运动员进行特别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可充分利用分在各个年级和班级的体育教师来对运动员进行结对教育和指导管理,由体育教师配合班主任全程关注和督促运动员的学习,及时了解运动员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与教练员、任课教师及运动员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协商,制定措施,帮助运动员解决好各种学习与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体育教师可积极地参与运动员夜自修的管理,督促运动员自觉认真地进行文化学习,重点强化运动员学习习惯的养成,用他律措施来彻底改变运动员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使得运动员学习、训练两不误。
总之,无限的爱心和科学刻苦的训练,一定能锻造出优秀的运动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