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文起(天津崇化中学)
“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主”?
■ 袁文起(天津崇化中学)
语文课改究竟改什么?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让学生怎么“主”?很多人认为这不可思议。然而,《语文课程标准》作了明确解释:“改变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并规定:“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语文课改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切切实实给学生留出足够自思自学的时空。
语文教材篇目繁多,现在高中实施《必修》和《选修》两套教材,《必修》教材规定精讲篇目和自读篇目,但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往往是“精讲不精,自读不读,《选修》难修”。所谓“精讲不精”是说对精讲篇目讲得过细,面面俱到不分知识能力的主次先后、轻重难易,胡子眉毛一把抓,唯恐有所疏漏,好端端的一篇文章经过分解、切碎、研磨一股脑地灌给学生,有些内容还要反复练几遍,这种“多喂、细嚼、再反刍”的方法,让学生兴致索然,甚至反胃。最后只剩下厌倦和抵触了。有的以时间不够为由,自读和《选修》教材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学生即使想学也没有自学的时间。久而久之,知识学死了,思维变木了,人也变懒了。
因此,如何处理教材和使用教材是教改的首要问题,正所谓:“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 “给什么”“要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给”“怎么要”的问题。
“给什么”就是要确定教给学生什么新知识,培养什么新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阶段性目标(可惜,新《课标》在这方面欠明确),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确定取舍详略,在此基础上,确定每篇课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然后有主次、有先后、有侧重地实施教学,甚至可以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这是做到“精讲”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其次才是课堂上“举例精典、语言精炼、精讲少讲、举一反三”之类的方式、方法,这属于“怎么给”的范畴。这一环节切忌片面追求知识的“高密度”(追求“高密度”曾一度很“热”,作为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
因为新知太多,学生没有自己思考内化的时间和空间,很容易产生心理学上的“眩惑”现象。
“给”也要立足于“要”。对旧知是找学生“要”解,这点不容置疑;新知找学生“要”疑。有疑,才有需求,有需求才知有用,有用才学得主动,主动才学得扎实。古人讲:“于无疑处而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质疑,能提出问题是比会解答问题具有更高层次的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给学生留出思考、自学的时间和空间,试想,教师把话都说尽了,学生还思什么呢?
巩固新知,要利用自读篇目,《选修》教材,让学生自学,这样不但扩大了阅读,解决了进度问题,而且以新课文验证旧知识,学生有新鲜感,有成就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就落到了实处,多快好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总之,教师在教授内容时,要适当留下空白,也就是学生自思自学的空间,然后给时间让学生填充这些空白。
怎样抓住45分钟的有效时间,有识之士曾进行许多探索,有不少成功经验。在这里我只想说,虽然45分钟很有限,但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思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但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忽略。
有的老师怕学生想不到,说不出,或者说错了还得纠正,更加添乱,耽误时间,影响进度,“先灌”“后练”,少找麻烦。有的老师追求课堂活跃(尤其做课时),误以为课堂活跃就是气氛活跃,于是问一些简单问题,浅显甚至幼稚的问题。接着一石激起千层浪,应声成群,举手如林。而深层的、繁难一些的问题,则采取“能回避的,绕过去;回避不了的,‘灌’下去”的做法,“活跃”成了点缀,探究精神没有了,又回到老路上去。有的老师能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过于急躁,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在老师急促追问下,学生难于组织思路,再加上老师不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会惶惶然,接着茫茫然,教师只得自问自答了。一个上佳的探究内容归于流产。有时教师问完问题,一个学生作了回答,教师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不均衡性,把更多的同学撂在云里雾里,如果此时教师再追问:“大家看他回答得对吗?”“谁能重复一下他的观点?”“你能同意他的看法吗?”让学生能顺着这个思路思考,给他们多一点思考时间,效果会更好。
课堂活跃,决不仅仅是“气氛活跃”,重要的是,思维活跃。巧设论题,进行争辩,这种探究式的教学,训练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听”的能力,然后把“听”到的经过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思维过程,再建立自己的观点,找论据支持,再斟酌语句表述,这一系列的活动,没有充足的时间是不行的。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从表面上看思考的时间是相对长一些,但它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理解深、记得牢。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语文水平、应变能力以及调控能力:捕捉学生发言亮点,听出不足,还要起到激情燃烧、话题纠偏等作用,以及调控情绪起伏、进程节奏等作用。
教学的另外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一般作业只注重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反馈,这只是强化理解、记忆的过程,这是必要的,但决非全部。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不但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自思自学。课前预习有短限与长限之分。短限预习是时间限制较短,对明天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包括查字典、词典读课文、提问题等。长限预习是时间限制较长,提前一周甚至两周,比如要讲《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节,让学生读有关林黛玉身世的章节,教学时让学生讲故事。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让学生阅读林冲被陷害的情节,知道来龙去脉,课上进行评点。讲《背影》让学生查找作者介绍,课上朗读自己喜欢的朱自清的诗文作品。这都能有效地扩大语文教学张力,同时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达到课内外互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一个协作学习、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在班内校内建立学习园地、建立自学互动的学习空间。这一点是传统的做法,是构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利用好这个阵地,让学生广开“学”路,推荐书目,谈感想,品评作品:写书评、剧评、影评。可以图文并茂,给学生留出汇报自主学习成果的空间和互学互动的空间。这需要学校的引导,教师的帮助。
因此,给学生留出自思自学的时空,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要形成一种理念,可以用这个理念带动教育——自我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