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原因*

2010-02-09 06:15张立华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思想

张立华

试析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原因*

张立华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全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但高校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着实效性不佳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笔者在分析高校德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高校的德育建设及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比较突出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高校德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

0 引 言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形成了全面、深入、创造性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德育的新路子,赢得了全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为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还只是阶段性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够强。[1]”特别是高校德育面对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分析其原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在此,笔者对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比较突出的原因进行一些初步的透视和分析。

1 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德育始于中国近现代教育,早期多半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和同一语。从现代意义上说,“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专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目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德育内容的扩展和时代的变迁,使得教育内容日渐丰富,教育要求不断增多,影响德育的因素日益复杂。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的是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环境。这是因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3]。传统德育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价值观念一元化、学生了解信息较为单一、德育工作者拥有教育资源优势的情形下进行的,而今高校德育面临相对开放、学生拥有广泛的信息来源情况下进行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追求等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所有这些都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挑战[4]。

1.1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全球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1)经济全球化以后,改变了以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完全隔绝、互不往来的状态,两种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在一定意义上逐步加剧。中国在参与世界经济的进程中,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道德的认同感,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矛盾冲突中迷惑。

2)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势必会给各国的政治领域造成强烈的冲击。全球化已成为西方国家借助经济手段谋求政治霸权的重要途径,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全球化趋势和西方国家经济文化的强势地位,利用所谓人权、民主、宗教、民族等问题不断诋毁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他们利用中国改革开放的机会,加强思想渗透,极力鼓吹“淡化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历史终结论”等等错误言论,对高校德育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德育指导思想一元化受到严峻挑战。

1.2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激发了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思想和效率意识等;另一方面,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各种思潮向那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袭来,改变了大学生成长的思想氛围,特别是它的一些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下强化了人们的求利趋向,诱发了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容易导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混乱甚至扭曲。

2)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性、趋利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进取精神、竞争精神、开创精神、效率观念,等等,但市场经济内涵的交换关系、金钱关系、功利趋向也会消解青少年精神生活的积极因素,限制学校德育作用的发挥。[5]”如社会上存在的诸如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唯利是图以及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各种不正之风,对大学生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此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它问题,如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等,也使得有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失去热情,对现实的德育产生不信不服的逆反心理,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1.3 网络的负面效应

“在网络信息传播条件下,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虚拟网络空间逐步成为高校德育发展的新境遇,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互联网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

1)网络信息传播特点会削弱德育的实效。网络的高效性、交互性、信息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以及可控制性差等特点非常方便不良信息的传播,德育的主导理念受到诸多浅薄的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和挑战,毒害了那些选择能力差、辨别能力弱的学生。加之网络空间存在太多的新鲜事物,对大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往往使学生对网络极度迷恋,因而产生“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对学生身心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

2)网络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的便捷工具。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在经济发展、政治影响,还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从总体上说,我们还都相对地处于弱势和不利地位。西方利用其网络优势,加紧推行“网络文化霸权主义”,大量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潮等,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和欺骗性,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就可能在不良信息的影响下,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

3)网络时代,计算机犯罪己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容易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同时,有些学生靠在网上帮别人写论文、做作业赚钱,有的学生制造、散播病毒软件等,各种信息犯罪给国家安全、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等带来巨大威胁,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2 高校德育建设存在的弱点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所存在的问题除了以上列举的社会环境原因外,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建设方面存在的弱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2.1 相关政策贯彻不力

历来中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要求高校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各高校党委也在学年计划或专门的文件中将德育工作列为学校的首要任务,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

1)虽然明确要求把德育内容放在学校的党团工作、辅导员工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来实施,但是这些德育的实施并没有整体规划、明确分工和形成合力,德育在各环节上是严重脱节的,条块分割、责任不明,缺乏有机的联系,造成了人人有责,而又人人无责的局面,从而使育人的功能无法更好地体现出来。德育工作常常落空或流于形式。

2)德、智、体教育关系中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智育被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会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同。所以,长期以来一些高校将教育价值定位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而对德育的认同度低。德育只是口头上、宣传上的重视,真正实施起来时则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存在着“口头上重视,书面上落实,实际上忽视”的现状。可是,现在出问题的大学生,大部分不是因为智力因素,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7]”

3)在大众化教育的初期阶段,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上,忽视了德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些高校领导眼里,创收、引进博(硕)士、申报博(硕)士点等是硬指标,必须完成,而对学生的德育则被视为软指标,似乎可有可无,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再加之德育产生的效果体现得不那么直接、具体,周期性长而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示出成绩,因此当前有些高校依然偏向于专才教育。

2.2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发展,虽历经一些曲折却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中央十六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德育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位有所提升,队伍有所充实,整体素质有所提高,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高校德育任重道远,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也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影响了高校德育实效性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知道,大学生德育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职责,其主体是学校各级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而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德育的骨干力量,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大学生朝夕相处,工作在德育第一线,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影响很大,其作用不可替代。但目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1)数量不足。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因而造成德育工作者日常事务量比以前要大得多,排挤了真正的深入细致的学生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只能流于表面化与形式化,德育工作者也很难抽出时间,全面系统地提高理论水平。

2)队伍不稳定。究其原因,首先是学校没有意识到这支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工作。有一些因为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常常被选调到其他职能部门;又由于学生工作事情多而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非常辛苦,而学校在待遇方面的政策落实难以到位,一些年轻优秀的教师不安心从事德育工作或纷纷转行,出现了跳槽多、改行多、兼职多的现象,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3)部分德育工作者素质不高。德育工作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育工作者更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对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要求更高更严格。这也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8]”而有的德育工作者忽视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奉献敬业精神下滑,言行不一,对于党和政府的要求不能身体力行,对别人是马克思主义,对自己却是自由主义,严重损害了为人师表的形象。另外,部分教师学术根底浅,学术水平不高,而且不思进取,不搞教学研究,不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2.3 高等教育配套改革仍需完善

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基本因素的要求和作用下,高校正在力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改革来适应外部的要求,并谋求自身的发展。

1)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提高了我国人口的总体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因这一过程发展过快而给高校的教学、管理等带来了一些问题,当然,也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①高校扩招后办学条件不足影响德育工作。高校历年扩招使许多大学的硬件建设不能满足要求,部分学校将原本用于课外活动或素质教育的场所改作教室,学生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德育工作中的国防教育、校园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培训、进修、科研、音像资料等所需经费不能满足学生增多的需要;扩招后生师比偏高,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也因为学生人数太多而没有时间保障等等,这些都明显地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②学生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扩招以后,进入大学的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高于扩招以前的精英教育阶段,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受父母的溺爱,怕苦怕累不思进取;扩招以后,大量低分录取的学生走进了大学校门,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这样一种态势之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③毕业生人数大量增长。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大学生的社会需求相对过剩,这种就业危机感在促使大学生更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和急躁情绪,思想上的浮躁和虚无主义。加之“劳动力市场及用人制度的变化,提出了新的人才质量要求,表现在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迷茫。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也导致了一些在校大学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资料显示,近年来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9]”

2)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校扩大在校生容量,解决经费不足,集中力量抓教育的重要途径。后勤社会化后,大学生的学习、住宿、饮食、课余生活逐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致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由固定性向流动性、多变性转换,学校德育阵地和组织也因此出现了萎缩,这给高校传统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校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微观管理和控制了,甚至发展为不可控性,这些变化对传统德育管理形式提出了挑战。

3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而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德育效果好坏的直接检验者。“即便是同一个传播者,运用同一种方法传达同一内容的信息,在不同的对象那里往往有着不同的认识。因为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在接受信息时,往往是从其各自的立场、观点、兴趣、情感出发的。可见,德育传播活动对应方的受教育者同样是影响德育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10]”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主要通过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来评价。现实情况是,有的学生只把德育内容当作一种知识去学,认为只要掌握了这门课的知识就算优秀;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它仅仅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是为了应付平时的考试或者考研等,这种情况表明有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极强的功利性。在这种功利心的支配下,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扔笔记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这门课与自己所学的专业一点联系都没有,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唯有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因之,学生对这门课认同程度低的情况普遍存在,这说明了大学生忽视思想政治及道德素养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学生对德育的兴趣、态度如何也直接影响德育的成效。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得失成败的主要方面。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如学生以做其他作业、看其他书籍甚至睡觉、听音乐、发短信、逃课等方式对待此课的现象十分普遍,“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想听”几乎成了大学校园里一个公开的秘密。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大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当然这并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也表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令人满意,还不能完全吸引住大学生,致使此课效果不佳,流于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未达到中央所要求的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1]张再兴.在新起点上推进学校德育工作[N].光明日报,2010-3-3(10).

[2]王仕民.德育功能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2.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34-235.

[4]刘培进.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74.

[5]孙少平,李广,林海亮.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9.

[6]吴倬,张瑜.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09(1):8.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8]朱孔军.关于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理念及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2.

[9]宋东风.大学生德育教育思考[N].光明日报,2009-11-18(10)

[10]何玉芳.影响高校德育传播效果的因素及其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8(2):100.

An Analysis of Cause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 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ZHANGL ihua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Shanx 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037009,China)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RC,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schools hasp 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n various aspects,and has won favorable comments and is thought highly of.How ever,we have to be fully aw are that our moral education is not adequately effective and we have to have to identify the causes.Therefo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higher schools,and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lasses,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schools.

mor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3.006

1673-1646(2010)03-0021-05

2010-02-15

张立华(1965-),女,高级政工师,讲师,硕士,从事专业:高校德育。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思想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