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部应对恶性一稿多投的策略*

2010-02-09 06:15李飞跃
关键词:一稿多投不端恶性

李飞跃

期刊编辑部应对恶性一稿多投的策略*

李飞跃

(中北大学出版部,山西太原030051)

将恶性一稿多投界定为作者以重复发表为目的,采用隐瞒、欺骗等手段,导致其作品被多家期刊发表,侵犯期刊专有出版权,对学术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期刊编辑部应对恶性一投多投的策略有:签订版权转让协议,明确权利归属;收取审稿费用,增加违约成本;加快稿件处理流程,提高稿件处理效率;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提高查找重复的技术水平。

学术期刊;一稿多投;期刊编辑部

0 引 言

近年来,评职称、研究生毕业、课题结题等活动都强制性地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有些还要求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或被SCI、EI等检索系统收录。相对于这强烈的论文发表需求而言,目前我国存在的正规学术性期刊的数量是不足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核心期刊(或称为一级期刊)更是非常稀缺。于是,同时向数个期刊投稿便成了作者尽快发表文章一种方法,一稿多投现象也成为学术论文发表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然而,一稿多投对于学术界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被称为学术界的一颗“毒瘤”。作为受其伤害最大的期刊编辑部,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应对部分作者的恶性一稿多投行为。

1 恶性一稿多投的界定

一稿多投是作者将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在一定时间段内先后投寄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期刊的行为。对待一稿多投,期刊编辑部、作者、读者的态度是不同的:期刊编辑部主张对其要坚决抑制,坚决封杀;作者多倾向于赞成、支持;读者也大都能够理解这一行为。客观地评价一稿多投,确实是作者在目前学术评价机制、论文出版现状下的无奈之举,存在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有的作者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快发表,在所投期刊在较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给予确切的答复的情况下,转而投向了其他刊物;有的作者在其作品被一期刊录用后,在其他期刊尚未发表之前及时撤稿,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然而,恶性一稿多投区别于普通的一稿多投。它是作者以重复发表为目的,采用隐瞒、欺骗等手段,导致其作品被多家期刊发表,侵犯期刊专有出版权,对学术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恶性一稿多投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极有可能导致稿件被重复发表,对学术界的影响非常恶劣。判断恶性一稿多投行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以重复发表为目的。为了在学术评价中获益,有的作者急功近利,欲凭几篇文章包打天下,为了达到重复发表的目的,在向某一期刊投稿时,故意隐瞒其作品已经被其他期刊录用的事实,造成其作品被重复发表的后果。

2)实施欺骗、隐瞒等学术造假行为。当前,大多数期刊在征稿启示中都规定本刊享有所发文章的专有出版权,所投文章必须是作者原创的文章,没有抄袭别人作品的情况。但一稿多投的作者不遵守这一约定,要么对原作品进行改头换面,只修改其中少部分内容,其实质内容保持不变[1];要么采用相同的数据,特别是图表,在不同论文中多次使用,或一套数据采用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多篇论文的形式发表[2];要么将已发表文章的某个部分改动一下,或者是将已发表的文章的几个小论点展开,又投向不同的编辑部[3]。此外,文稿内容基本相同,但作者署名顺序不同,分别投向不同的期刊,也是一种典型的恶性一稿多投[4]。

3)对学术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一稿多投不仅扰乱了编辑部正常的办刊工作,浪费了编辑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了宝贵的版面资源,影响了刊物的质量。更恶劣的后果是将导致极坏的学术影响,滋生学术腐败,学术造假,鼓励不劳而获,是对学术环境的玷污,更是对社会公平秩序的破坏。

恶性一稿多投一方面是由于作者自身学术道德水平低下,急功近利,为了走捷径而不顾学术声誉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期刊编辑部对稿件处理滞后,没有一系列应对一稿多投的制度和方法导致的。对此,深受其害的期刊编辑部应该有所作为。

2 期刊编辑部应对恶性一稿多投的策略

2.1 签订版权转让协议,明确权利归属

版权转让协议是期刊与作者基于意思自治原则而自愿对自己权利与义务作出的处分,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任何一方违约,将为此承担违约责任。在录用稿件时,通过与作者签订版权转让协议,期刊可以获得作品版权的专有许可使用权,明确期刊与作者享有的权利、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增加作者恶性一稿多投的法律成本。作者在转让专有许可使用权后,若将同一篇文章再在另一期刊上发表或为了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而临时撤稿就是违约,编辑部有权追究其法律责任。当前,大部分学术期刊在确定录用某作品时,都会与作者签订版权转让协议。但有的编辑部由于缺乏版权意识,或存在侥幸心理,在稿源丰富、作者急于发表作品的情况下,不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就冒然发表,会为文章的重复发表,以及发表后的权利纠纷埋下隐患。当然,签订协议必然会增加编辑部的工作成本,增加编辑的工作量,但笔者认为这是期刊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应当引起重视。

2.2 收取审稿费用,增加违约成本

大多数学术期刊的审稿都实行三审制,其中,专家审稿是审稿制度的核心环节。为了鼓励专家审稿,提高专家审稿的积极性,编辑部会支付专家一定数量的审稿费。如果期刊编辑部在支付了审稿费用后,或者在经过审稿、排版、编辑等环节后,作者却因其他刊物优先发表其作品而撤稿,则会大大增加了期刊编辑部的工作量和出版成本;如果重复发表,不仅浪费了期刊的版面资源,而且有可能使编辑部惹上版权纠纷。因此,收取一定数额的审稿费,适当增加作者一稿多投的成本,审稿一通过,就收取版面费,防止稿件录用后再流失,进一步限制作者的一稿多投。当然,完全通过经济方式制约也是不可取的,还需要辅以其他技术手段。

2.3 加快稿件处理流程,提高稿件处理效率

加快稿件的审稿、出版流程可以有效地解决“一稿多投”问题。有的作者重复投稿的原因在于期刊的审稿周期过长,在一定时间内编辑部没有给予作者能否录用的确切答复。许多期刊规定的审稿期限为2个月左右,有的期刊规定的更长一些。2个月的审稿期限对于作者来说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超过2个月稿件还没有审回,作者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得到的却是拒稿的结果,显然对作者是不公平的。许多核心期刊的稿源是非常丰富的,因此,已经录用的稿件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排队”等待发表时间,有的要等待1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这不仅使那些时效性较强的稿件失去了发表的意义,也使一些稿件失去了创新的价值,因为,作品创作之后一年再发表,大部分作品会失去新颖性,作品的学术价值会大打折扣。因此,期刊编辑部应加强编辑业务学习,增强编辑素质,提高稿件处理效率,加快稿件处理流程,以解除作者的等待之忧,更好地服务于作者。

稿源是期刊发展的基础,期刊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对稿源的竞争。期刊应当对作者队伍给予足够的尊重,充分理解作者急于发表稿件的心情。诚然,审稿工作主要由期刊编辑部来主导,但作者对于稿件在发表流程中所处的状态应当有知情权。编辑部要树立为作者服务的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作者服务,要对收到的稿件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回应。优化审稿环节,最大限度地缩短初审的时间,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与审稿专家的联系,使编辑在最短的时间里给作者明确的答复[5]。通过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在收到论文后一个月内做出是否录用的判断,并告知作者,一稿多投现象就不会成为困扰广大编辑的难题了。

2.4 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提高查找重复的技术水平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被称为学术论文的测谎仪,它通过网络链接相关数据库的方法,查找稿件与数据库中论文的相似程度(或称复制比),从而为编辑呈现出一幅稿件与已公开发表稿件的对比图。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编辑部查找稿件重复情况的效率,对遏制论文抄袭、重复发表稿件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在全国的学术性期刊中进行推广。目前在我国流行使用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是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研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 LC)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沈阳副教授研发的ROST反剽窃(文档相似性检测)系统。当然,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仅仅是一个用于查找重复、类同情况的工具,我们在审稿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它,还要结合稿件的类型、引文标注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权衡。编辑在稿件初审时要严格地执行不端行为检测,以系统检测报告的数据为基础,对复制比超过20%的稿件进行进一步核实,综合分析复制比高的原因。报道实质性研究成果和发布数据资料的稿件复制比要严一些,综论、综述、评论性文章的复制比可以宽一些。当然,编辑应当将检测结果告知作者,给作者说明和申辩的机会。稿件一旦认定确属一稿多投或存在抄袭、类同现象,编辑部要坚决退稿。在稿件初审阶段就运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和制止作者一稿多投,避免编辑部人力、物力的浪费,消除重复发表的隐患。

[1]田建强.权力的冲突与协调——以作者权利与编辑权力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0(9):121-123.

[2]陆炳新,蒋永华.一稿多投:成因及约束机制新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2):248-249.

[3]蒋霞玲.一稿多投的思辨与界定[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32-134.

[4]金铁成.学术期刊的一稿多投现象研究述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4):26-29.

[5]崔洁,谭华.学术论文“一稿多投”现象的探析与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22(4):90-93.

Coping Strategies to Malignant Multiple Contributions of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LIFeiyue
(Dept.of Publishing,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Malignant multiple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defined as a behavior that the author uses concealment, deception and other means on purpose, resulting in his or her papers being published by more than one journals.This behavior violates the exclusive right of journals. It also has very bad influences o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In order to cope with this,journal editors can take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sign the 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 define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the authors and the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charge the review fees, increase the costs of the breach of contract;speed up manuscript processing, imp 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nuscript handling;and use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detection system to imp 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searching Repeat.

academic journals;multiple contributions;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G237.5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3.027

1673-1646(2010)03-0106-03

2010-02-23

李飞跃(1979-),男,助理编辑,硕士,从事专业:编辑。

猜你喜欢
一稿多投不端恶性
《老年医学研究》编辑部对一稿多投问题的声明
关于采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声明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声 明
声 明
声 明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中国粮油学报》关于学术不端稿件的认定和处理办法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