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理论视角下政治演说辞的翻译原则探讨
——以《奥巴马胜选演说辞》为例*

2010-02-09 06:15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张 艳

(1.山西医科大学外语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01;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纽马克理论视角下政治演说辞的翻译原则探讨
——以《奥巴马胜选演说辞》为例*

张 艳1,2

(1.山西医科大学外语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01;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对于政治演说辞的翻译原则,曾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过探讨,但这些探讨大都局限于文体方面的考量。本文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出发,以《奥巴马胜选演说辞》为例,从语言功能、信息量和文体风格三个角度提出了政治演讲辞中合理应用纽马克理论的三条原则,并强调了它们之间的互动与协商。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政治演说;对等

0 引 言

从古埃及、古罗马时代起,政治演说就已在政治舞台上出现,以语言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在国际政治经济风云变幻的今天,政治演说在国内国际政治中所起的作用愈加明显。所谓政治演说是指“一个公众人物代表某个阶级、社会、政党在大众面前宣讲有关体制建议、政治看法、政策制度等观点的行为。[1]”它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辅以面部表情、手势身势和强烈的情感以达到鼓动、感化、激励和说服听众的目的。一般来讲,演说辞兼有口语体和书面语体的特点:语言通俗平易,琅琅上口;结构清晰明了;逻辑缜密;篇章安排紧凑,层次分明,并大量应用排比、反复、比喻、象征等文体修辞手段。要使译文读者或听众获得对等的信息量并享受到原文固有的风格,译者除了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百科知识外,还必须精通翻译的技巧,掌握翻译的原则。

1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提出是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方法》一书中对翻译界所做的一大理论贡献。“语义翻译”着重探讨作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它所注意的重心是原文(source language biased),在目标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语义翻译一般翻译单位趋小,翻译文本更能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接近于原文的修辞和其他形式因素。而“交际翻译”则强调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接近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更侧重目标语(target language biased)和信息的传递,强调意义优先于形式。一般来说,交际翻译倾向于以更加流畅、更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语言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2]。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译者可以根据需要重新组织句法,运用目标语中更常见的搭配和常用的词,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理论上讲,这两种翻译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2]”但纽马克同时指出,“交际翻译未必总能译出全文,语义翻译也不可能总起到交际作用”,所以,“在同一语篇中,常常是某些部分必须用交际翻译,其他部分需要用语义翻译”[2]。

2 演讲辞的翻译原则

鉴于演讲辞的文体特色,有人曾提出演讲辞的翻译原则:完整、清晰、跌宕、灵活[3]。也有学者从翻译实践的角度将演讲翻译的尺度表述为:理解准确、避免误译;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语气贴切、措辞精当[4]。笔者将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出发,以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胜选演说辞》的3个较权威的不同译本(A.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翻译版本,B.四川大学张放教授译本,C.新东方学校译本)为例,讨论演讲辞的翻译原则。

2.1 根据语篇中不同的语言功能确定翻译方法

纽马克以布莱尔(Buhler)的语言三大功能为出发点,将语篇分为表情功能型文本、信息功能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并指出:表情功能型的文本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富于想象的文学作品和权威性的声明、演讲、宣言、自传、散文和私人通信,倾向于原文作者、源语语言和源语文化,侧重语义翻译;而信息功能型文本包括新闻报道、科学论文、普通教科书等,其作用重在信息的传播;呼唤型文本包括广告、政治宣传品、通俗文学读物、公告、说明书,强调在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因此这两种类型的文本应侧重于交际翻译。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同一语篇的不同部分也常常会体现出不同的文本功能,因此必须将两种翻译方法交替使用,合二为一。基于以上陈述的演说辞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语言兼有表情功能和呼唤功能,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如《奥巴马胜选演说辞》中有一段话,“It was built by working men and women who dug into what little savings they had to give$5 and$10 and$20 to this cause.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 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对于这一段的翻译,A版本和C版本有很大的差异:

A.它(我们的竞选事业)是靠工薪男女民众为这项事业从自己不多的积蓄里拿出5美元、10美元和20美元而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年轻人而增强了力量——这些年轻人打破了被说成是冷漠的一代的不实之言,离开家乡和亲人,担当起酬劳甚微、睡眠更少的助选工作。

C.这些劳动大众从自己的微薄积蓄中掏出5美元、10美元、20美元,拿来捐助我们的事业。现在的年轻人曾被认为是冷漠的一代,但正是这些年轻人壮大了我们的声势。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庭和亲人,拿着很少的报酬,起早摸黑地助选。

很明显,A版本更贴近于原文的篇章特点,用了“语义翻译”法;而C版本用“交际翻译法”对原文结构做了调整,前后两句没有按原文的形式用同样的词做主语,并且把主句“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和从句“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在翻译时调换了顺序,改成了转折关系,以使目标语受众更容易领会演讲人的意图。事实上,这段话是在回顾选举过程中参与者的贡献,属于表情功能的文本。翻译时应采取语义翻译法,遵循奥巴马本人的思维过程,在中文语义和句法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保持原文的表达方式及音响效果。所以,A版本在本句的处理上略胜一筹,更能体现原辞的气势。

但在演讲的最后一句:“where we are met w ith cynicism,and doubt,and those who tell us that we can’t,we w ill respond w 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 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YesW e Can.”演讲者显然是在发挥语言的呼唤功能,鼓舞听众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样的句子偏重于语言在听众身上产生的效果。因而,比较以下三种译本:

A.在我们面对嘲讽怀疑和别人对我们说我们不能的时候,我们将用凝聚了整个民族精神的永恒信条作出回答:我们能!

B.当有人嘲讽,有人怀疑,有人告诉我们,说我们不能的时候,我们要带着那永恒的信念,带着那凝聚了整个民族精神的信念,高声答道:是的,我们能。

C.倘若有人嘲讽我们不能,怀疑我们能,那么我们就以这一永恒信条回应,因为它凝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是的,我们能!

B译文显然优于译文A与C,因为它在保持原文“cynicism,and doubt,and those”的并列与节奏感的同时,运用了“交际翻译”法打破w ith that timeless creed that sum s up the spirit of a people的句法关系,用了两个更趋向于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并列分句“带着那永恒的信念,带着那凝聚了整个民族精神的信念”,使读者更能体会到演讲辞的号召力,进而让译文于译作读者的感觉更贴近于原文于原文听众的感觉。

2.2 把握译作的信息度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英国翻译理论家Roger.T.Bell认为,翻译就是译者作为信息接受者和发送者,通过语码将源语文本的信息转化到译语文本中,呈现在译语读者的面前[5]。源语言文本中的信息分为明示信息和隐性信息[6]。所谓明示信息就是通过词汇单位与语法形式明确表述的文本信息;而隐性信息是文本中没有用明确语言形式表述的信息。同时,石淑芳指出:“共享信息是交际的基础。共享信息可以包括共同的语言结构、文化、共同的谈话、读过的相同文章、共同的生活经验等。[7]”在翻译政治演讲辞时,由于源语言与目地语信息表达方式的不同或译文读者对异域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译者有必要使隐性信息明朗化,使演讲者与译作读者拥有共享信息。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遇到涉及源语言文化的历史、地理、政治等名词或事件时,应采用“交际翻译”策略,把隐性信息以尽量简洁的语言翻译出来,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演讲辞听众相近的信息度,从而更好地感受演讲辞的语力。例如,奥巴马在演讲中提到:we have never been a collection of 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we are,and always w ill be,the U nited States of America.A译本将这里的red states and blue states直译为“红蓝州”显然让人费解。笔者更倾向于B、C译本的交际翻译版:共和党的“红州”或者民主党的“蓝州”。当然,如果将这两个版本修改为:地图上代表共和党的“红州”或者代表民主党的“蓝州”,其信息度就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另外,在这篇演讲辞中,富含隐性信息最多的一句是:She was there for the buses in M ontgomery,the hoses in Birm ingham,a bridge in Selma and a preacher from A tlanta who told a people that W e ShallOvercome.如果象A译本那样遵循奥巴马的思维过程,用语义翻译法译为:“她目睹了蒙哥马利的公共汽车,伯明翰的高压水龙头,塞尔玛的桥,以及一位亚特兰大的牧师对人们说我们一定会胜利。”对于译文读者来说显然是很难理解的。事实上,buses inM ontgomery,the hoses in Birm ingham,a bridge in Selma分别映射了美国历史上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三个斗争事件,即:蒙哥马利市黑人抵制公交车的运动,伯明翰市白人用水枪向抗议的黑人学生进行的喷射,塞尔马市的大桥上黑人为争取权利所进行的拼争,而a preacher from A tlanta指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这些信息对于美国听众来说是共享的,而要使译文读者也共享到这些信息,就要求译者用交际翻译法把这些信息明朗化。基于这个原因,B译文对本句的处理更值得欣赏:她看到了蒙哥马利市黑人对公交车的抵制;看到了伯明翰市白人用水枪喷向抗议的黑人学生;看到了塞尔马市的大桥上黑人为争取权利所进行的拼争。她还看到来自亚特兰大的马丁·路德·金跟大家说:“我们终将冲破一切樊篱。”

2.3 把握译作的演讲辞风格

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 ida在对等原则中指出,翻译就是要在目标语言中重构源语言信息的自然对等,这种自然对等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风格方面。政治演说辞的风格具有庄严性和确实性的特点[1],比其它文体的风格更为复杂,有着论文的结构、新闻的真实、小说的语言、诗歌的激情、散文的内容和喜剧的幽默。唐述宗将语篇的风格分为词汇、句法、修辞、语域和篇章五个层面[8]。笔者认为,演讲辞的译者要特别注意词汇、句法和修辞这三个层面风格的再现或重建,因为这三个层面的翻译受演讲辞所属语域的影响,又体现着整个篇章的风格。李潇[9]曾从文体学角度对奥巴马的这篇演讲辞进行过系统的剖析,并指出:这篇演讲辞所用词汇难度指数较低,短句多,句子类型丰富,修辞手段多样。

从词汇层面看,如果原辞中某个词或短语在目的语中没有直接对等地符合演讲辞语域的表达,译者可以用“交际翻译”法,在考量上下文后在目的语中确定一个书面化的、正式的表达方式,重建演讲辞的语域风格。如,在W hat began 21 months ago in the depths of w inter must not end on this autumn night.一句的翻译中,3个译本对主语从句的处理用了不同的方式:A.21个月前在深冬时节开始的事业;B.21个月前在那个寒冬里开始的事情;C.21个月前那个隆冬所开始的一切。其中,A、B版本用了“语义翻译”法,把what还原为奥巴马思维当中的“那件事情”;而C版本则用了“交际翻译法”,用更符合演讲辞语域的“事业”一词来重建译文表达形式,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辞听众相近的信息,体会到演讲辞的激情与风格。

从修辞层面上看,张志慧[10]曾撰文评述奥巴马演讲辞中转喻的翻译,但仅仅列举了一些具体的句例的翻译,并未上升到可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层面。笔者认为在政治演讲辞中,只要在目的语中不造成理解困难,译者应该尽量用“语义翻译”法还原原辞的比喻、排比、递进等修辞效果,使演讲人的思想得以真实的再现。如,奥巴马演讲辞中有一个暗喻:Our climb w ill be steep.W e may not get there in one year or even in one term,but America-I have never been more hopeful than I am tonight that we w ill get there.I prom ise you-we as a people w ill get there.C译本用“交际翻译”处理为“我们的任务很艰巨。一年之内,甚至一届任期之内,我们可能都无法完成这些任务。但我从未像今晚这样对美国满怀希望,我相信我们会实现这个目标。”这样的译文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即使按“语义翻译”法保留原文的“攀登”“险峻”等义项,目的语读者也能够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完全没有必要得“意”忘“形”,抛弃原文的修辞风格。笔者认为更贴切的译法是:我们要攀登的山峰是险峻的。或许一年甚至一届任期内我们都无法攀上峰顶,然而美国——我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坚信,我们终将登顶。

在句法层面上,英语是一种偏向于形合的语言,汉语则更注重意合。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这种不同要求译者在表层结构上做较大的调整,尤其是遇到关系复杂的长句时,译者宜采用“交际翻译”法,将长句分解为符合汉语演讲习惯的短句,以求使译文读者迅速领会原辞含义,这点是大多数译者已经熟知的,所以笔者在此不予赘述。

3 结 论

有人将翻译称作“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演说辞的翻译更是要同时照顾到演说人的意图、演说辞形式和文体特点、目的语表达习惯、以及在目的语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以上提到的三条原则并不是静态的,在难以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统一起来达到“等效”效果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套用原则中的某一条去确定使用哪种翻译策略。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好的译文往往是各个原则互相商讨的结果,译者只有在比照源演说辞、权衡各原则的轻重后才能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自由地加以应用,更好地再现政治演讲辞的风格。

[1]马健和.英语政治演讲的功能文体分析[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2]Peter N ewmark.Approaches To T 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荆素荣.林肯《葛底斯堡演说》译文比较——浅谈演讲词的翻译原则[J].运城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1(4):46-48.

[4]王军平.演讲翻译的尺度[J].中国科技翻译,2009(11):33-37.

[5]Roger T.Bell.T ranslation and T 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Foreign L 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陈征.翻译中的隐性信息[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1):256-258.

[7]石淑芳,伊咏.翻译中的信息度的调整[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1-125.

[8]唐述宗.语体、语域与翻译——英汉翻译风格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34-39.

[9]李潇.奥巴马获胜演讲的文体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9):122-123.

[10]张志慧.奥巴马获胜演讲中转喻的解读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9(5):52-55.

The Transla ting P rinciples for Politica l S peech in Newm a rk's Theory——Take Obam a's W inning Speech as an Exam ple

ZHANGYan1,2
(1.Dept.of Foreign L anguage Teaching,ShanxiM edicalU 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 rts,Xidian U 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

M any scholars made their efforts to spot a proper principl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speech,most of which turned out to be a stylistic concern.W ith the help of N ewmark's“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and“semantic translation”theory,this article tookObam a'sW inning Speech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ng principles for political speech.The principles presented here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message convey and stylistic feature. It is stressed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weigh between the three principle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political speech;equivalence

H05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3.019

1673-1646(2010)03-0073-04

2010-02-15

张 艳(1978-),女,助教,硕士生,从事专业:语言学与翻译理论。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