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视角下老挝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2010-02-09 06:15王蓉霞
关键词:老挝国家

王蓉霞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国际关系视角下老挝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王蓉霞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3)

从国际关系史发展演变、国际合作、国际战略三个角度分析了老挝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从国际关系发展史角度看,老挝选择社会主义是全球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过程,是对全球殖民性国际关系模式的突破;从国际合作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老挝国家发展和融入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力量;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老挝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确保了国家利益。

老挝;国际关系史;国际合作;国际战略;社会主义政策

0 引 言

老挝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支力量,在苏联解体至今近20年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符合老挝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苏东剧变以来,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不管你是否喜欢自由资本主义,你必须接受且无法超越其所制定的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如齐泽克所言:“正如弗雷德里克·詹明信极具洞察力的论及那样,再也没有人严肃认真地考虑可以用什么取代资本主义了,就好像即使在全球性生态灾难的情况下,自由资本主义也仍然是一个注定存在下去的‘实在’。[1]1”在这种态势下,我们从国际关系发展演变角度考察老挝社会主义,可以丰富对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实践的认知。

1 老挝选择社会主义是国际关系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国际关系发展史角度看,老挝选择社会主义是伴随资本主义扩张而出现的全球化的必然性结果。国际关系是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其核心内容。近代以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此时世界的地区处于农业社会发展阶段,世界仍然处于闭塞、孤立状态中。自16世纪资本主义出现后,因为自由资本主义面向全球的扩张本性,全球化这个名称才得以广为传播,全球化也成为自由资本主义带给国际关系的两大特点之一。因此,我们说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历史进程。美国著名的激进派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对此曾作过概括:“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2]”到19世纪末,全球化进程的阶段性结果是,全球殖民性国际关系模式最终建立。这一阶段,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也逐渐增多,国际关系体系整体在制约各国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全球殖民性国际关系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推动世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本主义体系,另一方面制造了殖民国家对立面的存在。对于这一现象,后来的学者用中心——外围论做了一个总结。所谓的“中心——外围”理论,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1949年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这是个“大的工业中心”;另一个部分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是“为大的工业中心生产粮食和原材料”的“外围”[2]。前者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心”与“外围”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它们之间是作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的,两极之间不是互利,而是不对称的关系。对立双方的经济关系延伸至政治领域,使双方的政治关系时时处于紧张状态中。

老挝即是“外围”国家之一。在近代,它先被法国控制,后短暂地被日本占领,而后又复归法国统治。法国在19世纪把老挝变成法属印度支那联邦的一个省和地区,控制了老挝的政治、外交、军事权力,把老挝分裂成若干小块,采取“分而治之”的方式统治。法国人当上了老挝国王的太上皇,直至逼迫他们退休领薪俸。法国在老挝征收重税,控制了老挝经济命脉,并剥夺老挝人学习本民族历史与文字的权力,而以法文取而代之。法国人不发展老挝的交通。老挝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各大城镇有公路,但是丛林地带无路可走,不能把各大城镇连接起来。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解决经济问题促进国家发展,显然很不现实。老挝寻求通过解决政治问题的途径来促进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从而改变国际关系格局。在老挝,“发展不是依靠投入资本就能解决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3]8~14。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在法国统治期间,老挝各民族爆发了若干次起义运动,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在随后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潮中,同许多“外围”国家一样,老挝爱国统一阵线组织巴特寮坚决地冲击了资本主义的殖民 帝国主义体系,试图并成功地借助社会主义崭新制度突破了外围束缚,抵御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外围”国家的这些举动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反动,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4]241。老挝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老挝在当代进行国际合作的精神武器

从当今国际合作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老挝国家发展和融入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喜欢捉弄人,喜欢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进了那间屋子。[5]335”老挝就是马克思主义“捉弄”的落伍的“那间屋子”。但是“那间屋子”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进程。“外围”国家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选择开启了国际关系史的新局面,国际关系进入多极化发展阶段。苏联解体后,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四小”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摸索出比较符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社会主义角度讲,多维、多空间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一致,是融入社会主义体系的过程;从世界角度来讲是20世纪初开启的多极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是前“外围”国家在第一次突围失利后,继续抵制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寻求更好地融入世界全球化过程的一种尝试。

如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20年来老挝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众多挑战,包括苏联解体、国际政治多元化、政治一体化、信息革命、西方文化侵袭。在重大危机与压力面前,老挝党于1986年11月在四大上提出“革新开放”方针。1991年,老挝进行“有原则的全面革新”,即坚持革新与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并行发展,比较顺利地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如同摩根索所言的精神武器的作用,“意识形态同一切观念一样,都是武器,既能提高国民士气,并随之增强一国实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会削弱敌国的斗志。[6]128”老挝党在贯彻“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中非常坚定。老挝党始终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对革命事业的绝对领导。老挝党政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苏联东欧已变色,西方传说社会主义将不复存在只是一个幻想。对苏东剧变,老挝的观点是:教条主义、机会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长期进行的思想渗透等诸多因素最终导致了这一结果;苏东剧变只表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是全世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一种自觉自愿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老挝更加强调要反对自由化、反对西方的渗透和演变,确保老挝的社会主义方向。1989年10月,老挝党四届八中全会提出革新开放必须坚持“六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1991年“五大”和1996年“六大”所讲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落脚点也是加强党的领导。老挝党“五大”政治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人民民主政治体制包括老挝人民革命党、各政府机构、建国阵线和群众组织。其中,老挝人民革命党是领导核心。”“改革政治体制,不是用其他制度来取而代之,而是在巩固人民民主政治体制和明确规定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改革工作方法,维护和增强党的领导作用和能力”[7]11,14。“六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指出:“老挝人民革命党是老挝人民民主政治体制的领导核心,由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中经过实际工作考验、有觉悟、积极革命、愿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牺牲的最受信赖的人所组成”[8]21。这一规定进一步突出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使加强党的领导的号召更具说服力。2001年12月老挝党“七大”和2006年3月“八大”仍然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八大还强调继续坚持和发扬光大革新的五条经验。

老挝党的表态有力地验证了安东尼奥·葛兰西的观点:一个政党要靠争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成为一个“历史集团”,从而使社会成为统一体,所以“在保持这个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统一中,意识形态起了团结统一的水泥般的作用。[9]25”统一一致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精神武器,激励老挝党领导全国人民奋力前进。老挝党为了摆脱贫困,积极融入世界,扩大对外合作关系,在国际合作中争取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经验的援助。为此,老挝改变了只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的政策,积极主动与欧美等国发展外交关系,1997年7月正式加入东盟。迄今,与老挝建立外交关系的有104个国家。在争取外援和贷款方面老挝也积极努力,自1988年接受援助和贷款1.37亿美元始,几乎逐年增加。援建的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比如公路、水电站、农田水利等[10]。良好的外交关系为老挝的对外引资工作奠定了基础,再加上老挝颁布法律以保障外资权益,极大地提升了外资投资的信心。自老挝颁布投资法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泰国、新加坡和中国等国的资本纷纷进入老挝寻找机会,将老挝与世界全球化进程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老挝,意识形态成功地对内作为动员、争取公众支持的工具,对外最大限度地遏制了对手、团结了盟友,起到超越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作用。

3 社会主义革新政策是老挝应对国际挑战所做的正确战略选择

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近20多年来,老挝在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时,对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做了详细调研,做出了比较科学的判断,制定出较科学的对内对外政策,从而确保了老挝国家利益不受外部的侵扰。

老挝党在贯彻“有原则的全面革新”路线中除了立场坚定之外,还具有两个特点,即“渐进”与“务实”。渐进指的是老挝党不盲目,不草率,不从一个极端进入另一个极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和成熟了;务实指的是实施符合国情的政策,将国内外政策重心定位为主要解决贫困问题。经过20多年的革新,老挝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工作重心和外交路线三方面逐步实现了符合国情的转变,开创了国家建设的新局面。老挝革新政策确保了如下几方面国家利益:

3.1 国家的经济利益:对国家资本主义有了新认识,利用市场和多种所有制发展经济

1986年11月,老挝党的四大指出老挝当前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表示要纠正过去的急躁冒进、不合实际的跨越式发展思想,并明确提出“革新开放”的方针,老挝从此进入革新、思索和飞跃时期。二十年后,2006年的八大政治报告中,老挝党仍然坚持了1986年四大所做出的对老挝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认为过渡期就是建立和发展人民民主政权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生产力与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前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根据老挝贫困、落后和欠发达的国情,老挝在过渡期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通过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达到协调,为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在探索如何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论述给老挝党领导人启发很大。他们认识到历史起点低、条件差的老挝必须从国家资本主义开始,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和途径,利用资产阶级积累的经验、知识和技术为老挝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老挝党领导人对老挝现有经济结构作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后,主张把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最终使经济较快发展。

1991年8月15日颁布的老挝宪法在第2章第14条规定:“国家保护和促进国内外所有投资者在老挝的投资方式,包括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国家鼓励所有经营单位进行竞争和相互合作的经营活动,所有经营单位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1]”

3.2 国家的政治利益:既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宽松的政治环境,又保障党的领导地位

老挝党自五大以来,为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现行制度和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缜密稳妥的方式改革政治体制[12]。老挝党为了彻底打消人们对党的政策调整的疑虑,对现行社会重新定位,称老挝现在仍处在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在改革中可以实行任何一种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而不再承受“违背社会主义”的责难[13]。五大后,1991年8月颁布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规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人民民主国家”;“老挝人民革命党是人民民主政治体系的领导核心”;将建国后长期使用的政治口号“将老挝建设成为和平、独立、民主、统一和社会主义的国家”中的“社会主义”改为“繁荣昌盛”;国徽图案中的五角星、镰刀、斧子改为老挝民族的象征——塔銮佛塔。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凝聚各民族、各团体的力量,加速发展国家经济。

同时,自“六大”以来,老挝一直强调的“五条经验”中有两条谈到党的领导[14]469,其他三条涉及到群众路线、政治稳定、民族力量,这反映出老挝党对加强党的领导更加重视,也更有信心。此外,老挝党特别注重完善干部制度,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强调干部的革命化、知识化和年轻化。老挝党建工作的调整使党的领导作用和领导能力提高,党的组织、纪律更加严密,吸引了大批先进分子入党。根据五大决议、六大决议和八大政治报告所提供的数字,1991年老挝党党员共有六万名,1996年增至七万八千名,2006年更增至十四万八千五百九十名,是1991年的两倍多。

3.3 国际参与利益:对一边倒政策进行反思,开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合作

老挝党认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状况,老挝必需扩大对外合作关系,将老挝的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环境中,在国际合作中争取资金和技术援助。革新开放后,老挝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逐步增加,由1990年的1.6亿美元增至1997年的10.99亿美元。老挝也积极引进外国资金。1988~1997年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到老挝投资,兴建了632个开发建设项目,协议金额有72亿美元。自1991年以来,老挝还每年争取到23亿美元的外国或国际组织援助与贷款。2002年1月,老挝宣布建立第一个经济特区——沙湾塞诺经济特区[15]7~11。

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政策使得GDP增长速度快速、平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1986~2003间,老挝国内生产总值从1986年的5.71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0.88亿美元,增长了约3.66倍,1986~2004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约为5.68%,高于1970~1985年的2.4%[16]。这一切使得老挝党在2006年3月八大上,更加充满信心地宣布,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到2020年必须摆脱国家欠发达状况,人均收入较现在提高3倍;强调2006年~2010年是奠定今后发展基础的重要时期,必须努力保证国家政治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5%。到2010年年人均收入达800美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老挝2007年实际经济增长率达到8%,略高于2006年的7.5%。人均GDP达到678美元。全年贸易出口额达9.77亿美元,2007年度首次实现贸易顺差6100万美元[17]。社会主义是老挝国家和民族发展、人民幸福的必然选择。

4 小 结

尽管社会主义运动目前处于低潮期,老挝社会主义建设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经济建设基础太过薄弱,经济结构不太合理,经济水平总体不高;行政效率低下,贪污腐败比较严重;贫富差距较大,老挝是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等;老挝地理上的内陆地位及其他相关特征造成了运输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了老挝的产业发展部署以及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制约了经济改革的速度。但是客观地讲,老挝社会主义建设时间还不长,正处在探索和改革过程中,一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有一些很早就进入资本主义行列的国家同样也存在许多社会问题。社会主义道路是老挝人民为实现和平、独立、民主、统一和繁荣昌盛的国家目标的正确选择。

自1975年建国以来的30多年间,老挝党和人民积累了从事经济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国家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基础发生了较大改变,再加上老挝蕴含有锡、铅、钾、铜、铁、金、石膏、煤和盐、森林等丰富的矿藏资源,人均资源占有量很高,所以,我们相信老挝经济、社会的发展优势还是很大的。

[1]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2]董国辉.经济全球化与“中心——外围”理论[J].拉丁美洲研究,2003(2):50-55.

[3]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8-14.

[4]徐艳玲.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与社会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241.

[5]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35.

[6][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M].杨歧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28.

[7]马树洪.老挝人民革命党“五大”评介[J].东南亚纵横,1991(3):11-16.

[8]老挝人民革命党六大纪实[J].当代世界,1996(6):20-22.

[9]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1.

[10]陈江生,毛惠青.老挝的经济改革与发展[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10):44-46.

[11]宋涛.老挝革新政策20年的发展与走向[J].当代世界,2007(2):32-34.

[12]李爱华.苏东剧变后的越、老、朝、古政治态势[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5-20.

[13]杨双.国外社会主义改革的动力——兼论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成就[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4):38-42.

[14]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扫描[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469.

[15]李爱华.低潮中的奋进:苏东剧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3(2):7-11.

[16]保建云.“革新开放”以来老挝经济增长特点及与中国和越南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10):183-187.

[17]云鹤.老挝:2007~2008年回顾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8(1):27-34.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S ocia list S ystem,Laos'Choice,from Inte rna tiona l Re la tion Pe rspective

WANG Rongxia
(School ofM arxism,U 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L aos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system today.This paper,based on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trategic,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correctness of L aos’socialist cho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 aos'choice is the inevitabl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is a breakthrough of global model of the colonial na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ocialist ideology is a guarantee for L aos'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ization.A nd from a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oint of view,L aos'socialist construction policies protects the national rights and interests.

L aos;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strategy;socialist policies

D814.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3.001

1673-1646(2010)03-0001-05

2010-02-03

王蓉霞(1973-),女,讲师,博士,从事专业:国际关系史和国际政治。

猜你喜欢
老挝国家
国家公祭日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中国优秀电影走进老挝”巡映活动落幕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