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以《长恨歌》的译本为例*

2010-02-09 06:15孟建新刘君婉
关键词:许渊冲长恨歌译文

孟建新,刘君婉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协调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以《长恨歌》的译本为例*

孟建新,刘君婉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翻译协调理论是一种指导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求同减异,作好沟通的翻译理论。本文以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例,结合诗歌鉴赏的标准,具体论证协调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及其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得出结论:能否翻译好诗,首先要看译者和原作者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其次是译者如何最灵活有效地采取变通协调的手法,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协调理论;诗歌鉴赏理论;诗歌翻译

1 翻译协调理论概述

全国资深翻译家高健在其长期的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提出了翻译五论,即协调理论、相对理论、复式语言理论、语言个性理论与停顿理论。高先生认为协调理论既是其他四论的核心,也是翻译实践的最佳手段和基本原则。协调是手段,和谐是标准。

按照高健自己的阐述,从翻译开始到终结,从阿尔法到欧米茄,上下、纵横、左右、前后都要协调,各个层面都要协调,各种关系都要协调,无数的矛盾、无数的冲突都要求译者尽量去协调。翻译本身就是协调,是不同语言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让步,相互迁就和相互融合的实行与结果。协调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协调理论是一种指导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求同减异,作好沟通的翻译理论。其目的在于帮助解决翻译的操作与过程中两种语言间需重新磨合与适应的问题。因为非此,则无法求得翻译上成功的转换。其必要性与前提是两种语言间一般等同性的存在与翻译的可译性(而翻译的要求则是其天然的求同性);其可能性是翻译转换本身所允许的一定的通融性及其差异的容许量;因而“度”的适量把握势不能不成为操作时的首要要求。协调的运用范围广阔,遍及译语的各个成分与层次的一切方面与全部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它属于翻译理论中实用性较强的重要层面。在方法论上,它属于理论范畴,而非直接具体的翻译技巧,因而,该理论不具规定性而仅具指导性。

2 诗歌鉴赏理论的协调性

如何鉴赏一首诗,众说纷纭。不论是诗歌鉴赏的六角度、五标准、还是三美论,都在诗歌鉴赏中彼此协调,互相渗透。

2.1 诗歌鉴赏的六角度

鉴赏一首诗,可以取一个角度,也可以取若干个角度,如果可能,还可以取全方位角度。综合辜正坤教授提出的诗歌鉴赏十角度,可将其归纳浓缩为以下六角度:

时空角度:时间角度是指把注意力聚焦于该诗的时代性;空间角度是指注重地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

作者角度是指看重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文学素养、哲学观点、心理习惯和人格特征等。

读者角度是指纯粹从诗歌欣赏者(读者)本身的鉴赏心理出发来欣赏诗作的角度。

作品角度是指欣赏者把诗歌作品看成是独立自主的封闭艺术文本,研究作品本身的语言结构、修辞、文体风格、意象、韵律、节奏等纯形式的因素。

社会文化角度是指欣赏者注重诗歌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注重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分析诗歌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效果。

译者角度是指欣赏者在兼通双语的情况下,对照原文来欣赏译文。

这六角度也同样在某种程度上互相交叉,协调统一于诗歌鉴赏的全过程。

2.2 诗歌鉴赏的五标准

诗歌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不可避免地要求鉴赏者作出审美判断,而任何鉴赏主体作出的任何审美价值判断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某种审美鉴赏标准。诗歌鉴赏角度的多样化,就必然注定其审美鉴赏标准也是多样化的。辜正坤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五标准[1]:

纯审美标准:包括音美、形美、修辞美、风格美。

娱乐标准:人们在阅读诗歌时感受到喜怒哀乐的程度,悲剧性、喜剧性、幽默效果等因素,高度的情感性要求,情节的生动、有趣、悬念性等。

教谕标准:政治性、道德性、善恶美丑与高低贵贱等观念在诗歌中的体现。

认知标准:哲理性、知识性与启发性。

实用标准:纯功利性的东西,单纯为了实现某种现实目的而借用诗歌的形式等。

在具体实践中,这五个标准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并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相互协调转化。

2.3 诗歌鉴赏的三美论

许渊冲教授将诗歌翻译概括为“美化之艺术”。“美”指意美、音美、形美。在“三美”论中,“意美”也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境之美,这是最重要、最深层次的要求。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而“音美”和“形美”是为了能最终达到“意美”而服务的。由此可见,“意美”实际上是“音美”和“形美”相互协调、相互结合的一个整体。三美论与五标准中的“纯审美标准”有许多交叉点。

总之,诗歌鉴赏的六角度、五标准、三美论,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诗歌鉴赏的不同策略,为诗歌鉴赏的实践提供了多种途径,也使我们能从更加丰富、透明、全面的方位认识诗歌,了解诗歌,与诗歌共鸣。

下文将以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为例,结合诗歌鉴赏的标准,主要从六角度和三美论来具体论证协调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3 多角度分析《长恨歌》译本

《长恨歌》主要有许渊冲和杨宪益两个译本。该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玄宗和杨氏的爱情史以及由此导致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第二部分写的是马嵬兵变,杨氏被杀,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第三部分描述了杨氏在蓬莱宫会见玄宗使者的情形。渲染了“长恨”的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3.1 从六角度分析《长恨歌》译本

从时空角度看:该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天。

从作者角度看:成诗时作者三十五岁,任周至县尉。

从读者角度看:该诗的中心思想是批评唐明皇的重色误国,导致安史之乱;同时又同情玄宗杨氏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之间那种生死不渝的爱情。也有人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从作品角度看:此诗语言精美。它生动、形象、凝练,而又婉转流利、韵律性强,使人传诵不绝。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此诗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一是对原有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唐明皇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受害者。诗人在写他们的罪恶一面时,注意点到为止,尽量不太损伤他们的形象,从而保证了悲剧故事前后的和谐统一。其二是故事中浓郁的浪漫色彩和神话化、戏剧化的描写。爱情可以使生者死,可以使死者生,这样的力量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描写过[2]。

从译者角度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长恨歌》自然流畅;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做到了“意美,音美,形美”,将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也融入了其中。两个译本虽然在细微处有差别,但都是难得的上乘佳作。

例1

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Appreciating fem inine charm s,/The Han emperor sought a great beauty.

许渊冲译文: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 ithout peer.

从此诗创作的时期以及作者角度来看,白居易在此写下“汉皇”并故意错置年代是为了不犯唐朝的禁忌。我们是从“华清池”“马嵬坡”“长生殿”等才推断出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译文也不能点破“汉皇”就是唐明皇,杨戴夫妇把“汉皇”直译为“Han emperor”,这是不符合作者本意的,而许渊冲采用浅化的译法将其译为“monarch”是可以被接受的。笔者认为协调译为“a China’s Emperor”更为妥帖。从作品角度看,原作语言精美,韵律性强,杨的译文属于无韵诗,破坏了原文的韵律。而许译保持了原作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婉转动人的爱情故事。

例2

原文: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The L i M ountain lofty pleasure palace/Reached to the bluesky./The sounds of heavenly musicwere carried/By thew ind far and w ide.

许渊冲译文:The lofty palace towered high into blue cloud/W ith w ind-borne music so divine the air was loud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浪漫色彩和神话化的描写。此处字面看是写音乐,实际在写李隆基与杨贵妃。因为音乐的美妙与持续隐喻着李、杨爱情的浓烈与缠绵。两个译本都用形容词“lofty”来修饰骊宫,许译用“tower”作动词,以强调其“高”,杨译用“heavenly w ind”表达“仙乐”,两个译本都彻底体现了宫殿的宏伟与音乐的优美,有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完美再现了原文的艺术魅力。

3.2 用三美论剖析《长恨歌》译本

许渊冲教授主张“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悦耳;形美以感目[3]。屠岸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既要力求保持原作的文体美、风格美,也要尽量体现原作的形式美、音韵美”[4]。下面笔者尝试借用三美论来剖析《长恨歌》的译文。

1)意义角度剖析。古诗英译的第一个原则即是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诗的意美,而意美是指诗的深层结构美[5]。西方诗人认为香为花之魂,香为花魂,美与神韵则为诗之魂。也就是说译诗传神,即意美为翻译的首要任务。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对《长恨歌》诗名的翻译就很好地反应了这一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是“Song of Eternal Sorrow”,许渊冲教授则译为“The Everlasting Regret”。两个译文的差异在于对“恨”的理解。前者理解为痛苦,后者理解为遗憾。此诗描写的是爱情悲剧,当然有痛苦的含义在内,但是从诗的原作者角度考虑,更多表达地是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遗憾,所以许译更符合原文含义,保持了原作的意美。

2)音韵角度剖析。汉英之间的韵律转换一直被视为翻译难题。中国读者对韵的眷恋促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英汉各自的音韵特点进行灵活协调。作为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其语言和声调优美,律散结合,音韵流畅。押韵的方式多变:或句句押韵,或两句一韵,或两句一换韵,或四句一换韵,平韵与仄韵交替,转韵13次。其“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奇句用韵——“逗韵”的作用[6]。许渊冲译文中,第1,2,4小节是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一样的韵法,每两行押一个韵。第3小节从第三行开始到倒数第三个诗行是abab式,最后两行押一个韵。而杨宪益的译文属于无韵诗。

例3

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Appreciating fem inine charm s,/The Han emperor sought a great beauty./Throughout his empire he searched/For many years w ithout success./Then a daughter of the Yang fam ily/M atured to womanhood./Since she was secluded in her chamber,/None outside had seen her./Yet w ith such beauty bestowed by fate,/How could she remain unknown?/One day she was chosen/To attend the emperor./Glancing back and sm iling,/She revealed a hundred charm s./A llthe powdered ladiesof the six palaces/A t once seemed dull and colourless.

许渊冲译文: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 ithoutpeer./A maiden of the Yangs’to womanhood just grown,/In inner chambers bred,to the world was unknown./Endowed w ith natural beauty too hard to hide,/Oneday she stood selected for the monarch’s side./Turning her head,she sm 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诗歌以长恨为主题,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国”用逗韵与“得、识、侧、色”同一韵步。正是开首这七字揭示了全诗的悲剧因素,而“重色思倾国”中的“色,国”仄声,迭韵,而使诗歌情节显示出沉郁。杨戴的译文属于无韵诗,而许译在充分把握原文的基础上,以两句一韵的形式,尤其是“hide”和“side”、“grace”和“face”的押韵形式把贵妃的美跃然纸上。第一句中“year”的重叠使用也描绘出玄宗渴求红颜的心理。

3)形式角度剖析。许渊冲教授强调“译诗要做到三美齐备”。如果说“意美”是一种内在美,“音美”是种动态美,“形美”则是一种外在美[7]。“形美”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形美即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之美[8]。翻译时要应尽可能保留原文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9]。

例4

原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宪益、戴乃迭译文:“In heaven we shall he birds/Flying side by side./On earth flowering sprigs/On the same branch!”

许渊冲译文:“On high,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 ing to w ing;/On earth,two trees w ith branches tw 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杨戴的译文把原文的“天”“地”译为:“in heaven”和“on earth”,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对“比翼鸟”和“连理枝”的翻译也较准确,但是没有保留原文的对偶形式,损坏了“形美”。许教授的译文中运用了对偶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原文的“在天”和“在地”、“比翼鸟”和“连理枝”,被译为“On high”和“On earth”、“two lovebirds”和“two trees w ith branches”,并且更进一步补译“flying w ing to w ing”和“tw 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重复的“w ing”和“spring”使译文达到了“音美”和“形美”的效果,也是对生生世世相爱到底的诗意的补充。

4 结 语

总之,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在于它的语言特别凝练,在于它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形式和风格的截然不可分。这就决定了诗歌翻译的特殊困难。因为诗歌的翻译要求我们传达的不仅是内容和风格,还有它的形式。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区别,语言和文字的形式,特别是诗歌语言的形式,往往是不可传达的。而形式一走样,风格也会跟着走样。能否翻译好诗,首先要看译者和原作者之间能否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这种契合能否超越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能否打破种族和文化上的藩篱。其次便是译者如何最灵活有效地采取变通协调的手法,发挥译入语的优势,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3.

[2]白寿彝.文史英华诗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3]潘炳信,李正栓.翻译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20.

[4]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17.

[5]许渊冲.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J].译林,1998(3):65.

[6]霍彦京.此恨绵绵无绝期——试谈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逗韵作用[J].苏州: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2):30.

[7]孔祥立.三美论:《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7):12.

[8]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2004(3):31.

[9]顾正阳.品味“三美”[J].上海科技翻译,1999(2):13.

Applica tion of Coordina tion Theory in Poe try Transla tion

M ENG Jianxin,L IU Junwa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rth U 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Coordination Theory is a kind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structing people how to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ducing differences and to communicate well.Combined w ith the poetry appreciating standard,this essay takesT he Everlasting R eg ret,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poetry in China,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guiding role of Coordination Theory in poetry translation and its feasibility and scientific applicability.

Coordination Theory;Poetry Appreciating Theory;poetry translation

H315.9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3.021

1673-1646(2010)03-0082-04

2010-01-22

孟建新(1968-),女,副译审,硕士,从事专业: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许渊冲长恨歌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摔得挺美
长恨歌
——笔画设计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长恨歌
弟子规
弟子规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