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相关群体对问卷调查资料质量的影响
——以一次流动儿童调查为例*

2010-02-09 06:15史秋霞王毅杰
关键词:调查员行政部门对象

史秋霞,王毅杰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 210098)

试论相关群体对问卷调查资料质量的影响
——以一次流动儿童调查为例*

史秋霞,王毅杰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 210098)

问卷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常用的资料收集方式,其所获得的资料是在各相关群体共同参与的互动中形成的。本文试以流动儿童问卷调查为例,探讨行政部门、学校、调查员、调查对象等相关群体对资料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获得对问卷调查的过程与资料质量的重新认识。

问卷调查;行政部门;学校;调查员;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资料收集方式。通常,它以研究者设计好的问卷为工具,对经过选择且符合研究需要的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式,来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其中,所获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完整性、代表性对最终的理论分析与研究结论具有直接影响。

因此,在实际研究中,要全面考虑可能影响资料质量的各种因素。但遗憾的是,教科书或科研成果中所描述的问卷调查是一个操作程序规范、研究结果信度高的过程。似乎遵循各种罗列的注意事项就可以得到一套完美的数据资料,实则不然。边燕杰等学者就根据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践经验,对影响调查质量的诸因素(行政资源、调查员、被访者)进行了原创性的分析[1]。

当我们从相关群体的角度来审视整个研究过程时,发现这是一个由各相关群体共同参与建构的互动过程。“正像调查过程中的每一步和每一个参与者都会为得到精确的信息做出贡献一样,每一步和每一个参与者也同样可能会使信息的精确性有所降低”[2]。因此,衡量资料质量时,需考虑相关群体因素,要了解各相关群体对资料质量有着怎样的影响,认清其中利弊,这样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同时,对不利影响的规避,还可提升今后问卷调查的质量。为此,笔者试图依据自身研究经验,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笔者参与的“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课题,除了通过近两年的义教、课外活动组织、家访等多种途径接触来观察和访谈流动儿童之外,还于2007年12月到2008年1月进行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基本过程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到民工子弟学校和接受流动儿童的公办学校,进入学校后,在小学的四至六年级和初中的初一至初三每个年级中任选一个班,该班中符合研究需要的流动儿童都是我们的调查对象。在儿童问卷当场回收后,向其发放家长问卷,放学后由家长填写并于次日交给班主任。可见,整个过程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调查员、调查对象等相关群体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因此,各相关群体对资料质量有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1 教育行政部门

所谓行政组织,狭义上仅指中央和地方的国家行政机关;广义上它既包括立法、司法、监督等机关中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也包括企业事业及社会团体中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如前所述,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行政部门主要是管理市、区级教育事务的相关国家行政机关。“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获得居民户口等基础资料不同,中国的调查组织者囿于人口统计资料还不能公开服务社会的条件,只能凭借与行政部门主管负责人的私人关系来获取抽样框资料”[1]。在我国,行政部门作为信息垄断者,掌握着如人口、户籍等各项调查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料;同时,嵌入在行政部门内的权力也为调查研究提供了最理想的“路径依赖”。苏力曾运用“反思社会学”的视角,对社会调查知识进行反省,揭示背后的权力支配问题。确实,行政部门对调查过程影响的路径本质就是其所具有的权力特征[3]。本课题也不例外,凭借行政部门的权力与嵌入的资源,确保了调查资料获取的合法性、时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但也不乏存在有损资料质量的情形。

1.1 宏观信息与抽样方案的获得

在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通过与市、区级教育相关部门的多次访谈,对流动儿童近些年的数量与分布、受教育水平、生活状况、相关政策等基本情况有了总体把握;相关负责人所谈及的经验与看法,也弥补了研究人员经验层面上的认识不足。这些非公开性的研究资料有助于对调查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与访谈,更确保了调查资料的全面性。

同时,利用行政部门的垄断信息与官方身份,有助于依据研究目的制定抽样程序与实际操作。首先,通过行政部门所获得的各类信息,可以了解到调查总体的结构及各方面情况,这是进行有效抽样的前提。其次,根据了解到的总体情况,可以制定合理、可行的抽样方案。就本课题而言,由于流动儿童具有分布相对集中,各类别群体内部差异较低等特点,因此,在制定抽样方案时,加大了流动儿童数量较多的区级样本数量,缩小了相同学校类型的样本数量。符合调查总体特征的抽样方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所获得资料的高代表性。

1.2 确保调查顺利进行

借助于行政部门内部的管理模式,还保证了进入调查现场的合法性。作为调查场所的各类学校来说,仅仅凭借我们所讲述的学术研究便使其提供调查服务,比较困难。而凭借行政部门的干预,则使调查能够高效率的展开。此外,校方本着完成“上级指派任务”的原则,多数能够提供本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各年级各班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比例,从而确保调查对象的精确性。也正是重视“上级任务”,进一步影响了校方对调查的态度及行为,如对调查现场秩序的维持,保证了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强调儿童问卷和家长问卷回收,也减少了资料缺失。

1.3 不利影响

当然,行政部门参与对调查资料质量也有负面影响。首先,对研究者来说,最理想的调查资料反映的是调查对象在正常状态下的行为与态度信息。然而,由于校方将调查活动视为“上级指派任务”,因此调查活动将会在一种非常态情境下进行,这就需对资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戈夫曼的“戏剧论”认为,在互动过程中,个人的行为由满足自己的需要转变为满足他人的需要[4]。因此调查对象可能在对环境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信息树立“良好学生”的形象,从而造成调查资料的整体效度偏低。其次,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居于被动地位。基于行政部门提供的宏观资料所制定的抽样方案,势必会体现行政部门的一定意愿;而具体调查学校也是在行政部门的反思下确定的。因此,渗透着行政因素的资料收集过程有可能会影响资料的真实性与代表性。

2 学校

调查资料是在学校这个场所内形成的。虽然有上述行政部门的介入,但不同的学校特征对调查资料质量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2.1 对调查的态度

虽然借助行政资源,将有助于调查的顺利进行,但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机构,作为提供实际调查场所的学校,也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影响资料收集,进而影响资料质量。有些学校本身就关注流动儿童群体,因此对调查具有较高的主动性,不仅接受了正式调查之前所进行的试调查并对问卷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而且允许调查员在学校进行长期的观察与访谈,这都将有助于获得准确的定量资料与详实的定性资料。而有些学校基于自身发展,仅仅提供大量的正面信息,致使缺乏全面的宏观资料,而接待人员在调查过程中全程陪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对象的填答心理,进而影响了调查信息的信度。

2.2 自身特征

学校特征对调查资料的影响可从班级规模、教学质量、校园文化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班级规模对调查资料的影响尤为明显。当班级规模过大时,会造成现场秩序难以控制,且人数过多致使调查员难以及时逐一解答调查对象的疑问,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误解填答。而在观察与数据录入中则发现相互交谈、抄袭、数据缺失现象也多于规模相对小的班级。其次,基于经验资料设计、多点试调查修改后的问卷,可能是理想的资料收集工具。但一些班级的教学质量过差则会影响调查对象对问卷的理解,加大了调查对象空答、错答的可能,从而影响调查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最后,校园文化也影响调查对象的观念与行为。注重校园秩序的学校,不仅提高了调查效率,而且确保了儿童问卷资料的完整性与家长问卷的回收;而注重树立流动儿童自信心的学校,将会对调查对象填答相关题项产生各种暗示。

2.3 老师

老师是资料收集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虽然作为校方代表,其对调查的某些态度与行为将受到学校意向的影响,但老师本身的权威、调查现场的言语与行为也会对资料质量产生影响。作为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执行者,老师具有的权威,是保证调查资料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老师是流动儿童生活世界的真正守望者,而研究者截取到的只是其中的某个片段(而且有可能是精心准备的片段),因此老师对问卷相关题项的解答更容易使调查对象理解,从而提高了资料收集的效率。但是,老师对问卷的态度和某些言行也会造成调查资料的一些偏差。一方面,调查现场的老师可能将填答问卷视为一次“考试”,所以在调查对象空答的情况下,会要求其填答完整,而这种行为虽然提高了资料的完整性,但是却影响了资料的信度。另一方面,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时间宽裕与紧迫的作答条件下,所给出的回答是不同的,而部分老师对调查对象的催促无形营造出一种紧张的作答环境,这直接影响了调查对象的填答心理,从而也降低了调查资料的真实性。

3 调查员

调查员是调查研究中资料收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一般情况下,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主要扮演三种角色,即听众角色、教师或指导者的角色、资料收集者或记录者的身份[5]。而自填式问卷调查者基本扮演的是后两种角色,其角色扮演情况对调查资料质量具有直接影响。

3.1 指导者的权威性

指导者是在调查实施过程中,向调查对象说明正确的填答方式与注意事项,并及时解答调查对象提问的角色。而在学校这个特殊的调查场所,调查员的指导者角色具有一种特殊权威性,即在校老师的权威。因此在调查现场,调查员不仅指导了被调查者正确、规范填答问卷,还借助特殊权威施加压力,对各种有损于调查质量的情况予以制止,如互相交谈、代写、抄袭等,保证了调查资料的真实性。然而,这种特殊权威是基于调查对象对调查员的身份判断发挥作用。从对调查员的称呼来看,这种身份判断存在差异,大体上有三类:老师、叔叔/阿姨等、不称呼。称呼为老师,调查对象更多地认可了这种权威;称呼为其他甚至不称呼,将会对调查员的这种权威置之不理甚至予以反抗。同时,就调查现场权威来看,男性调查员的威慑力要明显大于女性。

3.2 收集者、记录者的表现

作为资料收集者,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与随后的数据录入中的不同表现也会对资料质量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调查进行时,准确的发放问卷,及时、统一的解答疑问,有效制止影响调查质量的情况发生,现场认真核查问卷等,将有助于资料的整体质量。而在调查之后,调查员需要将相关的调查情况记录下来,及时进行课题组内交流,不断总结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调查员对调查过程进行全面监控。此外,调查员对问卷的熟悉程度也影响调查资料的质量[1]。对录入数据进行随机复核发现,随着对问卷题项的熟悉,操作的熟练,数据录入效率逐渐提高,但也同时伴随着录入出错率的上升,进而使调查资料的准确性有所下降。由于家长问卷是在无调查员监督的情况下完成,因此调查员的表现对家长问卷的质量鉴别尤为重要。家长问卷质量的鉴别,需要调查员根据相对应的儿童问卷,对数据的真伪与逻辑关系进行仔细判断。

4 调查对象

在调查互动中,调查对象本身处于被动地位,但这并未阻止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调查过程是调查对象一连串认知活动的表现,根据自身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最终完成反映个人信息的问卷资料。同时,在社会化场所进行的调查活动,使调查对象的被动地位尤其明显。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的调查,加之在场的老师、接待人员的出现、具有特殊权威的调查员等都强化了调查对象的弱者身份,但身为弱者的调查对象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按照调查员或老师的意愿约束其行为。在调查过程中,调查对象所表现出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与行为,势必对调查资料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4.1 积极的配合者

调查场所、对问卷调查了解程度、老师的表现都是调查对象进行情境判断的依据,从而形成问卷填答中的行为倾向。面对在教室开展的问卷调查,对其知之甚少的调查对象容易将其视为“考试”,加之部分老师的行为表现,更强化了调查对象的这种心理暗示。同时,由于行政因素的介入,调查对象还可能将调查看作“上级检查”。基于以上两种判断,调查对象将会成为调查活动的积极配合者。认真填答问卷,及时询问不懂的题项,字迹整齐、卷面清楚等积极行为表现提高了资料收集的效率,也相对降低了数据录入过程中误差。然而,以“考试”为出发点,也造成个别题项摘抄教科书、他人问卷的现象增加,在此积极的配合者降低了资料的真实性。

4.2 消极的反叛者

调查无条件的占用上课时间,特别是占用类似体育课这种趣味性较强的课程,破坏了调查对象正常的行为预期;同时,问卷中的部分敏感题项容易触及调查对象的自尊,唤醒某些现实经历,使其对填答问卷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以“不合作”甚至“反抗”的态度与行为对待问卷调查,成为消极反叛者。基于此主体能动性所产生的抄袭、胡乱填写、代写、造假等行为,不仅降低了问卷本身的测量效度,更严重影响了调查资料的真实性与代表性。除了对儿童问卷资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其行为表现还对家长问卷的资料质量形成威胁,主要表现为家长问卷的代写与回收。其中,代写家长问卷,使有关家长态度的部分题项信息严重失真,从而可能造成基于此信息的分析发生偏差。

5 结 语

综上分析,调查过程中每个参与群体都对调查资料质量发挥着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影响。首先,借助行政部门的权力及垄断信息,能够获得关于调查对象丰富的宏观信息;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抽样方案;保证调查的顺利进入与开展。而调查对象在非常态情境中进行的调查活动势必会影响其资料的真实性。第二,学校基于自身需求所形成的态度与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校园文化与调查现场老师的具体行为表现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调查资料的质量。第三,调查员所具有的特殊权威与其可能的一系列行为都将成为影响调查资料质量的重要因素。最后,在调查互动中,处于弱者地位的调查对象的积极或消极反应,直接关系到儿童问卷的资料质量;同时,也成为家长问卷资料质量的主要承担者。

当然,参与群体对调查资料质量的影响并不是独立发生,而是彼此联系共同作用于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具体来讲,行政因素的介入可能会影响学校对调查的态度,而学校所持的态度加之已形成的校园特征则会进一步影响现场老师与学生的言行,等等。总之,实际调查研究并不是通过教科书所描写的操作程序就能够得到较高信度与效度的调查资料,还需考虑那些无法通过检验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影响因素,即关注各参与群体即其所构成的调查情境。只有全面考虑相关群体因素,并了解各相关群体对资料质量影响方式与性质,认清其中利弊,才能够得出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而对不利影响的规避,则可提升今后相关调查研究的资料质量。

[1]边燕杰,李路路,蔡禾.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0-170.

[2]罗纳德·扎加,约翰尼·布莱尔.抽样调查设计导论[M].沈崇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64.

[3]苏力.法律社会学调查中的权力资源——一个社会学调查过程的反思[J].社会学研究,1998(6):31-40.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35.

[5]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82.

O n Influences of Re levant Groups on Da ta Qua lity of Questionna ire——A Case S tudy of Floating Children S urvey

SHI Qiuxia,WANGY iji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Questionnaire is the commonest method of data collection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and the data collected is obtained in the course of relevant groups’interaction.In order to re-recognize the course of questionnaire and its data qualit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s produced by relevant groups such a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school, interviewer and investigation object w ith a case study of floating children survey.

questionnaire;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chool;interviewer;investigation object

G526.5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0.03.007

1673-1646(2010)03-0026-04

2010-01-27

史秋霞(1982-),女,博士生,从事专业:城乡社会学。

猜你喜欢
调查员行政部门对象
提升乡村社会调查员素养浅析 以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员为例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简析双城区病虫害乡村调查员管理办法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行政部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及实现研究
江苏:对虚假鉴定“零容忍”
试论企业行政部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我国家事调查员运行现状研究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