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的魅力

2009-12-09 05:55沙培宁
中小学管理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职业教育

沙培宁

[摘要]北京市商业学校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创建多元成才模式,重释了职业教育的价值与尊严,创造了“教人变好”的“好教育”。

[关键词]“好教育”;职业教育。多元智能;多元成才;北京市商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10-0028-05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脸上写满灵气的小伙子,他叫荆华,是北京市商业学校颇有些名气的学生。可用他自己的话形容,初中时的他是一位“老师看着我头疼,我看着老师也头疼”的“后进生”。其实他的“病源”挺简单,就是爱出个风头、想当个小官什么的,可就是逮不着机会,因此只好以“闹”的形式表现自己,结果自然是遭到全面“打压”。2007年,他进入北京商校,刚开学不久老师就问:“十一”系里组织演出,谁报节目?这可触动了荆华那根兴奋的神经,他报了说相声,结果“露脸”成功,一下子在系里出了名。时任校团委书记的程彬老师发现这孩子脑瓜好使、一点就通,而且站在台上颇有点人来疯的劲儿,就努力帮他走相声“老段新说:”的路。这路走得很顺,频频登台的荆华着实找到了几分当明星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说相声让他“说”出了自信、“挖”出了潜能:先是自荐当了生活委员,后来,又通过学代会选举,当上了校学生会的文艺部部长。正如他每次上台前总要对搭档说的那句话一样,今天的荆华相信“咱是最强的”!尽管入校仅有两年时间,但这位昔日的“闹将”早已把“自我定义”修改得彻彻底底,因为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都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他是一名“好学生”!

“现在的我和初中时的我就跟两个人似的”,荆华一言以蔽之。与他一样,来自山东的小姑娘于娟也“变化巨大”,放假回家差点儿“吓”着妈妈。妈妈不明白,原来整天寡言少语、闷在家里、撵都撵不出去的小娟,怎么到了北京就变得那么开朗活泼、“滔滔不绝”了?说起自己的“巨变”,小娟有点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得意。“这个学校社团多,锻炼机会也多,更重要的是,别的学校的老师像老师,而这里的老师像父母。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慢慢地改变自己,每做好一件事,就给自己鼓掌!我先是参加了民族舞的社团,后来又自荐做了班宣委、系宣委,一步步往上‘爬,现在已经‘爬到校女生部部长的位置了!”“现在,我对自己很满意,因为我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单秋爽,对商校人来说是个“有故事”的名字。2003年,这个玩游戏特“牛”、令家长担心的网迷进入计算机应用专业学习。他酷爱电脑,尤其对编程痴迷。由于在专业课上“吃不饱”,所以他就偷偷玩游戏,还经常用自己写的病毒搞恶作剧,甚至把教师机“搞瘫”。任课教师发现后并没有发火,而是找他聊天,了解到他有超前学习的愿望。于是,学校专门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调整了他的课程安排,并请专人给他“开小灶”。为了给他的才能发挥找到更好的“出口”,任课教师邀请他当考试助理,参与命题;系里请他帮助建立系部的BBS系统;学校鼓励他在教师的辅导下,用VB开发“教师测评系统软件”……这一项项任务使单秋爽兴奋不已,他刻苦钻研,常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现在,单秋爽已成为国内咨询业中知名的锡思公司管理系统事业部的总经理,被公司总裁、首席顾问誉为“锡恩IT第一人”。这位“出身”中职且最年轻的总经理,领导起手下的博士、硕士来一点儿也不费劲。

走进北京商校,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共通点的话,那么最贴切的莫过于孩子们“低头走进来,昂首走出去”!多好的“昂首”啊!它是商校孩子们群体的气质、群体的精气、群体的豪迈!它是商校美丽的校园中最迷人的风景——每一张青春的笑脸都写满自信、洒满阳光,每一双“隐形的翅膀”都飞向希望!

走出北京商校,我想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个了不起的地方带给我的感受,搜索良久,还是从陶行知先生那句至为素朴也至为精辟的话中“搜”出了一个自认为恰切的词——“好教育”。先生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对,就用“好教育的魅力”来描述商校带给我们的种种冲动与感悟吧!

接下来,请允许我将北京商校“教人变好”的一章章、一幕幕慢慢铺展开来。

他们。从集体阵痛中艰难走出他们。为爱寻到一个充足理由

北京商校是一所建校已45年的“老中专”,过去生源不错,收的大多是区重点分数段的学生。可1999年高校与普高扩招后,他们与其他职业学校一样,面临生源数量和质量“双下降”的问题,生源从过去的高分生渐变为中等分、中下等分、甚至总分为个位数的学生。这样巨大的变化使教师难以按照已往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教了一辈子书,到现在不会教了”。不少老教师都经历了从“喜欢上课”到“不想上课”再到“恐惧上课”的过程,还有的教师发出了“上课如上刑”、“上课如上战场”的无奈感受。

这种集体阵痛带给教师们的是难耐的折磨。面对一个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一些教师开始对自己的职业信念产生了怀疑,职业理想、职业激情和职业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正在这时,一股来自异域的春风——多元智能理论——吹绿了商校的每一寸土地,将教师们从沮丧、苦闷、迷茫、彷徨中唤醒。我所接触的好几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用“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来形容“初识”多元智能理论时的真实感受。

新的希望就这样在阵痛中诞生了!

正如北京教育学院著名教授梅汝莉老师所言:所有教育理论的提出、教育观念的生成无不基于对人的解读;教育的不同,本质上源于对人的诠释的不同。我们正是从“人学”这一哲学层面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该理论吸纳了脑科学的最新成就,深刻揭示了人的智能的多元性,指出人的差异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智能不仅具有先天性,更具有后天的发展性;人的个性与人的社会文化性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创造适合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发展的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这就为我们走出单一智能理论的窠臼、拯救“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必将使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在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当然是学生观的改变——教师们换了一种眼光看学生、换了多把尺子量学生。这一“换”,便“换”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他们眼里,原来的“笨孩子”,“闹孩子”变得可爱了。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后,他们重新“端详”起眼前的学生。他们发现,这些“低分”的孩子大多并不“低能”,只不过他们的“能”、他们的可爱之处在传统的以单一的智能理论为支撑的评价框架下“显”不出来。他们还发现,看学生的视界宽了,心自然也就宽了:自己开始真心地喜欢上

原来那些被视为“问题生”、“学困生”的孩子,开始真正地包容、尊重、善待乃至欣赏学生的差异……于是,学校提出的“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行行能成才,人人争成才,学习助成才,实践促成才”的人才观毫不勉强地为大家所接受,成了商校著名的“顺口溜”。

▲在他们眼里,原来另类的,“别扭”的孩子变得“太有才”了。戴上多元智能这副“伯乐镜”、反复体会“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中往往体现他们的智能强项”的论断后,他们发现了许许多多像单秋爽、荆华那样可能以“歪着”的形态表现出特殊才华的人才。身边越来越多的实例使他们相信,在一般人看来有些另类的学生或许恰恰就是某种智能的超群者。于是,便有了他们对这些“捣蛋鬼”的特殊呵护与悉心培育。

总之,一个“多元”带来了万千变化,它让教师变得积极了,乐观了,它为教师去爱那些已往怎么也“爱不起来”的学生找到了最充足的理由!

他们,决意要做“不一样”的职教他们,重释中职教育的价值与尊严

近10年来,与生源质量下降相伴而生的是中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以及职教人自我价值感的下降。商校的史晓鹤校长说,每到招生咨询时,几乎所有家长对她说的第一句话都是:“校长,我们这孩子不行……”说起来真让人悲哀啊:连最疼爱孩子、最该望子成龙的父母也对职校、对孩子的发展没有太多的期待,“找个工作了事”是家长的普遍心理。

职业教育真的该这样“悲惨”吗?不!对学生有了“新解”的商校人决意要做“不一样”的职教,重释中职教育的价值与尊严!

▲他们确信,中职教育价值无限,中职学校不仅“有的可干”,而且可以“大有所为”。这种“意义重估”基于他们对中职教育的特殊价值以及对学生的判断:学生没有不好,只有不同。走进商校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多种智能为社会所需,但为依然生产“标准件”的教育所遮蔽。在视分数为学生“命根”的背景下,“命根”不保,“生命”自然也就枯萎了。所以,考试失败的孩子遭遇的常常是一种全面的、彻底的否定——对整个人的否定和来自多主体(特别是来自自我)的否定。这种否定对成长中的生命的打击是持久且致命的,它造成了教育最大的不公、最大的不仁!中职学校聚集了一大批被这种教育放弃的、抛弃的,而事实上蕴含着无限发展可能的孩子。从一个角度看,这是中职教育之“难”;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中职教育之“光”。让不成功者走向成功,让青春的希望之火重燃,让孩子抹去伤痛的记忆、将自己全部的发展能量都释放出来,让曾经黯淡的人生因为我们的“助力”而精彩辉煌,让我们通过“发展人”而实现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世界上还有哪一种事比这更伟大、更神圣呢?

他们在“高位”上确定商校的功能与责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近些年职业教育喊得最响的口号。但在实践中,不少职校片面强调“就业”而淡化“服务”。这种纯粹技能化的职业教育很容易沦为简单的职业培训,甚至可能以牺牲职业教育的质量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代价。难怪有的“老职教”担心,这样下去,我们培养的可能是新一代的下岗工人!史校长在与记者聊到这个话题时说:职业培训解决的只是就业的“门槛”问题,而我们必须解决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问题;职校间的区别往往体现在学生是仅仅找到一个职位,还是有一个稳定的职业,抑或有一个稳定的、好的职业。

我体会,其实这里涉及的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一个如何看待与对待这些孩子的问题,一个肯不肯真正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史校长他们的答案很明确:北京商校要“使教育在每个人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服务——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使其具有较强的入职能力,而且不能降低对其全面素质的要求,特别是不能降低其做人的品质。2005年到2006年,商校集中9个月做学生分析、市场需求分析、商科人才类型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综合素质目标为一体的学生培养目标体系以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无论是纲领性的文件还是具体的实施方案,都渗透着商校人办学的大理想、大胸怀。

他们,“多元切入”,一切行动依学生而变他们,“千方百计”,只为助学生成人成才

与普通高中相比,解决学生多元成才的问题对职业学校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任务更为艰巨。要助学生多元成才,不“多元切入”不行,因为职校的学生“多种”“多样”又“多层”,个性特征十分鲜明;不“千方百计”也不行,因为学生在传统教育的挤压下,留下了诸多的“后遗症”,需要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耐心医治。

北京商校为学生多元成才所做的努力就是用几个“大部头”也难以言尽,而最让记者感动的是映现在其中的拳拳的爱生之心。我确信,有了这样无限的爱心,才会有无限的方法、无限的创造。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划一”总是简单的,“多样”总是复杂的;给学生多一种选择,就可能给自己添一重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方便,也许就给自己找来更多的麻烦……很难想象,没有对事业、对学生的深情,他们会那样尽心竭力、自讨苦吃。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组镜头,感受一下他们的“多元切入”、他们的“千方百计”吧——

▲“放大”多元选择的时空,让学生理性地找准适合自己的路。在帮助学生选择多元发展之路时,商校着力在“理性”二字上做文章,使学生由直觉的、盲目的选择,变为有效的、科学的选择。他们首先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研以及观察判断,对“这个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其优势智能、发展潜力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易变”、其个性特长有一个逐渐清晰和稳定强化的过程的特点,他们将学生的选择时空尽可能“放大”,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全过程”、“全方位”地选择。这样多次、多种、多层的选择,适应了学生动态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为学生搭建起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商校的学生至少有4次多元选择的机会:一是入学报考前,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走出校门提供的一对一的“预指导”、“全天候开放日”的现场参观或者远程咨询等方式了解学校,在报考时尽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专业以及适合的学制。二是入学初期,学校通过详细介绍各专业及各种培养模式(商校实行多元办学,打破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高教育的界限,兼顾就业与升学两个培养目标)的特点、个体访谈与观察、综合能力分析、意愿申报、语数英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智能类型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及培养模式。

这次选择既包括就业、升学或留学的选择,也包括各专业之间的调配选择(学生可换专业)。三是校内主体学习阶段,学校“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核心,重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扬长补短的社团,通过观察其在社团的表现,持续性地对学生的潜能发展给予指导或建议。又如:学校坚持让学生在“双导师”(班主任+有经验的专业教师或德育教师)的指导下,做目标与措施相结合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将对智能优势与正在形成的个性特点的分析,引导到对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的选择上。在此阶段,对于在成长中逐渐明确方向的学生,学校再次补充选择和调整的机会。四是毕业实习前夕,学校提供最后一次选择机会,学生可以最终决定自己是就业还是升学。史校长说:“我们之所以下这么大气力去做这件事,就是希望学生选择的专业与他的个性特点、智能类型、兴趣爱好能够最大程度地匹配,让他们‘爱一行,学一行,学一行,更爱一行,真正找准适合自己的路。”

▲“主渠道”依学生而变,倡多元凸显“有效”。北京商校的教学观是:成功的教学在于使每个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何谓“有效”?记者理解:一是学得进去,二是学了有用。为了实现这种“有效”,北京商校对现有的“主渠道”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的“基本路线”即以生为本、依生而变。

比如:为了使那些对传统课堂充满厌倦感且基础极差的学生能够学得进、学得会,教师们可谓绞尽脑汁。他们在教学中不再固守一种模式的教学语言,而是“多元切入”,用学生喜欢的、适应其智能特点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组织教学。商校的学生数学底子大都不好。为了帮助那些原来连三角函数的符号都看不懂的学生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中那么多的概念和公式,许哲老师写了一个名为“三角函数之家”的话剧剧本,居然组织几个班的学生“演”起了数学(全员参与,或饰演角色,或制作道具)。学生们热情很高,“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一位因演得好而获奖的学生说:“原来我压根儿不知道什么是三角函数,但通过一次次的排练,我居然认识它、而且会用它了!”语文马老师的课堂可谓花样翻新——写作训练:全班共同创作一部小说《梦》;口语表达训练:“小说联播”(每天写小说的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及“小广播”活动(学生轮流主持),课文学习:“今天我们是老师”,由学生讲课文。在商校,我们可以“见识”到许多像这样的由教师自创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让方法“靠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原本是枯燥的,但在王芊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却大呼“过瘾”!比如学“红楼梦单元”时,王老师没有“自言自语”,而是请学生就感兴趣的话题“畅谈畅谈”。结果,有的同学讲起宝黛“木石前盟”的爱情故事来如痴如醉;有的对晴雯爱得不一般,直呼“我的晴雯”;有的居然引经据典,研究起“红楼人物与十二星座”的关系,名日“红楼梦中人,星宿璀璨仙”。

再如:拉近学校教学与专业岗位情境的距离、凸显知识的应用性,是商校教学改革的“主调”。为此,他们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并在语数外等基础学科推行“功能化教学”。如他们对数学在本校5大专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增加了与专业结合的内容:营销专业在函数部分增加盈亏分析和导数的内容,并对市场进行分析;物流专业增加线形规划的内容,并设计物资调运方案;旅游专业增加运筹学的内容,学习合理安排行程的方法。这样,学生理解了学科的真实价值、感到学了有用,就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学习。

与加德纳教授关于“人的智力应该以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来量度”的论断高度吻合,商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努力把僵化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无限灵活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学活用”中提高实践能力。王彩娥老师在讲商品促销工具的运用时,打破了逐一讲各种工具优缺点的方法。她先带学生到王府井搜集各个商店的促销方式,回校后再讲理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她又让学生对自己常去的商店进行调研,并为老板设计一份促销方案(此方案即作为这一单元的技能考核)。来君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强化实际应用、淡化语法教学,教学生“用得着”的英语。在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时,她给出客房预定、饭店设施介绍、点菜等几个主线情境,列出必有情节和可选情节,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脚本”,选择同一主题的学生还可组成合作小组。这样实用的英语学生很爱学。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中职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职场中如何用语言巧妙地化解各样突发的矛盾就是个大学问。为了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邵凤臣老师常常在口语练习中设置一些真实的情境,如“有位顾客将超市的一瓶洗发水塞进大衣,作为营业员,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件事?请表演一段情景对话”等。渐渐地他发现,学生“会说话了”!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商校还创新校企合作方式,通过开办“店中校”、“校中店”(在实训楼,有学生经营的超市、旅行社,还有大明眼镜店、“格子铺”)等方式,实现教学与实践的零距离结合。

又如:商校在各学科实施多元发展评价,考试考核的新方法层出不穷,而其核心都是实现从关注“分数”到关注“人”的转变。如数学学科实行“全程监控法”,变传统的“减分”理念为“加分”理念(学期开始时是零分。课堂纪律好可以加10分,笔记好、课堂作业好、学习总结好、活动作业好都可以分别加10分……),这样激励性的、贯串全过程的考核,帮助学生自我校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使学生受益终生。

▲“第一目标”不打折,“六节课外”天地宽。给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受阻的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助他们“成人”是商校人最看重的“第一目标”,它首先是通过“立体德育”实现的。“立体德育”就是“多元切入”的德育,就是“弥漫”在学校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德育,就是使“德”、“能”不再分离的德育。比如:商校特别强调生活养成、职业养成,他们编写了体现思想性和文学欣赏性、渗透美育的《早读读本》;他们将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前移到学校教育中,并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具体要求:财金系“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珠宝专业“严谨、精细”等等;他们将德育目标一一分解到所有课程中,力求“节节有德育”;他们对带班教师提出“班主任要和学生在一起”的要求,班主任每周住校两天,去餐厅、跑宿舍、与学生谈心、组织活动,同时,学校还要求全体教职工树立“人人是老师,处处有德育”的意识,以爱育爱;“小学科”对提升学生的内涵修养有特殊的作用,因此颇受重视,学校配备了20多人的强大队伍,组成德体美教学部,在教师的共同努

力下,生活化、功能化的审美实践活动课丰富多彩,体育课的育人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切都凸显了德育的“实效”,强化了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综合素质。

商校育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做好“六节课外”的文章。做团委书记时整天和学生“混”在一起的程彬老师(现任校党委副书记)对记者说:“这些孩子很聪明,只是以前缺乏引导。要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给他们‘找事干,所以我们设计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事实证明,社团出人才、活动出人才、干部队伍出人才。”如程书记所言,在商校,许许多多的“事”把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得满满的。学校每年组织的大型学生活动有20余项,覆盖五六千人。除了每月都有一个主题活动外,还定期举办卡拉OK大赛、“唱响国歌”歌咏比赛、激情广场等文娱活动,以及各种球类比赛、拔河赛、跳绳赛、队列比赛、广播操比赛、风筝文化节、火炬接力赛等体育活动。庆祝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集体生日、隆重的成人日、社会实践活动等,将感恩教育与责任教育渗透其中。此外,还有深受学生欢迎的“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以及由学生自报项目、自定规则、自己组织的“商校吉尼斯”竞技活动。商校的学生社团非常活跃、异彩纷呈:国旗班是首都中职学校最具特色的社团,曾被评为市级“优秀国旗仪仗队”;模特队是职业技能型社团,学生们在T台上展示着自行设计的服装,高雅、优美;礼仪队是志愿服务型社团,而街舞队是兴趣爱好型社团……每个学生都以最真挚的情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扬己所长、释放个性、重塑信心。商校的“六节课外”天宽,地也宽!

他们,在创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创造他们,“成就感一流”,“幸福感一流”

让师生的“成就感一流”、“幸福感一流”是商校追求的一种理想,也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触摸到的一种现实。

学生的成就当然可以用无数成功的案例和令人自豪的数据量度,但史校长他们最珍惜、也最感欣慰的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变化:曾经自卑的,变得悦纳自己;曾经萎靡、叛逆、抗拒的,变得阳光、进取、乐群;曾经对前途深感茫然的,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目标。学生的无数令人激动的“第一次”在这里诞生:第一次获奖、第一次受表扬、第一次当干部、第一次听到别人给自己的掌声……听听学生怎么说吧一“第一次听到表扬,我整整激动了一天,我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过去不知道,原来我也行!”“在这里,我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我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期待!”学生们享受着成长中的幸福、幸福中的成长。

与学生们一样享受的还有那些“伟大的”老师们——他们在商校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价值与事业归属;他们“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亦成就着自己。我们来看两段话——“我曾为单元教学设计了两次大型活动:现代诗歌朗诵会和戏剧鉴赏表演……我被学生们精彩的表现深深地感染着。当我与学生共同诵读、演唱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时,群情振奋;当我和学生一起连排《茶馆》、《罗米欧与朱丽叶》等6部大戏时,他们个个精神、人人出彩;当学生对我说‘我在活动中发现自己潜能很大,这是我以前不知道的、‘看到自己编的剧本被同学们演绎得那样淋漓尽致,我特自豪、特高兴、特有成就感时,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职校教师的幸福与快乐!”“每当看到学生因潜能被激发而一点点被大家肯定时那日渐明亮的眼神、日渐焕发的精神,我的职业信心就增加一分、职业信念就坚定一分。渐渐地,我找到了作为职业教育者的价值。”

我想,“教人变好”是结果,也是过程。北京商校人写满艰辛与幸福的创造过程,使我们对“好教育”的解读变得更加丰满一

“好教育”是最公平的教育。它不抛弃、不放弃,面向人人,倾心打造“360行的状元”;它通过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变革,追求最大限度的“过程公平”。

“好教育”是高绩效的教育。它努力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变好”,使学校教育获得最大程度的增值。

“好教育”是最谐和的教育。它使良知与智慧、人文与科学、激情与理性相契相融,相辅而行。

“好教育”之解无穷,其魅力亦无穷。在这“连鬼都未知的力量”(一位老教师对“魅力”的释读)面前,我只想邀大家一起——

向“好教育”致敬!

向创造“好教育”的“好人们”致敬!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职业教育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及研究现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