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宏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学习名校的考察和取经活动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大景观,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观点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诠释。
近两年来,我们惊叹着、激动着,带着虔诚的心态奔向一所又一所名校,先后到江苏南通启东中学、江苏南通拼茶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无锡一中、江苏海安中学、江苏如东中学等校学习考察。我们像一群饥渴的人汲取着自己所渴望的养分,希望把名校成功的精髓挖出来、带回家。
可是,喧嚣之后我们发现,能留下来的真正对本校教育教学有用的东西似乎并没有如我们当初所希望的那样呈现。这让我们不能不自问:这么多年,我们学到的是名校的精髓还是皮毛?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教书人也都是懂得的。即便挖出了名校成功的精髓,没有相关的文化底蕴做基础,我们也难以成功。比如:如果把杜郎口的经验全盘移植,那么我们或无法生存,或长成其他。
于是有很多人开始质疑;“他山之石”一定“可以攻玉”吗?
现在我们又开始大张旗鼓地学习河北衡水中学。据介绍,从该校的跑操就能看出其半军事化管理的效果:学生列队并肩前后排相差10厘米,前面的学生脚刚抬起,后排学生的脚就会踩在前面学生刚留下的脚印上。于是,许多学校以此为突破口,立马整顿跑操纪律,组织学生观看衡水中学的跑操录像,召开动员大会、主题班会,还有一次又一次的总结分析会。
这种火急火燎的“嫁接”行为,不能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急功近利的气息。因为参照名校我们发现自身太多的不足,所以急速整改,恨不得快马加鞭一蹴而就,就是这样,我们生吞活剥地学了很多。但“他山之石”一定“可以攻玉”吗?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取回来的经怎样才能在我们自己的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十年“文革”之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教条主义举起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今天,我们对名校经验的照搬会不会重蹈教条主义的覆辙呢?我们到底该如何学习名校呢?
笔者认为,学习之前应该先静下心来给自己把把脉,找出本校存在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取经,方能对症下药,从“他山”取回自己所需之“石”。若只是赶时髦,为取经而取经,那么,取回的“他山之石”不但可能无用,甚至可能砸了自家的宝贝!
至于学习名校的某些具体做法,那只不过是捡到了一些枝叶而已,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机制和丰厚的人文底攮作为土壤,只是急功近利地“嫁接”,枝叶是成不了大树的。
教育讲究的是求真务实,需要我们做实实在在的努力。教书育人,是在做人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以人为本,把“他山之石”和本校实际相结合,优化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使每一位师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育出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昂扬斗志的教育群体。在这样的群体面前,名校之“石”才可能成为于本校有用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