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璋
一、“控辍”任务艰巨。学校评价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2001年以前,河北霸州市义务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体现在城乡教育发展、校际发展、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上。这些不均衡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校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中小学生厌学、辍学现象十分突出。2000届初三毕业生在初一入学时为14000人,毕业时只剩下不足5000人。3年流失竟高达9000人,年均流失3000人!
霸州教育界经过认真调研,发现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评价机制存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教育的评价方式是:用升学率去评价学校,用平均分去评价班级,用考试分数排名去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催生了大量的薄弱学校和“后进生”。同时,教育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使基础教育领域不公平和不均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改革中小学的评价机制成为关键。
为此,2002年初,霸州市提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观点和原则:是基础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核心,应当“从分数向人数转变”——改变过去只用分数来考核学校、衡量学生的方式,将与“控辍”相关的内容纳入评价范围;二是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使教育的发展与霸州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二、“控辍”导向明确,学校评价机制改革力除“病根”
在研究学生的辍学原因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完不成九年义务教育、中途失学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家里没钱念不起书,而是因为厌学——学习跟不上,到了初中更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因此,2002年,霸州市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要求保证每个学段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合格,不能丢掉一个学生,教师、学生要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1改革小学评价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评价体系规定,小学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三率”:考核总分为100分。
一是合格率。用各校在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的年度小学毕业会考中各学科的合格人数,除以学年初的定员人数,即为合格率。此项内容在全部考核内容中占50分。目标是保证每所学校、每个班级不丢掉一个学生。霸州提出了“底线评价”和“顶线评价”相结合的理念,即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最低要求——达到60分,不能出现不及格的学生。同时积极鼓励学校培养优秀生,通过各种竞赛发现各学科的尖子生。在考核形式上,不对外公布小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按照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来衡量学生,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不能出现60分以下的学生。不按分数排名,以避免打击儿童的学习兴趣,采取综合考核的体制,体现基础教育学业“合格”的要求。
二是创优率。用在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年度小学生学科知识竞赛中,各校各年级各学科获奖人数的总和,除以该单位参赛人数的百分比,即为创优率,此项内容占20分;学校通过组织文化、体育、文艺、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竞赛,选拔各种类型的特长生,此项内容约占10分。在抓合格率的基础上抓创优率,这种“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既不放弃尖子生,也不放弃学困生。
三是活动率。在前两率的基础上,各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共分5大类58种活动,包括艺术类(诸如唱歌,舞蹈、乐器演奏、演讲、书法、绘画等)、体育类(如田赛和径赛项目、球类、武术、体操、棋类等)、益智类(如各类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游戏类(由各小学结合自身条件开发,诸如包饺子等)、德育类(如废旧物品的回收和利用等)。活动率的考核约占20分。
2改革初中评价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2003年开始,霸州市在初中校的考核上改变了已往那种只重视重点中学升学率的做法,实行“巩固率、升学率、合格率、域内入学率”考核,总分为120分。实行这种评价方式的目的是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读完初中。
一是巩固率。是指初中校参加中考的人数(含分流升学人数)与初一定员人数的比值,此项考核占40分。这一考核标准,体现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辍学现象、保证全市在校生人数的目标。初一定员人数由教育局教育科按照入学时“一生一学号、一生一照片”核定,并在每年学校联查中,组织各校校长一个班一个班地核对。霸州市教育局强调,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公民受教育年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都有进一步深造和学习的机会,因此,要求各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狠抓巩固率,要查人头,对于中途流失的学生,学校要逐人向教育局当面说明情况。教育局通过学籍和不定期联查,对各学校定员人数进行核实,避免造假现象发生。霸州市第十九中学为了劝说一个流失学生返校,校领导和班主任4次到学生家中做工作,终于成功。在这样的努力下,这所农村中学的巩固率始终在全市名列前茅。
二是升学率。是指初中校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人数与初一定员人数的比值,此项考核占30分。这一考核体现了狠抓优秀学生培养的导向。升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与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对待,分值相同。这就避免了初中校只认升入重点高中人数的弊端,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是合格率。是指各校中考成绩排在全市前2000名以内的学生数和本校初一定员人数的比值,与本校中考成绩在全市排后2000名的学生人数和初一定员人数比值的差,流失生也视为后2000名,此项考核占30分。合格率是新的考核机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果一个初中校只重视抓尖子生而放弃“后进生”,那么其排在全市中考后2000名中的人数必然大大增加,这样即使该校出了一些尖子生,在前2000名中占了一些名次,但有巨大“尾巴”的拖拽,其最终考核结果甚至可能为负数。这种机制导向,促使各校在培养优秀生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良性循环,使学校教育教学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霸州市第十二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在没有改革评价机制前,该校的成绩一直不错,原因是尖子生比较多,教师们也习惯了只抓好学生的工作方式。实施新的评价机制后,第一学期,该校排名竟然被挤出了全市前8名(共17所农村中学)。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反思,查找了自身的问题,改变了观念和教学方式,狠抓“后进生”转化。通过一年的努力,学校的排名又回到了前三名。
四是域内就学率。是指初中校招生数与域内小学毕业生人数的比值。此项考核强调各校必须保证把本区域内的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域内入学率越高,说明学校办得越好、老百姓越认可。此项考核针对前三率有可能导致学校用减少招生人数的办法来换取高升学率和合格率的现象而定。霸州教育局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中学通过减少招生人数,甚至不招成绩不好的本地小学毕业生来提高前三率,导致这部分学生无法在本地中学就读,只能转到其他乡镇上学,社会影响极坏。有了这项考核,就保证了域内学生的入学,这对于减少学生择校、促进薄弱校提高质量和办学档次作用很大。霸州市第十五中学是一所老牌的农村中学,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市农村中学中名列前茅,因此,该校每年招生时,属该校招生片内的学生100%入学,甚至还有不少本市其他乡镇的学生慕名前来就读,所以这所学校的域内就学率每年都是满分,甚至还要加分。相反,个别农村中学由于办学水平不高、群众满意度低,本校招生片内的学生都招不齐,所以该项分数必然很低。
学校评价机制的改革,使霸州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轻,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习质量非但没有下降,相反,到2009年,小学生的合格率高达97%。霸州市的小学毕业生在进入初中后,厌学、辍学现象明显减少,为初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生的辍学现象大幅度减少:2008届初三毕业生流失人数3年仅为300人(入学注册人数为9000人,参加毕业考试人数为8700人),巩固率一跃成为全廊坊市第一。2009届初三毕业生总流失人数已经下降到300人以下。霸州教育由于在“控辍保学”方面成绩突出,所以2004年、2005年,廊坊市、河北省“控辍保学”现场会分别在霸州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