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流动儿童在城市辍学

2009-12-09 05:55王松石
中小学管理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政策张家港市

王松石

摘要为保证外来人员子女“有学上”,张家港市积极开放公办学校、扶持民办学校。在此基础上,教育局加强财政支持和行政管理,学校细化工作手段,保证所有孩子“不失学”。根据形势变化,张家港市还开放幼儿园和高中,接纳更多外来子女就学。目前,张家港正在推进更多的让外来人员子女“上好学”的政策。

关键词教育政策,外来人员子女教育;辍学;张家港市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10-0009-04

随着张家港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外来人员子女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在读外来人员子女1.6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50.5%;2004年激增为2.70万人,比2003年递增58.9%;2005年以后依然以每年15.0%的速度增长。2009年,外来人员子女总数为4.32万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4强,所需教育资源相当于35所1200人的学校,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为3.32万人,小学阶段的学生人数最多。

如此庞大的外来人员子女数量,给张家港的教育提出了挑战。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以流人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张家港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外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让一个流动儿童在张家港辍学。

一、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外来人员子女人人“有学上”

2004年,张家港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办法(试行)》(张政办[2004]88号)等文件,提出合理划分施教区,安排外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确保有入学需求的外来人员子女能够全部入学的要求。目前,全市108所公办学校全部可以接收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部分小学的外来人员子女已经占学生总数的40.0%以上。在这108所学校中,有4所专门接收外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如塘桥镇青龙小学的外来人员子女占97.3%,泗港小学杨东分校的学生则全部是外来人员子女。全市所有的小学、初中都达到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标准。

目前,外来人口子女中的学龄儿童,有近70.0%在公办学校就读。学生数量上去了,教师的配置和相应的经费也必须增加。对此,张家港市政府按照学校接受外来人员子女的数量增配教师;同时,在下拨公用经费时,把外来学生纳入拨款基数给予足额拨付,保证了外来学生在公办学校享受平等的教育。

在尽可能扩大公办学校吸纳量的同时,市教育局强调“加强管理,逐步规范”,扶持办好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200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张家港市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标准》,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区域位置、外来人员数量、生源情况,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科学布点。到2008年,每所民办学校都按标准建成六室(艺术教室、科学教室、图书室、综合活动教室、团队活动室、多功能教室)、三房(计算机房、办公用房、厨房)、两场(田径场、篮球场)、一所(水冲式厕所),师生比达到1:21,生机比为12:1,全部达到张家港市的要求,全部通过了标准化建设验收,总投入达1.2亿元。

为激励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我市出台了《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奖励制度》,对2006年~2008年8月期间通过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的民办学校,实行一次性奖励。达到示范级标准的按投入总额的20.0%予以奖励,达到合格标准的按投入总额的15.0%予以奖励,共兑现奖励经费617万元。在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各镇通过公有民办、民办公助、低价租赁房屋土地、捐资捐物捐设施等形式给予支持。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学校在建设中吸纳了54.0%以上的公有资源。目前,有1.29万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约占总数的30%。

二、把工作做细,保证外来人员子女人人“不失学”

2006年,张家港市出台了《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暂行规定》(张政发[2006]55号),对持有“义务教育证”或者能够提供相关证明(包括学籍材料、监护人的暂住证、父【母】的劳动合同或者证明、符合户籍所在地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有关证明)的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到2009年,全市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外来人员子女为2.35万人,占外来人员子女总数的70.0%,居苏州市各县市之首。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收取的费用一般是每名学生每学期550元以内,有“四证”享受免费的学生由政府财政将免费部分返还给家长。从2007年春季起,所有外来人员子女都享受到了教科书免费政策。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人员子女,由学校补助其生活费,并成立爱心基金,发动师生捐款,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

在学校层面,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学校从招生环节起,就贯彻教育服务的宗旨,把各项衔接工作和管理工作做到细处。各小学对外来人口子女的招生宣传工作基本在每年的6月份就开始进行,除了在幼儿园发放宣传单外,还在镇和街道设立登记站,向家长发放宣传单,告知家长入学需要准备的资料。家长领取并填写“入学申请表”,提前登记。考虑到流动儿童生活的复杂性和临时性,一份“入学登记表”实际上是一个流动家庭的完整档案,包括父母情况、学生原籍就读情况、入学所需证明的准备情况,等等。完备的信息采集,为儿童将来的升学和转学带来了方便。

针对外来人员子女常常出现的假期转学且不告知学校的情况,不少学校要求教师在报名结束后,尽快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联系不上的,教师还要根据家庭档案走访询问。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不让儿童失学,另一方面是希望儿童转学时能够转移学籍档案,为他继续就学提供方便。这种细致的做法,大大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量,但教师们都能够尽职尽责。

为了解决学生小学升初中的衔接问题,教育局按照居住地统一安排,保证学生到最近的初中入学。为保证外来人员子女初中不辍学,张家港市各级政府把本地应对学生初中升学高峰期而留下的资源进行全面的维修、改造、扩充,最大限度地接纳外来人员子女入公办初中。目前,近80.0%的外来人员子女在公办初中就读。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教育局要求各初中学校重点研究如何加强青春期教育,鼓励通过分层次教学,不让学生厌学;通过加强家校联系,召开外来人员子女教育专题家长会,提高外来人员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家庭教育能力。同时,重点加强对初中外来人员子女流动情况的跟踪与督察,确保初中段外来人员子女不在本地辍学。

三、应对新形势,解决外

来人员子女初中后继续就读问题

近年来,外来人员子女的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幼儿的数量明显增加,二是外来人员子女对在张家港继续读高中有着强烈的需求。2007年,我市正式实施“向高中延伸”的政策: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对外省籍户口学生的规定,外来学生与本地孩子一样,达到分数线,即可以升入我市任何一所普高就读。对希望参加高考的学生,教育局要求各学校一定要向家长说明国家有关高中生需要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政策,要求他们或者在高中三年内将子女户籍转到张家港,或者尽早做好回原籍报名考试的准备。职业教育全部对外来人员子女开放,基本采取“注册入学”的方式。部分中职学校与一些高职联合办学,实行“五年连读”,合格的学生获得大专文凭,为外来人员子女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通道。目前,在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外来人员子女已经有4000多人。

在这种背景下,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中学生的“继续就读率”大大提高。“继续就读率”是教育局考核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一个指标,目的是鼓励外来人员子女从初三直接进入职高就读。以张家港初中部规模最大的民办旭东学校为例,“继续就读率”由2007年9月的21.0%,上升到2008年的33.4%,到2009年7月,猛增到75.0%。旭东学校除了开家长会进行宣传外,还请本校毕业就读职高的学生回校做演讲。随之,很多初二学生也不愿意回乡就读了。2007年,学校只有30名学生留下来读初三,而2009年,刚进入7月,就已有120名初二学生预交了下学期的费用。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家长对本市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可,也表明教育局和学校几年来的工作产生了实际效果。让这些学生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大大降低了他们盲目流向社会的可能性,也为培养未来的张家港新市民提供了教育准备。

四、努力让外来人员子女人人“上好学”

近两年来,我市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已经从“有学上”的阶段,进入到巩固和提高的阶段,一方面要巩固好“有学上”的现有成果,另一方面努力让他们“上好学”。目前我市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安全措施,化解安全风险。我市坚持把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安全管理作为中心工作,除进行学校环境整治、查找安全隐患外,政府还出台重大举措,化解校车安全风险。从2006年春季开学始,凡家校距离3公里以上的学生(含外来人员子女)上学均由公交专线车接送,学生乘车每人每学期的成本费为448元,市财政每生每学期补贴228元,全年车辆运转成本总额超过600万元。现在,全市乘坐公交专线车的学生有12000多名,其中外来人员子女有6700名,占56.0%。

第二,开展立体帮扶,提升师资水平。一是下派。2005年以来,由教育局统一安排,每年都选派市区、镇区中小学校干部和优秀教师赴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开展支教工作。目前,所有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均由公派的业务校长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市里还向所有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公派相当于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总数25.0%的支教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还要起到业务带动的作用;每位支教教师服务期为两年以上,工资、奖金等待遇全部由财政负担,在原学校领取。二是上挂。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校长进行上岗培训、跟班锻炼。所有校长都必须持证上岗,规范办学。从2006年始,每年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进行集中专题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三是横向交流。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示范、辐射功能,每一所外来人员子女学校都与中心小学或市镇小学结对,开展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师生交流等活动。四是实现四个一体。就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师资进行一体规划,对教师的业务进修、继续教育、评先评优与本市公办学校教师实行一体管理,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实行一体组织,让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一体参与张家港市的各项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第三,突出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主要表现在“三个规范”上一是规范办学行为。除年检外,统一协调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学校必须按规定的施教区、规定的规模、规定的班容量进行招生。二是规范收费行为。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察等途径,督促学校严格执行物价局审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并接受收费许可管理,严禁乱收费或变相增加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引导各镇加强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财务审计,建立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定期检查制度。三是规范教育管理。做好六个统一: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入学年龄、教材使用、学制设定、学籍管理、作息时间、课程计划与公办学校统一,开齐、上足所有课程。

为提高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和教学的针对性,教育局先后制定了《张家港市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标准》、《张家港市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常规管理检查细则》,并据此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经常性的常规管理、检查。2007年暑期,我们首次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进行了办学水平评估,有8所学校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2009年,有5所学校获得全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

第四,着眼长远发展,开展融合教育。促进外来人员子女尽快融入张家港,做未来的合格公民,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工作。我们高度重视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从做好操、写好字、说好话、读好书、扫好地等基础习惯抓起;尤其重视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对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心理教师的培训,强化外来人员子女心理教育研究;要求各校切实做好外来学生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断探索外来人员子女家长教育方式,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校路路通等多种途径,改善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整体提升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在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开展“手拉手”活动。2007年,我们还组织开展了“同是港城娃”系列活动,首次评选了11位“感动港城”外来人员子女,并进行先进事迹宣讲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港城。2009年,市教育局与市总工会建立了张家港市“十佳百星”外来人员子女奖励基金,对品质优秀或有突出特长的外来人员子女进行奖励。

第五,加强考核评估,推动良性发展。为形成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部署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我们建立健全了管理网络,明确管理人员、管理任务、管理目标。2009年5月,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员子女就学,切实提高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水平的实施意见》(张政办[2009]53号),明确提出,将各镇(区)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员子女的比例、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安全和财务工作,作为市政府对各镇(区)进行教育目标考核的内容之一;将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员子女的比例、教育质量和对民办学校的帮扶工作成效,作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对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的考核确定了专门的内容和办法,市镇两级财政建立奖励基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他们端正办学态度,成为外来人员子女“上好学”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市解决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功做法和取得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2007年,我市被评为“江苏省均衡教育先进县市”。但是,要真正保证外来人员子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实现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的“无缝接轨”,还需要不懈的努力。其中,尤其要解决好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教师的素质结构不尽合理、外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民办外来人员子女学校办学者素质提升等重点问题。

猜你喜欢
教育政策张家港市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学生作品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治理高校教育政策执行性腐败新探究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