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昕
【摘 要】本文在分析口译特点和其教学启示的基础上,强调了口译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媒体的ADS口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口译教学 多媒体 口译的特点 注意力分配 口译技巧
一、引言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机会大幅增加,口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具有高级口译资格证的人仍是少数,比较紧缺。因此,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技能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我国高校中开设口译课的学校很多,而口译教学方法还有待改进。笔者在自身口译实践和自我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借助对口译特点的分析,探讨了基于多媒体的ADS口译教学模式。
二、口译的特点和对教学的启示
口译和笔译一样,都是一种用译语将原语信息表达和再现的过程。然而和笔译相比,口译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内在规律和显著特点。
1.口译具有瞬时性、不完美性和多变性。口译过程中,说话人的语言是稍纵即逝的,其速度是笔译的10~30倍,译员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以秒或几分之一秒的时间计算),弄清原语字、词、句的含义和思路,并迅速用译语表达原语的意义。而且,口语不同于书面语,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如失速、模糊、重述、停顿、语病、噪音等许多特点。此外,口译过程中包括各种区域,不同腔调的外语,如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口音、法国口音、印度口音等。
2.口译具有多任务性。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的思维在短时间内必须经过3个转换过程:从原语的语言符号到内容的转换——即理解(Comprehension;从内容到记忆的转换——即记忆(Memorizing);从记忆到表达的转换——即用译语表达原语意思(Reformulation)。这3个转换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反复循环。对于这一现象,Daniel Gile提出了基于信息加工能力的Effort Model(注意力分配模式),即一个人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能力之和不能超过这个有限的总量。而口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思维活动,译员要将有限的注意力协调地分配在多个任务上。以较为简单的交替传译为例,包括:(1)听并分析原语(L)。(2)短期记忆(在听到信息与记成笔记之间所需的记忆)(M)。(3)记笔记(N)。(4)用译语表达原语意思(reformulation)。Daniel Gile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记忆阶段的公式:需要的信息加工能力总和=听和分析的需要量+记忆的需要量+记笔记的需要量。口译要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各任务所需的注意力之和要小于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同时,分配到各项任务的注意力要足够。
3.信息来源的多层次性。口译员工作时与讲话人和听众同属于一个交际环境。由于口语在发布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某些“补充性信息”,即副语言信息,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就可以借助这类副语言信息,如讲话人的身体语言、手势、表情、语气等来捕捉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4.内容上的随意性。由于译员是在一种动态的环境中工作,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译员还应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应变策略。例如译员可能随时遇上难译的词句,这时就要靠敏捷的思维和领悟能力,用改换说话、增减词句、逻辑连接等表达方式做好口译工作。
针对以上特点和教学启示,笔者提出了基于多媒体的ADS口译教学模式。
三、基于多媒体的ADS教学模式
ADS口译教学模式的含义为真实的口语(Authenticity),注意力分配(Division of attention)和技巧(Strategy)。
1.真实的口语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而传统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念句子的方式让学生口译,这种句子往往比较工整,长句和复杂句较多,接近于书面语。学生在面对真实的交际场景时,往往不太适应。通过多媒体,可以使学生熟悉口语的特点,并通过口译实践,学会处理口语中各种不完美的地方。此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个人念英语,口音十分单一,学生在面对其他口音时,往往难以适应。因此,多媒体的优越性就可以弥补以上缺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各国领导人和官员的发言,并让学生口译,使学生逐渐掌握各种口音的特点。
2.注意力分配
真实的口译过程中,译员要听取信息、看说话人的表情、理解内容、记笔记、翻译、输出译语,这些任务几乎是同时完成的。而传统的口译教学中,学生很少关注说话人,即老师的表情,这种训练和真实的口译还有一定差距。而利用多媒体,可以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国际会议或中外官员、学者对话的现场,让学生口、眼、鼻、手、脑并用,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听讲话、记笔记、短期记忆、理解说话内容、看说话人的表情、输出译语、观察其他同学的反应等,从而达到真实口译环境下的要求。
3.口译技巧
从教学的角度看,由于口译课的时数有限,在提高学生的译语表达能力上,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译技巧和应变能力,以克服在口译实际中出现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不利影响。有效的办法就是营造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口译情景,使课堂练习具有和真实口译同样的压力、紧张感、瞬时性与多变性。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又紧张又兴奋,必需灵活、果断、冷静地应对这种训练对学生将会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但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尽早熟悉真实的口译环境和工作状态,做好知识与心理的充分准备。
例如,训练注意力分配技巧就可以通过跟读(shadowing)的形式。跟读就是让学生通过耳机听一段英语录音,然后学生在听的同时用英语念出听到的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跟读每个听到的单词,再进一步跟读每个意群,循序渐进地提高注意力分配技巧和短期记忆能力。
短期记忆能力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训练。在交替传译中,短期记忆能力主要指的是“理解众多单词表达的意思的能力”。因此,主要训练学生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分割意群并组合意义单位的能力。教师可以放一段约200个词的英语录音,让学生在不记笔记的情况下用英语复述。教师也可以通过屏幕展示一个场景、人物、地方等,然后将其隐藏起来,让学生描述其形状、大小、特征、次序等。
抓大意的能力在口译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译员在理解阶段关注的不是词语本身,而是信息的含义;在输出阶段,译员也没有使用原语的句型和词汇。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如下训练。将原语的语篇分割成一个个小的意义单位,用PPT每次展示一个意义单位,学生无法看到后面的内容,让学生口译每个意义单位,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各个意义单位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可更改翻译的内容。这样训练他们连接语篇和关注含义的能力。
省略技巧指的是省略口语中的冗余成分或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着重翻译主要信息而省略掉一些无关细节的技巧。通过多媒体,教师提供给学生真实录像,如说话者说“Well, he was about 30 years old…No, I think he must be over 35, no, no, he is definitely between 35 and 40, although he looked younger than his age.”,学生就可以省略掉冗余的成分,翻译成“他的年龄大概在35到40岁之间”。
分析技巧可以帮助口译员分析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语用效果以及不同文体的特征。通过PPT,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句话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全整个句子,再展示原句,让学生对比自己的答案。
组织语言的技巧可以帮助译员根据理解的主要内容或记的笔记输出连贯、完整的语句。教师可以用PPT展示中文或英文的词汇,学生将他们连接起来,组织成完整的语篇。例如,教师用PPT展示:谢 机会 访问 伟大 国家 目睹 人民 军队 成就 荣幸 感谢 邀请 欢迎,学生将其组织成: Thank you. We are honored to have this opportunity to visit your great country and to see for ourselves the achievements of your people and army. We thank you for the kind invitation and warm welcome…
此外,通过使用多媒体,还可以训练预测下文、断词断句、解释释义、调换次序、使用近义词或替代词、使用套话等技巧。
四、结语
总之,高校英语口译课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方法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从教学的角度看,由于口译课的时数有限,在提高学生的译语表达能力上,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译技巧和应变能力,以克服在口译实际中出现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引进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尽量向真实的口译场景和客观世界过渡,将口译训练放到真实的、自然的语境中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与心理状态。教师应结合多媒体,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多实践,多做模拟练习,课外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现场实习,积累口译经验,从而能够思维敏捷、灵活机动地处理临场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ile, D. Basic Theoretical Components in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A]. In C. Dollerup & A. Loddegaard (ed.)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1: Training,Talent and Experience.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185-193.
[2]Gile, D. Basic Concept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3]Lambert, S. A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Training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 [A]. In Hammond, D. (ed.) Languages at Crossroads,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Medford, New Jersey: Learned Information Inc,1998.
[4] Zhong Weihe, Memory Training in Interpreting[J]. Translation Journal,2003,7(3).
[5]Gile, D. Basic Theoretical Components in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A]. In C. Dollerup & A. Loddegaard (ed.)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1: Training, Talent and Eexperience.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2.185-193.
[6]Gile, D. Basic Concept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7]Lambert, S. A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Training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s[A]. In Hammond, D. (ed.) Languages at Crossroads, Proceedings of the 2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Medford, New Jersey: Learned Information Inc,1988.
[8]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9]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0]李芳秦.新世纪口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1]李逵六.口译——理论与实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2]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外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