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课堂生成“问题”提升化学思维机智

2009-09-28 07:29杜彩亚
办公室业务 2009年5期
关键词:有效探究化学课堂问题

杜彩亚

摘要:该文就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中,敏锐地去捕捉和挖掘这些有效的不确定因素,让它成为体现课堂的资源,把“问题”转化为适时激发探究案例和提升创新意识的培养等作了有益研究,与同仁共勉。

关键词:化学课堂;捕捉生成;有效探究

1.将教学生成中“错误”转化为适时激发探究意识,克服传统教学滴水不漏,面面俱到

教师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探究意识;对学生提出疑问,或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等方法去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如片段1:给定的几组不同器材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组装装置,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讨论、交流、反思……

生:我们小组组装好仪器后,一开始很长时间也没收集到二氧化碳,大家很着急。

师:失败乃成功之母。找到原因了吗?

生:我们找了,争论了好几次,试了好几次,后来终于发现原来只要把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到酸液下面,气体就会很快收集满了!

师:很好!能说明其中原因吗?(该小组学生面露难色,师生共同探讨,理解了“液封”的原理。)……

该片段中的设计与教学,教师尽量少干预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细节也没指出,着力开发利用真实情景中的问题,把“错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克服了传统教学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实验一定要成功的陈旧做法,探究学习、个体感悟和合作沟通的空间很大。这样的教学流程也许不会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但却有一种“真实有效”的酣畅。这是一种改革后的教学方式,但能否还可在教学生成上有所突破呢?

如片段2:师: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不慎将试管底部打破了一个小洞,扔了挺可惜的,同学们想想办法,能否废物利用呢?(学生兴奋、好奇,探究欲望强烈。)

生:可以设计一种随时“开、停”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师:请你上讲台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吧!(实验成功,师生共同分享)

在这节课的设计时,试图根据现场的、当时的学习情景,对教学流程作适时调控,敏感地发现学生身上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将教学生成中有价值的资源转化为新的讨论主题或探究对象。但依据新课程理念做出反思时,教师总觉得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上还有欠缺。

2.把实验“过失”或意外生成转化为即时教学探索案例,引领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探究

2.1对老师的“过失”或意外,开展“诊断”教学

虽然教师组织教学要有计划,尤其是实验的准备要充分,要尽量避免意外,但有时往往会因实验条件或某些人为的因素,出现一些意外或与实验预期效果不同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和学生一起因势利导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并可由此生成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例如,笔者在一次氧气的教学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突然因燃烧的铁丝接触了集气瓶壁,集气瓶产生裂缝,集气瓶底脱落,导致学生惊吓,无法观察,这时我抓住这一“问题”作为资源,构建探讨问题,这一实验中集气瓶底为什么会脱落?让学生到书本帮老师查找原因,当学生翻书找到集气瓶脱落的原因时,我补做这一成功的实验。我相这样一来由失误把认识引向深入,用意外生成资源,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且令课堂充满生机。

2.2对学生的“过失”或意外,作为再生合作探究课题

学生过失性的实验操作,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未达到操作者目的的操作。探究具体操作模式是:设计实验“过失”——小组讨论——典型发言——集体点评——验证操作——内化提升。在教学过程式中,发现过失性实验不仅不会误导学生,反而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甚至有助于学生成功地完成实验过程,利于学生弥补自身存在的错误。

例如:某学生取一段纱窗上的铁丝,在自己收集的到氧气中做“铁丝燃烧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一种可能原因是。

某同学用KClO3为原料制取O2,用排水法收集,加热一段时间后,仍未收集到氧气,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在测定空气组成的实验中,发现水面上升的体积不足玻璃钟罩内容积的五分之一,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教师加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很快就能得出很多可能性答案,之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去操作这个实验,成功率很高。

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设计好各种“过失”,且“过失”到位,灵活自如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产生的动态生成,敏锐地洞察深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正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建构开放的课堂,引领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探究。

3.把学生“质疑”转化为开拓创新的生成资源,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师生讨论,共同寻求答案,從而培养他们问

题意识

新课程的教学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师组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的把握和利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正是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作为资源,构建动态课堂,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引发更深、更广的问题,产生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第一个学生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中的作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以掌握倾倒澄清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这一问题的提出,我没有直接回答,我就让学生讨论,最后师生经过不断研究出两套不同于课本中的实验操作:①将蜡烛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②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旁放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进行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应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曾提出以下问题:①水电解时,每两个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个氧分子,但是当最后只剩下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时,情况是怎样?②原子结构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应相互吸引,为什么质子在核内,而电子在核外?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我尽量解答,而有些不能回答的我没有以“这个问题不需要知道”或“以后就知道了”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师生讨论,共同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问题意识。

总之,在利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的课堂,我们也要注意择取有用的资源,不要把知识讲得太深,延伸帮广,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叶圣陶先生对教与学的辨证关系有着精辟的论述:“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可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展示出思维的发散性与创新性,从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策略》.保罗·D·埃金(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7.

[2]《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化学教学95-11郑学裕.

[3]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4]王金福·探究问题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学化学2001,(2).

猜你喜欢
有效探究化学课堂问题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尝试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小学数学作业针对性批改的有效性的研究
向“美丽课堂”出发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