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

2009-09-07 10:06齐爱平
职教论坛 2009年16期
关键词:成因职业教育模式

摘要: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需求体系、培养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社会调节体系四个基本部分的统一。广义的职业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供求模式、培养模式、服务保障模式、社会调节模式的统一;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是办学模式、入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统一。影响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重要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因素、社会传统因素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因素。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模式:成因

作者简介:齐爱平(1957-),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职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6-0004-04

体系,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模式,则是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样式。体系与模式是对立的统一,体系是实体、是整体,而模式则是这一实体、整体存在和运行的方式或样式。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的研究是带有整体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研究,因而其意义和影响是重大的: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它与经济社会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同时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又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因而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研究又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以往对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局限:一是比较重视对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及其模式自身(以下称其为狭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研究,而比较忽视将职业教育放在社会发展整体中研究更大范围内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以下称其为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会造成研究的封闭性从而导致局限性。二是比较重视对历史上存在过的和当前正存在着的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归纳和阐述,而比较忽视对这些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背后带有必然性的原因做深入的研究,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因对“所以然”缺乏了解而导致研究的局限性。为避免可能出现的局限性,笔者认为:一是要从广义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视角上去研究体系和模式问题:二是要从形成原因上去研究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问题,

一、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

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包括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而且包括了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社会方方面面与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体系。对广义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系统。

笔者认为,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以培养体系为核心的四个基本部分:

(一)职业教育需求体系

需求体系是指社会各行各业因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直接需求而与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社会组织,需求体系主要通过供需市场与培养体系(或者说供给体系)发生联系,具体形式有:实体人才市场、网络人才市场、社会组织与培养机构直接联系、订单式培养等。职业教育需求体系中的各个社会组织首先分属于各自所属的各个社会体系中,如工业企业属于工业体系,农业企业属于农业体系,商业服务业企业属于第三产业体系等等,那么它们如何又同时属于广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呢?原因有二:一是当代社会各个系统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和发挥功能,必须以某一系统为核心将系统合理放大,详细分析影响核心系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将这些因素与核心系统一起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认识,因此,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是没有出路的。广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调节体系、服务保障体系与培养体系等关系也是同理。二是广义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培养体系,即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但仅靠培养体系还完不成职业人才培养的全部工作:第一。需要与其他社会组织以不同形式联合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第二,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实际上与培养体系也没有完全脱离关系,他们会带回各行各业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信息,以利于调整培养工作:第三,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参加工作的毕业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而母校将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有些像现代工商业的售后服务工作。

(二)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这一体系就是通常说的职业教育体系,即狭义的职业教育体系。它主要由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组成,是广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职业教育事业的主战场。

(三)职业教育调节体系

调节体系主要由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两个部分组成,政府调节系统主要由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组成,通过法规、政策、规划、财政和其他资源等手段进行调节,市场调节系统主要由各种人才市场组成,自发地调整职业人才的供求关系。现实的调节体系是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统一:政府调节的主要依据是市场,市场调节的不足靠政府弥补。

(四)职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

服务保障体系指主要为培养体系提供服务保障性工作而又不隶属于培养体系的社会组织的总和。这一体系对需求体系、调节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自身也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沟通系统、科研学术系统、师资培训系统、职业资格考核认证系统、教育教学评价系统以及传播与宣传系统、社会激励系统、社会助学系统等等。

对广义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至少可以得到三点启示:第一,职业教育体系实际上是以培养体系为核心的四个基本部分的统一:第二,四个基本部分分工协作,形成全社会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有机整体;第三,从职业教育系统内的视点看,需从认识上和实践上突破各种束缚,与社会方方面面处理好关系。按职业教育固有的逻辑去办职业教育。从全社会的视点看,职业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必须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办好这项事业。

二、广义的职业教育模式

上述广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和运行的模式即为广义职业教育模式,它除通常所说的职业教育模式(即培养模式)外,还包括职业教育的供求模式、服务保障模式和调节模式,是四个基本模式的统一。

(一)职业教育供求模式

供求模式是需求体系与培养体系联系的方式。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供求关系是通过计划管理的方式实现和调节的。计划方式的弊病在于,经济社会是丰富多变的,而计划体制则往往是僵化而滞后的。随着计划经济的退出,职业教育的供求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供求关系也已初步建立起了市场模式,一方面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培养体系的发展,这是职业教育供求模式的正确选择。然而同我国正处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阶段一样,职业教育供求的市场模式还不是很成熟,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短期行为对职业教育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何在

尊重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形成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供求市场模式,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艰巨而又不可回避的任务。因此,计划模式、初级的市场模式、相对成熟的宏观调节下的市场模式是我国已经经历、正在经历和将要经历的职业教育的供求模式。

(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从系统层次观的立场看,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的模式,是三个层面模式的统一。

第一,宏观层面的培养模式可以称为办学模式,是指培养体系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完成培养任务而与培养体系外的社会组织相互联系的方式。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存在校本模式、企本模式(含行业模式)、双元模式以及近年出现的职教集团模式、职教园区模式(也可称为区域发展模式)等五种基本模式。校本模式:指国民学历教育体系里多数初、中、高级职业院校等采取的培养模式,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以校内学习和实训为主,学制最后半年(长的为一年)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实习多为顶岗工作,学校一般不花大的精力去指导实习中的学生。随着培养工作的发展,也涌现了一些职业院校实行学生入学先去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然后再回到学校上课,毕业前再去实习的培养方式。企本模式:即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存在于大型企业里的培训机构和技术学校的培养模式。这类培养机构主要是为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培养过程也是在企业内的培养机构和工作环境里完成的,行业办学实际上是企本模式的放大,办学主体是含众多企事业单位的行业,或行业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办。双元制模式:是从德国借鉴来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双主体互补的培养模式,学生先由企业录取为预备职工,然后在学校和企业轮流学习与实训,学制完成通过考核后企业正式录取。职教集团模式:职教集团是多个职业院校与多个相关企事业单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钮带组成的办学联合体,它吸收了校本模式、企本模式,双元制、订单式培养等优点,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职教园区模式:也可称作区域发展模式,它是指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建设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区域城乡建设和改造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建设职教园区的方式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培养功能,在这当中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第二,中观层面的培养模式也可称作入学模式,主要指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与普通教育培养体系之间以及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内不同层次之间在学生入学、学制等方面的运行方式。我国实行的入学模式比较单一:普通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目的是升入普通高校,另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升入职高,目的是就业,只有少部分中职生以升入高职院校为目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校,一部分升入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少量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少量本科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教育硕士、博士阶段学习,而高职毕业生基本没有可能进入这一阶段学习。这种相对简单和集中的三段式入学模式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优点是管理比较集中,操作比较简单,易于施行;缺点是单一、刻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割有余、交融不足。学生一旦进入中职学校基本上丧失了继续升学的可能,一旦进入高职院校也基本上丧失了读研的可能:普高生如果考不上高校也基本上丧失了系统地接受职业教育的可能。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入学模式的缺陷,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探索,如综合高中制、单考单招制、高职专升本制。还有的在探索含普高、职高和大专诸要素的综合集成制办学等等。

第三,微观层面的培养模式可称为教学模式,它是构成课程、教材、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特定范式,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从课程体系看。与普通高中以知识为本和普通高校以学科为本不同,职业院校坚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从教学过程看,职业教育坚持行动导向的教学,即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逻辑安排教学活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教学情境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情境尽量与职业角色工作情境相吻合,教学工作实际上是在理论课堂、实训教室和社会实践场所三者有序转换的过程。

从上述可见,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办学模式、入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也是三个层面)的统一,办学模式解决培养方式问题,入学模式解决培养对象问题,教学模式解决培养方法问题。当然确定培养模式的最终依据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人们的职业教育理念。

(三)职业教育服务保障模式

职业教育的服务保障体系是以服务职业教育为宗旨的由多个不同社会系统组成的体系,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运行模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保障体系的运行呈现出一些共有的特征。一是社会化特征,如后勤保障工作社会化、教学评估评价工作社会化、职业资质认定社会化等等。二是常态化特征,比如教学评估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组织定期评估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再如过去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大多是随着党和政府召开职业教育的某次会议或下发某个文件而掀起一次宣传高潮,而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常态化的宣传。三是规模化特征,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占到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职业教育的服务保障体系也开始呈现出规模化的趋势,如职业教育研究机构除国家级、省区级、地市级及至许多县级都设立了之外,近些年来众多高等院校都纷纷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四)职业教育调节模式

调节模式从层次上可分为微观调节和宏观调节。微观调节主要存在于培养体系和需求体系之间构成的人才市场,各个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去设置和调整不同专业,培养不同类型和数量的职业人才,从人才总量、质量和专业构成上满足市场的需求,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仅从政策、利息、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可见微观调节的主体是培养机构和市场两个方面。宏观调节则是由政府、培养体系、市场三个方面构成的。微观调节模式虽然具备灵活、直观等优势,但在我国职教体系和市场发展不完备的条件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它仅是在职教体系和市场发展比较充分的条件下的一种常态的调节方式。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还不太发达的阶段,职教培养体系的建设、职教人才市场的培育、在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开展职业教育重大对外合作和交往等方面都主要由各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和支持。此外宏观调节还有助于克服单纯市场调节带来的短期行为、局部行为的负面影响。要指出的是,宏观调节与微观调节不仅相互区别更是相互依存的,是有区别的统一。宏观调节的最终依据依然是市场,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不过这个市场是更加长

远、更加广阔的市场。

三、影响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主要因素

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模式实际上就是职业教育的本体及其运行方式,是职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知道,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辩证关系的规律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之间既有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现实中的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体系与模式是决定论与选择论的统一。

(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是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社会还没有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以个别的、零散的师徒制的方式存在。随着现代大工业登上历史舞台,生产力的巨大潮流荡涤着社会方方面面,新的社会体系产生了,职业教育体系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总的来说,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职业教育体系的规模(与社会生产力规模相适应)、结构(与社会生产力结构相适应)、质量(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和布局(与社会生产力布局相适应)。社会生产力状况不仅决定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状况。还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即“产学结合”的模式。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不同的职业教育具体培养模式,但不同的具体模式都离不开“产学结合”这个灵魂,这是无法逾越的,逾越了就不是职业教育了,这是职业教育基本规律使然。

(二)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社会政治是管理调节社会方方面面的主要因素,它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当然不可小觑,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更是如此。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职业教育主体多为行业和企业,国家各级政府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成熟期后,尤其在一些福利型国家,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除了促进经济发展外,促进就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了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各级政府在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调整职业教育模式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比较有活力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行计划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办学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和国有大型企业、行业,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单一且缺乏活力,但其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就业、缩小三大差别的基本理念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出在当时的社会体制和机制上。改革开放后我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领域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政治,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逐渐形成了政府、学校、市场、社会四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里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将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学校与市场和社会将越来越焕发出活力,形成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市场、社会万马奔腾、生机勃勃的职业教育大发展局面。

(三)社会传统的影响

传统是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传统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是绝无仅有的,她一方面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控制,在职业教育问题上这种影响和控制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观念中的“官本位”思想使人们普遍地重视公办职业教育机构,轻视民办职教机构,职教体系中重视纵向的行政运作方式,轻视横向的市场和社会运作方式:二是传统观念中重学历出身的思想使人们比较重视国民教育系列中的职业教育机构(具有颁发文凭资格者),比较轻视时间短、针对性强的非学历职业教育;三是传统观念中“重道轻器”的思想使人们在对整个教育体系的认识中,重视研究型大学和普通高中,轻视高职院校和职业高中,进而重视研究型、研发型、工程型工作岗位,而轻视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工作岗位。清除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的不利影响主要靠两个因素,一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客观上会逐渐减弱这些不利影响,二是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变不利为有利。比如针对重学历出身的观念,是否可以考虑授予高职毕业生副学士学位,扩大本科高职规模,在研究型硕士、工程型硕士外增设工艺型或技能型硕士学位等等。

(四)职业教育自身的因素

如果将上述对职业教育诸多影响因素看作是外部挑战的话,那么职业教育最终的发展状况还要看内部的应战能力,因此从职业教育系统内的视角看,练好内功是强化和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基础。也就是说,从大范围看要举全社会之力兴办职业教育,从系统内看要充分焕发自身活力去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河,等.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演进[J].职教论坛,2008,10(上).

[2]余祖光.我国职业教育服务体系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8,7(上).

[3]肖洪涛,等.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4]高朋飞.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5]邱远.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韩云鹏

猜你喜欢
成因职业教育模式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永续债券探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