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里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服务;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
摘 要:本文从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以及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入手,重点论述了如何提高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等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3-0063-02
1 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
1.1 图书馆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建立在纸质文献基础上的,图书馆也仅仅被视为“借借还还”的场所,图书馆的发展潜力也局限于收藏具体文献资源的规模及相应的处理能力上,读者的满意程度与实际馆藏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网络环境创造的却是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换环境,大大超越了传统信息传播中的局限,使图书馆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弱化。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开始转变为开发、链接和传递全球信息资源,成为突破传统图书馆时空限制的信息服务中心。评价图书馆工作水平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效率是否高效化、信息服务资源是否网络化和服务人员素质是否高层次化等。
1.2 传统的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资源主要是纸质载体的印刷型文献,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就是围绕印刷型的文献收藏与管理,形成以物理实体馆藏为主。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引入,文献资源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又有近年来大量出现的非纸质文献(电子出版物以及各种馆藏书目数据库等)。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网络资源(虚拟馆藏)开始为图书馆所利用。图书馆的馆藏形式多表现为物理实体+电子馆藏+网络信息+文献信息多样化并存的格局,形成包括传统文献、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在内的三种强大的信息资源,从以“藏”为中心转变到以“用户”为主的新的发展理念。
1.3 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受到挑战。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印刷型文献为主,围绕具体文献进行采访、整理、流通从而实现知识信息传递的服务方式。这种传统的服务方式是以实物为载体的“物流”带动“信息流”,信息的传递受物质载体的局限,难以拓展流通空间,不便提高开放性、时效性和流通率。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的应用,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图书情报部门操作手段的革命性变化。文献信息检索的方式转变为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信息服务的手段由手工操作变为计算机操作,采用自动化、网络化的服务手段。这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在发挥实物文献的同时,拓展了信息的流动空间,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促使图书馆从以自我中心的服务方式到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方式转变。
2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
2.1 传统的借阅服务。借阅服务是图书馆最传统、最基本的一项服务,在当今信息时代,它仍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情况来看,全国各个高校这一服务仍然占有很大比例,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的重点院校,学校或院系的电子阅览室能够为师生提供较大程度上的电子信息服务。然而在众多的中小高等院校,学校的基础设施及硬件装备仍然不能很好的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学生享受电子信息服务的程度受到了制约。从另一方面来看,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在原有借阅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业务,为广大读者提供大量教学和科研急需的文献。
2.2连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在很多高校图书馆得以提供和应用。连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共同开发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我国的OPAC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OPAC在技术上可以说跟上了世界的发展水平,在建设上贯彻以用户为中心,方便读者的原则,体现了自身特色,部分高校图书馆OPAC系统采用了标准化、统一化的界面,大大减轻了用户检索负担。个别高校还建立了联合目录查询系统,提供国内外部分高校图书馆藏目录的“一站式”访问,既可同时检索到多所高校的馆藏目录,大大方便了读者,又提高了文献利用率。
2.3 数据库资源服务。网上的信息资源是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在,数据库以其海量的存储和检索利用方便成为网络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现在高校图书馆均引进了大量的数据库资源,读者可以在学校电子阅览室或校园网上检索到所需的信息。
2.4 网络导航服务。高速发达的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资源,但大量信息的无序化却给用户查找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高校图书馆对网络资源进行分类、整序,建立了网络导航库,给用户利用资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整合网上资源,图书馆要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需求,有重点地将网上有价值、对本馆读者适用的信息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可采用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学科专业人员相结合方法,对信息资源的内容、深度、范围等进行技术处理。
3 着力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3.1 积极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网络信息服务与非网络信息服务的有效结合。校园网接通了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带来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不但能了界最新的科技成果与科学管理方法,而且可以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和各种产品的供求信息。如何在因特网上检索、转存资料,并为校内外用户提供主动的信息服务,是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对此有效的做法是,根据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特别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等情况,确定信息搜索的范围与重点,以及开发利用网络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开发利用计划与实施方案。不但要重视信息的搜索,更要重视信息的开发利用,要立足校内,面向社会寻找信息用户,以便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3.2 加强科学管理,开展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它是根据每个读者的需求而特别订制的服务。个性化服务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改“个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图书馆应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图书馆自动化,依靠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联机检索,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定制设计个性化服务系统,灵活、动态地制定信息资源、信息参数、信息活动过程及相关服务。
3.3 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提供特色数据库服务。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tis)的建立,使高校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它的100多个成员馆已经开始联合引进国外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联合编目、联合建库等。一个图书馆如果缺乏共享观念,开发别的图书馆开发过的东西,将是对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据统计,就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而言,将自己的局域网连接到校园网,继而连接到国际互联网的图书馆已超过300个。图书馆网络化的实现,打破了图书馆之间的相互独立、封闭的局面,使得信息交流、数据获取畅通无阻,有形的、独立的图书馆概念将不可避免地被无形的、广义的图书馆概念所取代。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大多数网站并不能提供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教育科研网的优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专题文献数据库、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科研成果与论著数据库及多媒体资料数据库,还可以收集国内外在线数据库,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产品,为教学科研及社会上特定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3.4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突出本馆特色。建立特色馆藏,提供特色服务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确定本馆特色馆藏定位,在重点学科原始收藏的基础上,构建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核心藏书保证体系。要系统地收藏某学科某领域文献,完整收集其不同学派的有代表性的全部文献,包括国内外的专著、论文、参考书、工具书等。所收藏的重点学科文献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同时要保证品种,减少复本,使其形成本专业特色。构建特色馆藏,一方面可以改变过去全而不精的馆藏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本馆的藏书特色在馆际互借、资源共享中发挥作用。
3.5 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要求其馆员具有较高的分析、管理、开发信息的能力。因此,馆员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新型文献信息管理专业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等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图书馆员能自觉接受继续教育,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信息资源发展的动向,发现和搜集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钱惠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构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
[2] 张丽,郑鑫.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