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茂明
摘要:科学课教师要重新确定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那就是要当好学生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学习科学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真正成为课内、课外探究活动的亲密伙伴。
关键词:义务教育 科学教学 教师角色 定位
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积极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应该引导学生去实现它们并独立地掌握它们。科学教学的任务变成如何去支持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创设出有利于科学探究学习的情境,教师工作的重点由过去的直接灌输转向引导、推动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这就促使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必须重新确定教师的角色定位。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是科学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的亲密伙伴。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是活动的支持者和激励者。
一、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者
科学课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应从各个方面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使他们的探究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创建适宜的科学探究环境是维持科学课堂探究的必备条件,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活动材料、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上的保障。
1.准备有结构的活动材料
如果没有足够的活动材料,那么在较短的时间内想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每一次探究实验活动前,教师都必须精心钻研教材、设计探究活动、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活动材料,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有结构材料的准备活动中来。在组织学生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准备活动材料,应准备哪些活动材料,以及如何准备活动材料等。如教学“了解空气”这节课时,教师通过先后出示装有乒乓球、酒精和空气的三个暗箱杯子,当学生猜测、观察后认为最后一个“空”杯子里装有空气时,质疑并激励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两个透明塑料杯、一根吸管、一个乒乓球、一张吸水纸、一个尼龙袋、一只针筒、一个装满水的水槽和一块毛巾)自行想方法设计实验证明“空”杯子里确实有空气存在。
2.保障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
在学生们的心中,“做”什么的愿望永远那么强烈。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永远留在脑海中不可磨灭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放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学生只能流于形式上的“争论”,而不可能有清晰的观点和相应的证明实验。
3.布置科学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空间上的便利,这里的“空间”是指学生座位的安排、学习小组的形成、学习环境的布置等。要把学生编排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形成探究群体,通过合作实验、交流讨论、倾听思考他人的观点,从而有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另外营造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校园环境,如开放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和仪器室,在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设备、活动场地和开展动手实验的材料的基础上,还可创设科学走廊、地理园、生物园、生态园等,为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二、 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引导者
有些人认为,既然科学学习注重方法的学习、过程的体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就不必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最多在开始阶段做个引路人,中间的准备阶段尤其是探究实验阶段不必参与其中,教师只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记录来评定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态度即可。然而学习过程是通过教师、学生与探究对象三者之间交互作用而实现的,三者缺一不可。在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帮助、适时的调控。
1.问题创设阶段
在问题创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时,教师先把两个大小不同马铃薯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又把大的和小的马铃薯放入同一杯水中,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水中的沉浮来思考沉浮现象,找出其本质所在。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
学生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将自己的观点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在学生的探究出现困难和失败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和鼓励他们更改假设、重新实验。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节课时,当学生自己利用桌上的发声材料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而又出现探究困难时,教师可通过直接参与或用小纸条提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3.发现、概括阶段
通常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就认为探究活动结束,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实验的现象进行归纳,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结论,这样学生不但享受了成功的快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学“盐在水中溶解了吗”一课时,教师要学生观察沙子和盐在水中的变化,让学生描述、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在描述中将使用一个重要的词——“溶解”,并建立一个模糊的溶解概念,然后通过面粉在水中的变化与沙和盐在水中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并通过沉淀、过滤实验进一步比较沙、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区别,逐步建立一个较清晰的溶解概念,然后再通过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让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比较科学的溶解概念。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亲密伙伴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他们的言行是学生学习的范例,甚至书写的字体也是学生模仿的最佳范
例。但如果教师不参与探究,会大大削弱学生学习的劲头,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能做旁观者,也应该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还可以更全面了解探究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为后续的交流、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1.教师是课内探究活动的亲密伙伴
每一堂科学课都拥有许多探究活动,而且很多探究活动都要占据很长的时间,教师除了在课前做好准备以外,在课内各个探究活动中也应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在什么地方产生了困难,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把握教学方向,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并使探究实践得到完善。
2.教师是课外探究活动的亲密伙伴
科学课拥有许多课外延伸活动,如果教师能自己探究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会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如教学“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长周期”时,教师如果能在校园里开展种植凤仙花和养蚕活动,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和动物在生长周期内的变化,还可以适时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而且,通过随时展示种植的凤仙花和养殖的蚕,势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都向往参与该项探究活动的热情,从而取得绝佳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师范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