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 吴元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表现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之中。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在课堂里有目的的引导外,还表现在学生无意识的行为习惯中。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育人这一复杂的工作中,应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既民主又融洽的环境,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去获取新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主观能动作用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内驱力,也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挂图、幻灯、历史课本的知识、多媒体音像资料和现代技术手段,把学生引入与课题相关的情境中,以加强学生的感知,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例如在讲《出师表》《赤壁赋》这两篇课文时,教师可选放录像《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有关场面,利用有关挂图讲解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军事形势,然后引导设问:(1)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军事形势如何?(2)刘备为什么要联吴抗魏?(3)赤壁之战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中起到了什么
样的关键作用?(4)写一篇题为“曹操与诸葛亮”的议论文。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探求,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二、摆正教师的位置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每一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摒弃以往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调整好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搭建好学生参与的舞台,使自己成为这一舞台剧中的主角,而不仅仅是导演。教师在演好特殊角色的同时,要不断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创造空间。如在前面提到的《出师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突破陈规,发表新的见解、新的设想,使学生学会无疑处生疑,以疑激趣,以疑促思,从而达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之境界。其次,教师要不断设计具有争论性、实践性、挑战性的主题研究项目,让学生自学有关的知识和内容,或者相互学习,或者小组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积极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求知,获取新知识、新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而关键是解疑释难,教师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编排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法步骤,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思维和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与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发表独具卓识的见解,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对学生的引导,应侧重于方法和思路,要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应建立在实际、科学、可行、有效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创新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冰溪中学白云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