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管理制度 促进产学合作发展

2009-08-17 09:53陈素红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校企合作

陈素红 覃 文

摘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办学模式。本文分析了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不适应性,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历经改革与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当前,职业院校产学合作虽然范围较广,但多集中在实习、就业这些最后环节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层面的合作较少,深入课程领域和质量监控等深层次合作的更是凤毛麟角。如何促进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深入发展?许多学者围绕合作“利益”进行研究,而影响合作顺利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来自于政府宏观政策和高职院校、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障碍。如何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产学合作深入发展,是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影响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

高等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可归纳为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和以培养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两种类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主要目的不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而是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质量实用型人才。具体地说,我国高职教育应以产学合作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尤其是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政府协调、产学紧密合作和市场化运作为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全面实现产学合作教育尚存在较大困难。究其原因,一是产学合作教育中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但无相应的政策支持,从而使产学双方的合作缺乏政策机制的支撑;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人才供需失衡,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的人才需求错位;三是学年制教育限制了学生时间集中校外实践,无法适应生产单位的需求;四是学校的市场意识淡薄以及相关条件的局限,产学结合的市场化运作尚未成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应对。从国家角度分析,既然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且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那么,政府完全有必要出台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推动高职教育的实质性发展。从学校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应打破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型办学的思路,改革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建设和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产学合作的市场化运作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现状

高职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管理机构设置和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上的,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个性。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存在下面两个问题:

对职业教育理论认识还不够清晰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较成功的经验,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流派以及实践模式以引进西方先进经验为主。然而,由于国情不同,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一套,导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掺杂了多种教育的影子,既有西方职业教育的经验,又有普通高等教育的成分,故而在职业教育理论层面,还未形成指导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

实践层面没有完全脱离旧体制的束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只有普通高等教育,而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现在的高等职业院校多由以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规模变大,但教学管理体制多数照搬以前的模式,没有体现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上的差异。这里有发展时间短、办学经验少等客观因素,也有学校领导办学思想改革意识滞后的原因。

以上两点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显得很不成熟,很多教学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走产学结合道路的发展趋势。

产学合作教育中教学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

在国家大力提倡高职教育以“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为发展途径的今天,各高职院校都面临着产学合作难开展的普遍性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政府的宏观管理缺乏、学校和企业双赢机制尚未建立两方面的原因。作为合作双方主体之一的学校,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不适应当前高职教育提倡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现实要求,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制约了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改革中的高职院校内外部教学环境不相适应。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以校级教学管理为中心,院(系)二级单位教学管理活力不足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大多是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在学校大力提倡院系二级管理的大趋势下,依然有浓重的“大教务”体制的气息,教务处依然被看作是介于学校和院系之间的亚校级权力机构。它不仅负责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划、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而且还履行着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应有的工作职能,院系在教学管理上缺少自主权。主要体现在:(1)院系在招生上缺少应有的自主权;(2)院系在教学基本建设上缺少主动权;(3)院系在课程管理上缺少自主权。

以管理者为中心,制度的平等性、服务性和时代性不足在教学管理系统内,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不健全,教师和学生常常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在教学组织运作中,学校教学支持服务制度不健全,管理者教学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在产学合作深度结合教学方面,教学管理制度存在滞后现象,管理者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反馈,管理者与高职教育研究者之间没有形成密切的信息通道,致使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时代性不强。具体表现在:(1)师生在民主参与管理制度制订和实施的过程中地位不高;(2)现行制度的服务性体现不足;(3)教学管理制度滞后,处于被动状态,时代感不够。

以控制为中心,教与学的自由度和自主性不足自主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是教学自由在学习上的体现。过强的控制是个性发展和教学自由的障碍。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一套较为刚性的制度体系,较多地传承了中职教育管理的模式特点,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相适应。它一方面对教与学的自由保障不力,不够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也阻碍了高职院校师生的个性发展。突出表现在:(1)过强的规范约束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2)过强的共性制约导致学生个性缺乏;(3)不尽合理的管理制度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上、学生在学习上的发展。

以学校为中心,忽略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管理规律产学合作教育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模式,学校必须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制度。目前,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有延续中职教育的影子和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嫌疑。在专业调研论证、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毕业生调查与信息反馈等环节的制度建设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参与,导致高职院校实施“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徒有虚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具体体现在:(1)制度多建立在学校教育规律上,企业管理理念渗透不够;(2)教学管理制度柔性差,难以适应实践单位的管理规律;(3)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激励机制,致使产学合作难以开展。

总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高职院校校级管理及其职能管理部门集权过多,基层缺少教学管理自主权和活力;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占主导地位,师生有效参与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教学管理制度的刚性过强,教学自由度和教学支持服务不足;教学管理与市场经济脱节,企业参与合作教学程度不够。

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与时俱进,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企业参与为重要保证的教育理念,着重解决增强院系等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活力、增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弹性、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内涵、体现教学管理制度的社会化等核心问题,紧抓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制度建设与创新,不断规范和激励高职教学管理迈上新台阶。

高职教育注重以师生为本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途径。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与创新,就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除了要反映学生的利益、给予学生发展空间、重视学生独立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教育中心,把教育的全部价值落实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教师为本,就必须赋予教师相应的教学权力,保障教学上的相对自由。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是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基础,只有坚持以学生和教师为本,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师知道如何帮助学生成才,而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基础。学校理解和尊重学生和教师的意愿,才能形成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要增强院系级教学单位的管理活力,吸引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适应企业的需要。对企业需要什么知识结构的人才,教学和实习一线的教师较有发言权。因此,要增强院系级教学单位的管理活力,校级教学管理适度放权,让院系级单位有更多的自主权,使其成为本级教学管理的中心。院系级教学管理依据自身专业,面向职业领域的差异性灵活办学,根据企业需要设置课程、进行课程改革,这样,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才能吸引企业参与;同时,企业参与又赋予了教学管理新的活力。故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就要坚持:一是教学工作由集权管理逐步转向分权管理,使教学管理权限走向相对分散;二是教学工作由过程型管理转向目标型管理,实现教学管理重心由上向下转移。学校两级教学单位和学校职能部门职责分明,各院系级单位将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责,努力转变角色,用好、用足、用活学校赋予的权力,创造性地开展好本院系的教学工作。

切实保障教学自由,管理规程要适度放松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要在人本观、市场化的理念指导下,充分体现刚柔相济的特征,保证高职院校教师“教”的自由、学生“学”的自由、企业“入”的顺利。建立自主学习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职业方向、修习课程、学习方式。创新弹性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不同行业领域,学生实践技能活动的开展受时间的局限,不能保证所有学生整齐划一的学习进度。因此,建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突破以往教学管理整齐划一、限制学生自主学习的禁区,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技能培养制度,建立符合高职定位、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建立符合高职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保障教师能够根据社会调查自主选择教授的课程,学生能够根据选择的职业目标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

强化教学支持服务职能,管理姿态需放低创新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要着力体现教学活动的服务特性,体现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平等性,体现管理者与高职教育研究者之间的衔接性。要对现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创新,在确定管理者履行教学管理职责的同时,明确管理者有为师生提供教学服务的义务,管理者必须吸纳高职教育研究者的可行性建议而实施管理。建立和健全高职院校信息咨询服务制度,加强学习信息服务的力度,为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课程服务,为教师提供信息服务。

增强教学管理的社会化、信息化程度高职院校教学正向社会开放,学校办学正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学校向社会全面开放,参与社会的应用技术研究和面向社会培养培训各层次人才。教学管理制度也正在向对社会开放的方向发展,需要有企业、行业等多方社会专门人士参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以及评价。对于多元化教学管理,信息的介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本身。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将使管理过程更科学、更精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管理的面貌。

北京大学青年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言论发人深省:“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这一认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同样适用。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要深入研究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革新不合时宜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有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从产学研结合的类型和特征看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定位取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4,(8).

[2]闵建杰,孔新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研究[J].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

[3]刘洪宇,张蕾,方成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4]田乃林.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5]刘吟.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作者简介:

陈素红(1979—),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教学、高职教育管理。

覃文(1957—),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本文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校企合作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