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琴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成人、成才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本文从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教育的误区,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对孩子的教育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学生 教育方法 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观念的快速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面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除了学校要予以关注外,家庭和社会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舞台,更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轻松舒适而又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氛围,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而家庭的种种伤痕和父母教育理念的偏颇,则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我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发现,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是认识上、情感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在这个时期如果能够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合理的引导,以及推心置腹的沟通,将会给他们的心理变化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发现,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几乎都与其家长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又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庭教育独有的优势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具体表现如下:
1.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因此,他们愿意听父母的教诲。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灵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2.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子女通过耳濡目染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两种教育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表现出熟知性和继承性。父母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最多,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说明了这一点。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其实质就是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所谓“家风”、“家传”就是家庭教育继承性的一种证明。从家庭教育实施的时间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为早期性和终身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家庭教育的误区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家庭教育在具备一定优势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因为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也是最能动的因素是家长,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发展的状况,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之间矛盾便会凸显,我把这种这种现象称作是主观性的家庭教育,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教育。
由于受到自己生活经历、认识水平的限制,无论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还是文化水平高的家长,他们在孩子未出现严重问题之前都会固守自己的教育方法方式,认为自己的教育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孩子,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总是把孩子的数落得一无是处,恨铁不成钢之情溢于言表。这类家长的教育观念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紧密关联,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孩子只是他们的一部分而非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家长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需要孩子服从,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孩子实施教育,尽管孩子会有不同形式的反抗,如婴儿以哭闹来反抗家长的肆意更换奶品,幼儿会逐渐灵活地挣脱家长的手;甚至小学生学习撒谎来反抗父母的附加作业,但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力量上的悬殊、脑力的巨大差异,孩子不是家长的对手,最终的结局(至少是暂时的结局)必然是孩子输多赢少,家长是赢家。这种以牺牲孩子一系列优秀心理品质为代价的教育方式,满足了家长一时的统治欲、权利欲,而教育的结果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造性的平庸者,还造就了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孩子。
(二)片面看问题的家庭教育。
尽管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但这些反应是有个别差异性的,有的外向的孩子反应强烈;有的内向的孩子反应缓慢,内心的波澜起伏不会从平静的表面显现出来。前者会引起家长的关注,使成长问题明朗化,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后者的成长问题则往往被家长忽略,许多家长说孩子一直都很乖,没想到在成长中会发生悲剧性故事,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都可以警示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家长,必须懂得孩子的心理,经常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审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如果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想当然地去要求孩子,甚至去逼迫孩子,那不仅不能培养出人才,甚至连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都危险。
(三)强调生存、忽视引导的家庭教育。
由于许多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导致现代社会中的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这些单亲家庭的家长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失衡、烦恼易怒等现象,这些情绪自然而然地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在单亲家庭里由于缺少母爱或缺少父爱,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亲情交流会受到一定限制,同时,单亲家庭的家长一边要带孩子,一边又要为家庭的收入奔忙,无形中会疏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致使孩子因为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能设计美好的生活蓝图,对于应选择什么,追求什么,很多孩子都会感到迷茫,生活没有明确的方向。
三、“孩子生病,根源是家长”——寻求治病良方
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一个很难掌握的问题就是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如何讲究分寸,把握尺度,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一种翠鸟,开始窝筑得较高,怕小鸟摔死,便住下挪窝,一次又一次,最终把窝移得离地面很近,结果小鸟常常被抓走。同样的道理,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需要的,但过了度,不讲分寸,就会成为苛求, 会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平等、民主、宽容自然是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但若过了头,就会成为放任孩子,家长也会失去教育的主动权。马卡连柯曾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种教育方式,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的身上培养分寸感。”这句话是颇有道理的。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分寸的把握上。与其说家庭教育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艺术,教育的结果往往与希望相反。
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要指导家长学习如何爱孩子。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一些家长总觉得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并不尽然。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存在许多“盲点”。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有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心理上到底需要什么。大多数家长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当孩子的思想、人格得不到来自家长的尊重时,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会紧张;而有的家长虽然也想了解孩子,但由于过于严厉、粗暴,致使孩子一见家长就害怕,对家长存有戒心,只讲家长爱听的话,以假象掩盖事实,使得家长就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所以家长要多走近孩子,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通过一些家庭亲情活动、餐桌文化,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有的放矢,帮助孩子安全渡过青春期。
其次,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泰戈尔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诗“不是重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家长和孩子之间也需要相互欣赏,特别是家长对孩子的欣赏,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一个重要条件。家长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成与败,用发展的眼光、宽容的心情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青春期是人真正成为人的巨大裂变时期,成长总要付出代价。跌倒了不要紧,要紧的是鼓励他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失败了不要紧,要紧的是告诉他,只要全力以赴,就没有什么可怕的,真正的强者就是为百分之一的希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人,即使在孩子最失败的时候也要和他一起等待新一轮朝阳的升起。这样,孩子会在父母的欣赏鼓励下,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百分之一的希望变为现实。
再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自身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父母对孩子理性的爱源于自身的生活观点和做人原则,因此,做坚强的父母,做有爱心的父母,做有责任心的父母,这是减少问题孩子的根本所在。
在生命的过程中,孩子是无法选择父母的;同样,父母也无法选择孩子,爱就成为这对“无法选择”关系的支撑点。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是啊,舔犊之情,动物尚有,何况人乎?对子女的爱是人性的集中体现之一。而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里这种爱就更为强烈。然而许多家长是爱而不会爱,爱子有余而教子不足,结果只能是“慈母败子”或“严父弱子”,培养出的是“比先天愚型儿更可悲的情感愚型儿”,家长爱的付出和爱的效果没有按正比例关系发展。所以爱是一种能力,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远离家庭教育失败的阴影,我们呼吁天下为人父母者,因为爱,所以要学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