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怀春
我参加工作16年以来一直在农村中学任教,而且担任班主任工作,最近几年又担任年级组长工作,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我更加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我们教育工作者最终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并不是单纯的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进入大学了事,在今后要健康的发展,必先“成人”,才能“成才”,乃至“成就人生精彩”,应此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而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教育的任何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许多道德知识学生虽能理解,但并未真正领悟,得到认同,不能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奉行的行为准则,更不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因此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
1.培养学生判断好坏的能力
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因此,德育要把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但是,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人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将学生当作成德育教育的主体,用革命先烈、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等对学生进行标榜式德育教育,让学生以这些人物事例为标本,按照这种模式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检验自己的思想品质,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也难于使学生准确理解,难于接受。尤其对现代中学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领袖人物、先进事迹太遥远,太虚,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边发生,自己无法学习、无法体验,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所以在这方面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我采用中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个案,将他们作为主体,让他们自己去讨论、总结、学习,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能够明辨是非,作出道德判断,去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从中受到德育教育。
2.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欣赏和自我完善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中,道德教育是使做好事的学生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固然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但仅仅是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功利观念,就好像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当成捡到的交给老师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这就有悖德育教育的目的。
因此我觉得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欣赏功能。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而自我完善,就是自我要求、自我学习。爱迪生说: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只有上过几天小学,後来竟成发明之王的爱迪生,他靠的就是自我完善而有成就。所谓[自我完善],就是要自我充实,不要只想依赖别人,平时自问、自觉、自发、自悟;透过自我的关照而能找到自己,这就是自我完善成功。
3.要注重德育教育也要“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忽视良好心理品质的 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人们对德育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学校德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 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 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完善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它旨在 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例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家境较好,从小娇生惯养,与人很难相处,已至在班中很孤立,但他有一个优点就是乐于助人,因此我经常安排他帮助一些外地的有困难的学生,在他帮助别人时自己得一种很大享受感,并从中进行了自我完善,很快与班里其他同学打成一片,他帮助了别人的同时,也完善了自己。
总而言之,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就是要使学生自我完善,也就是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鼓励、自觉进行思想转化,不能光是凭规章制度和抽象的政治说教,必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而收到实效,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教育才能在学生的成长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最终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人成才成就人生精彩。
收稿日期:200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