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寒暄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2009-07-15 04:42管海英
现代语文 2009年5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

摘 要:寒暄语是一类只是为了建立和保持社会接触的交际语,在人们生活中大量的使用。它具有程式性、民族性、对象性、平衡性等特征。由于其理性意义的中心地位被剥夺,种种原因导致留学生在掌握和使用寒暄语的过程中出现难题,这将阻碍二语习得的最终目标,应该引起教学者和学习者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寒暄语 对外汉语教学 二语习得

一、寒暄语的内涵

寒暄语(phatic communtiaction)最早由人类学家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指人与人之间不为了获得某种信息,而只是以建立和保持社会接触为目的的一类交际语。Phatic communtiction这一术语的翻译有很多,像寒喧语、应酬语、交际性谈话、酬应性交流、衬语等等,本文倾向于选择寒暄语。寒暄语可以说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见面时的问候、分手时的道别、节日的祝福、询问健康状况等等都属于寒暄语。恰当使用寒暄语可以有效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之,则会导致交际的失败。寒暄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和保持社会接触,这就注定了它的理性意义的中心地位在交际过程中被剥夺,从而导致信息的含量减少。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正确地判断寒暄语对于完成交际具有重大意义。例如中国人见面喜欢说“吃饭了吗?”,如果对这句寒暄语不了解,留学生就很有可能郑重其事地回答“吃饭时间还没到”或者误认为说话人要请客。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也可用于建立和保持社会交际,但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交流性的语言。

二、寒暄语的特点

寒暄语用于与人寒喧,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又对其不断地加工和提炼,在不同的模景下形成了不同的程式性语言,因此可以说,寒暄语是一种套语(formulaic language),具有一定的程式性。社会精神病学家Berne在《人们所做的游戏》一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利奇《语义学》第77页):

A:Hi!

B:Hi!

A:Warm enough forya?

B:Sure is.looks like rain,though.

A:Well.take care yourself.

B:I will be see you.

A:So long.

B:So long.

这个谈话程式是令人满意的,因为谈话双方都得到了四次应答,并且都给双方留下了友善的印象。Berne把这种谈话称为“安抚”,即成人通过语言交际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在汉语中,也有诸如此类的套语。如两人初次见面,会问及家庭、职业、收入、婚姻等情况以表示关心;熟悉之后就会采用简单的寒暄方式,如“最近忙什么呢?”等。

寒暄语是一种交际语,应该出现在会话中,如果一方使用了寒暄语,而另一方不作回应,则会使交际陷入尴尬,这就是寒暄语的另外一个特点:平衡性。在寒暄的过程中,任何沉默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寒暄就是为了填补交际中的空隙。如果这种平衡得不到保持,交际中的一方就会受到伤害,像“最近忙什么?”“……”,就会让说话者感到很不适应。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笑话、俏皮话在交际中远不止引人发笑那么简单了,因为它们填补了沉默,使得交际保持了和谐。

寒暄语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寒暄语,中国人见面喜欢问“您去哪?”“吃了没?”;英国人则说“nice day,is it?”;阿拉伯人见面则是“牲口好吗?”。这是由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话题的出发点的明显不同导致的,如果处理不当,则极容易产生文化冲突。

寒暄语还具有对象性:初次见面寒暄显得正式而拘谨,中国人初次见面常说“久仰久仰”,熟人见面则随意简单,碰见邻居拿个菜篮子,就可以说“买菜去?”。寒暄语的不同可以体现人际关系的远近。另外,因年龄的长幼、辈分的差别、性别的不同等要使用不同的寒暄语。对一个熟悉的朋友说“您身体好吗?”肯定是不合适的,问老人的年龄应用“高寿”,问年轻女性则要用“芳龄”。

三、留学生寒暄语的使用情况分析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顺利地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交流。寒暄语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学生要进入汉语交际社会,寒暄语是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寒暄语的交际本质就已经注定了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寒暄语的民族性和对象性等特点使得留学生在学习时碰到理解障碍,在交际时会产生无所适从感,这都会影响到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的进程,影响语言习得的最终目标。

留学生寒暄语使用情况不理想的主要表现有:

1.不能适时适地适情地选择恰当的寒暄语进行人际交流;

2.不能够理解部分寒暄语的涵义;

3.对一些寒暄语不知如何回应。

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不同语言中的寒暄语在语用和语义上的差别。汉语中的寒暄语要更多地依赖语境,灵活性较大。吃饭时间,我们会说“吃了没”;上班时间习惯用“忙着呐”。一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我们会把它叙述一下作为寒暄的方式。寒暄语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理性意义几乎丧失,交际意义转而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不会认为“吃了没”是“请吃饭”的意思,也不会因为在熟人家附近办事时恰巧碰到熟人,一句“到我们家吃吧”就信以为真,这种时候,关键的不是说了什么,而在于说还是没说。

寒暄语可以是一个词(留步、慢走等),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劳驾一下、欢迎光临等),亦可是一个句子(托您的福,身体还好)。句子的灵活性较大,意义已具完整性,而作为词和短语的寒暄语的语义往往具有不饱和性,一些寒暄语在使用时经常和“很”“非常”“实在”“十分”连用,例如“对不起、感谢、欢迎、久仰”等。当“非常”和“欢迎”组合时,语义得到了扩充。有一些寒暄语在使用时重叠,增加语义强度,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如“久仰久仰”“留步留步”“恭喜恭喜”等等。还有一些寒暄语能和“个”“一下”搭配使用,如“劳驾一下、借个光、劳烦一下、操下神、劳点神”等等。这是在不得已要劳驾别人时,尽量把打搅别人的程度客气地降到最低,以维持人际关系的融洽。寒暄语的不同搭配也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下面以英汉招呼语对比进行分析:

初次见面语:中国人初次见面简单的介绍之后喜欢问对方年龄,以表示友好。“今年芳龄?”“您老高寿?”显得尊敬而又亲切;英国人则把年龄视作禁忌话题,往往把话题转移到天气上。在中国人心目中,对方的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父母健康都是寒暄的话题,这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

熟人招呼语:和熟人、朋友路遇时,我们习惯用“吃了没”或“上哪儿去”作为寒暄;而英国人一句“hi”即可。留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见面要问“吃了没”,并把“上哪儿去”看作是对对方隐私的侵犯。

从招呼语中可以看出,如果留学生想说出一口地道的汉语,就必须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文化。语言对民族文化依赖很大,这就要求教学者在教学中把文化知识融入课堂。

四、结语

本文论述了寒暄语的涵义和特点,指出了留学生在使用寒暄语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对问题进行解释。寒暄语在现在教学中所受的重视不够,教材很难面面俱到。教学者应该把生活中最常用的、最生活化的语言融入课堂,以促进留学生的汉语习得。

参考文献:

[1]谢军.英语套语及语用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2]何自然.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于辉.客套语探微[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5,(10).

[5]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J].学术交流,2007,(2).

[6]陈秋娜.汉语寒暄语的语用阐释[J].柳州职业技术学报,2005,(3).

[7]周筱娟.汉语套语的语表、语里和语值[J].江汉大学学报,2007,(6).

[8]宋小妹.浅析交际中的套语[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7,(5).

[9]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管海英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830046)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