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问题设计的优化与实践

2009-07-06 05:19杨少萍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6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趣味性

杨少萍

【摘 要】有效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对话式、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的“提问”,如果在问题设计时能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问题情景为手段,并以学生实际为依托,面向全体,考虑问题的启发性、适度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原则,我们的提问必将引导学生学得更轻松、高效,课堂效益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关键词】问题设计 目的性 趣味性 情境性 原则性

科学的发展一再证明“问题是科学的心脏”。 科学这门学科是在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也应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没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就难以创造出好的科学教育。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受激反馈、教师再作反应的一个互动过程。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科学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科学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注意问题设计的目的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优化问题设计,实施有效教学的方向。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虑的,优化问题设计就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教师首先需要转换思路,要明白这些问题是为谁设计的,是为了谁的“知识与能力”,谁的“过程与方法”,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才能以学生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三维目标,培养自主而真实的人。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提问设计:①观察斜面小车的演示实验后,得到什么结论?②为什么小车在毛巾表面上前进距离最短?③为什么小车在光滑的木板上前进距离最长?④木板表面改成光滑的玻璃表面,小车受的阻力更小,小车将怎样运动?⑤假定小车在比光滑的玻璃表面更光滑的物体表面运动、没有阻力,小车将怎样运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家的“科学推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推理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再如,通过对“化学式书写”的多个实例学习之后,提问:“化学式的书写有何规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找答案,从而认识到模型的特点,体会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尽管教学展开的线索是知识,但过程方法情感目标融在知识之中,在同一阶段的教学中,三个维度的内容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不分主次的。要逐渐让学生领会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独立分析,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二、注意问题设计的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课堂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就会转化为学习动力,表现出孜孜以求,乐此不彼的特点,这是优化问题设计,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当教师引导学生产生了新旧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的冲突,便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问题设计时可以引入学生熟知的含科学道理的成语、诗词、歌曲、生活现象等让学生去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如月相教学引入时提出:“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知道月球是圆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会有圆缺变化?再如参照物教学时:“坐地日行八万里”,既是“坐地”又怎会“日行八万里”呢?再如二氧化碳性质教学中,先讲一个屠狗洞的故事(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走进这个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洞里就一命呜呼,当地居民称之为“屠狗洞”。)问“狗为什么会死,而人则不会?”通过趣味性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基础和动力。

三、注意问题设计的情境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景 ,这是优化问题设计、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的认识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问题设计情境化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 。教师通过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来利用和强化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特征,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问题情境化有多种方法,科学就其本质来讲,是人类对所观察或认识到的自然现象进行的合理解释或说明,所以可以利用科学事实、科学史实、演示实验、生活现象等方式展示,并在其中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如教师出示一个杯子中有水的杯子,问“杯中有什么?”(学生会说有水)把杯子中的水倒掉,然后用干毛巾擦干,问“现在杯中有什么?”(学生一般会说有空气,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问“如何收集一瓶室内气体?”再如,讲惯性的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时,设计这样的提问:“抗美援朝战斗中,我国空军战斗英雄张积慧驾驶质量小的喷气式战斗机,在作战前还掷掉了油箱,为什么能击落质量大、设备齐全的美国王牌大型战斗机?”这样的提问结合实际讲了科学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注意问题设计的原则性

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的?我们应考虑其启发性、适度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这是优化问题设计,实施有效教学的原则。

1.问题的启发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有助于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就是针对学生这种心理需要,以问促思,以问促问,促进学生不断再思再问。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感到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就犹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能顺利地将学生导向学海之路。具体地讲,可以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设问;可以在运用不同科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争议点”上发问;可以在不同科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连接点”上设疑;可以在同一科学问题变式演变过程的“发散点”上借题发挥……如“水的密度”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质量相同的铁块和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在实验(大铝片弯成船状浮着,而小铝片卷成条状则下沉)基础上问“为什么?”一下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总之,是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科学的、恰当的、合理的、有创造性的、对学生思维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究问题。

2.注意问题的适度性。问题的适度性即问题的广度、深度与难度 。广度即思考范围或问题空间。广度小可以突出问题的重点,突破难点,迅速发动学生思维,以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从而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但过小则会产生束缚影响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副作用。比如有关“溶解”的提问:哪些物体在水里能溶解?(范围过大)你家厨房里哪些物体能在水里溶解?(范围缩小,但对有些学生来说还是过大)白糖、醋、糊椒粉、食盐、酱油、色拉油、味精这些物体哪些在水里能溶解?(范围缩小到具体物体)问题深度即规定学生认知活动的层次,分记忆、理解、应用、发展几个层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适度地理解问题。广度与深度和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之间的距离就体现出问题的难度,无距离就无难度可言。广度与深度是问题固有的,难度是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记忆型的问题对学生要求不高,只要能够准确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便能正确作答,理解型问题则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理解和加工,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所学知识有解释、概括能力,能对所学知识形式加以变化使用。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之后,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请思考这句话的正确性。”而应用型问题则要求学生把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情境中,这类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其尽快形成自动化的知识序并用于新的问题解决。如密度计教学之后,问:“轮船从江河驶入海里,是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利用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科学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又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领会,要根据问题实际和学生实际设计。

3.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所谓问题的层次性就是教师在突破重点、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围歼”难点,就是把需要解决的主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围绕某个总问题的解决而设计一系列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的作法,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原则。例如,“比热”教学提问设计:①1克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1卡,那么1克煤油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不是1卡?让学生思考,当学生拿不出结论,想求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时,做实验,在烧杯里各放100克的水和煤油,接着问:②你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从温度计可以看出,煤油温度升高得比水快)。③要使水升高的温度跟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得怎么办?(继续给水加热较长时间)。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⑤为了比较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等的这种性质,我们引入比热容这个概念,简称比热)。⑥根据比热的涵义,你能说出比热的定义吗?(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⑦根据比热的定义,你能写出比热的单位吗?〔卡/克·℃〕通过这样简化设计出顺序性提问,学生就较容易接受“比热”的概念了。

4.注意问题的开放性。课堂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封闭式或简单的提问,使学生回答时会不假思索或带有猜测的成分。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使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唯一、太小;二是提问对象的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例如,在“生物多样性”教学时,问“兔子也能制造沙漠吗?”“直到1950年,科学家才找到让兔子成百万死去的方法,你认为科学家找到了什么方法?”当教师向学生提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当然,优化问题设计还需熟练掌握一定的言语策略,要使问题准确科学又要简洁明了;教师还要善于使用等候策略,在教师的提问前、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在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评价之间,教师要有意识的停顿,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对激活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问题设计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影响教育信息的传递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如果在问题设计时能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为手段,并以学生实际为依托,面向全体,考虑问题的启发性、适度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原则,我们的提问必将不断优化,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青.科学课程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99.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趣味性
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的创新产品
以画之名
论趣味性原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的趣味性
趣味几何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国际足坛108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