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生产性实训问题的研究

2009-06-20 05:26盖庆武
职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高职教育

摘要:高职的生产性实训很“热”,这是高职教育走向成熟的应然,决不是教育形式的“作秀”。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厘清生产性实训的教育本质和内涵,树立科学开展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观,对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质量保障意义深远。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高职教育;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盖庆武(1962-),男,山东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工商管理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8-0013-02

作为一种高职教育的重大举国之策,高职的生产性实训究竟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和探讨的问题。常态下人们的“行为链”是首先知道“什么事”,才会明确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样道理,高职院校开展生产性实训,首先应当明确其内涵和要求是什么,才会深入策划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的方法,以及建立完善保障的机制和质量监控的体系。由于高职开展生产性实训交合面较多,成因较为复杂,很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高职生产性实训的界定

依据教育规律的特定性,高职生产性实训的本质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1]具体可以从活动的目标、

活动的对象、活动的形式等三个方面得到理论的支撑。

从生产性实训的目标看,其活动目标是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学习的性质没有改变。换言之,高职生的生产性实训,生产是学习的方式,是培养人的手段,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首先,高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根本目的仍然是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其次,高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评价,涵盖着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即所完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与生产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专业技术水平、学习能力等密切相关;再次,生产性实训是高职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学校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学习的方式。

从生产性实训的主体看,生产者是学生,学习乃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这里需要关注的有两点:一是学校在学制内所组织并开展的实践活动,都是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学生在学制内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都是学习活动。高职的生产性实训,是学生学制内学校组织和学生完成学业必须参与的活动,其教育性和学习性极为突出。

从生产性实训的形式看,高职的生产性实训是教学计划的反映和执行,是学校教学的组织行为体现。这种形

式同样验证了以上两点,“真实性”生产也是实践性学习的一种方式,生产是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二、高职生产性实训需要厘清的问题

将高职生产性实训的本质定位在以育人为本,以教育性和学习性为基本特征,区分了高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与岗位工人生产劳动的不同。但由于生产性实训的教学环境、方式、要求等诸多因素发生了变化,如何认识并处理教育层面和生产层面相关联的一些内在关系问题,对于正确理解高职的生产性实训意义重大。

学习性生产和生产性学习,这是相对于学生学习行为及方式的重要概念。两个概念揭示了高职学生参与生产活动,主体行为的目的是学习。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性生产,可以泛指专业文化知识获取过程的“理念性生产”体验,或指在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验性生产、课堂内的模拟实践等。学习性生产的“生产”,其实并非真实产品的生产,重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理解和技能模练、熟悉生产“产品”流程。生产性学习则不同,其学习是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学习,学习的结果是真实产品的生产。可见,学习性生产和生产性学习是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两种特殊形式,也是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这是相对于学校或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方式的重要概念。虽然同属于教学范畴,而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方面两者有很大差别。教学性生产是着眼于课程所承担的专业能力培养之要求,通过实验或拟景模仿而开展的“概念性生产”教学。这种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对课程重要理论与课程核心技术的有机整合,是专业技术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生产性教学一般是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其重点是针对学生专业技术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及培养。所不同的是,生产性教学决非“纸上谈兵”、“口头生产”的教学,它是立足于企业,并行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教学。如果说教学性生产是生成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学,为学校消费性教学生产,因产品没有“商品”的属性,教学过程对学生“生产过错”的包容性大;而生产性教学因赋予了教学产品具有“商品”的价值,质量合格产品的生产也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对此,生产性教学必须依据企业的要求,严格按照产品生产的流程和规格实施教学。

教学性生产评价和生产性教学评价,这是针对于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检测性评价。生产性实训的评价究竟谁说了算,参照标准是学校教学要求还是企业生产的管理要求?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从高职生产性实训的本质和特殊性出发,评价不应是单一评价。首先从教学或学习层面,对学生的生产性实训考核,要充分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的既定性,如职业思想和实训态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运用水平、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等要兼顾。其次,从企业管理和企业生产层面,生产性教学和学习,直接的成果就是符合“商品质量”的产品生产,应当说这是生产角度检测评价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曾有研究者提出生产性实训综合考核应当从“教学性”和“生产性”两个维度考核。“教学性”的考核重点是知识性、技能性和教育性,主要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负责。“生产性”的考核重点是工作态度、技能水平和生产质量,主要由企业方的指导师傅负责考核。[2]从生产性实训综合考核的权重分配看,考虑到生产性实训学生仍然是以学为主,教学性评价应占0.6,而生产性评价占0.4较为适宜。

三、高职生产性实训需要慎用的关键词

推行生产性实训机制所引发的高职教育改革是极为深刻的,其触角可以说涉及到了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观、课程观等深层问题。[3]不容置疑,生产性实训机制的建立和创新,为中国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果也极为丰硕。但在日常工作和媒体声音中,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涉及到高职教育定位、实践导向、功能评价等方面的“新名词”也不少,有些提法虽然华丽新颖,而细细推敲却感欠妥,需加以关注并慎用。

“能力本位”。“本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使用频率较大的一个词,如 “学生本位”、“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技术本位”、“人格本位”等。在职业教育阵营中受职业主势文化和人才市场片面追求实用技术倾向的影响下,能力本位之说尤为盛行。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是多向的,但要人为的将此排位,哪是“本位”、哪是“次位”、“再次位”等等,由此会产生很多误解。学生作为完整的教育对象,不同的素质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此素质根本不可能替代彼素质。因此,现代社会崇尚以人为本,现代教育同样崇尚以生为本,学生本位是天经地义。在现行的高职教育中,受“能力本位”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课程设置以技术教育唯一,什么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等课程已经严重被边缘化。大学生素质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全面发展仍然是最根本的方针,目标定位必须回归到“学生为本”的轴点上。

“无缝对接”。相近的另外说法是“零距离上岗”。这种观点是明显的“教育万能”的演绎和翻版,是教育功能扩大化、片面化的表现。仅仅通过高职院校开展了生产性实训的教育环节,就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人吗?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生产,这就标志着学生是真正的职业人了吗?根本不是!就职业教育功能的最大化而言,合格的毕业生只可能是“准职业人”,因为真正的职业人只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培养,而且它是一个渐进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无缝对接”仅仅看重的是职业人岗位技术面的显现条件,其实许多职业人的隐性因素也不可缺失,以职业心理过程分析,从职业感知到职业定势、职业认同再到职业达成、个人生产到团队合作,这是一个变量极大,非线性发展的复杂过程,非技术层面所能替代的。职业学生到职业人,有一个适应和成长过程,尽管成长周期会有长短之别,但不可能有“零距离”,与企业对接也不可能做到“无缝对接”。

“错位实训”。这是近年来大学生“错位就业”(指非专业对口就业)现象在高职生产性实训中的回应和折射。本来“错位实训”如果作为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训,这是很好的一种教育创意,有利于学生创业潜能和激情的充分发挥。但是在高职的生产性实训中应不应该组织“错位实训”,答案是否定的。生产性实训是职业院校教学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有计划、有预定目的的,生产性实训是有确定内容和具体任务的规定性活动,它依据专业的课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的核心技术而设置。客观地分析,“错位实训”也是许多学校无奈的选择,同专业实训人数众多,而能接纳实训的对口职业岗位又极少,学校的实训只能“宽口径”,对“错位”现象采取默许态度。纵观目前高职的生产性实训,“错位实训”现象较为普遍,需要引进高度重视。更深层地反思,学校在专业设置时应充分论证,以牺牲专业培养为代价的教育是对社会、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颠覆性课程改革”。这种提法有悖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前曾经有人提出“知识爆炸”之说,理性回归以后人们承认既成的知识可以更新、创新,但不可能彻底否定和排斥原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相承关系。高职生产性实训机制的建立,引发并推进了高职课程的改革,于是有人提出高职课程改革需要“颠覆性”改革。其实,高职的课程改革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同样是一种“渐变”而不应该是“裂变”或“质变”。高职教育从传统课程模式到新课程模式重组,许多原有的教育法则和合理的课程理念仍然是新课程重组的基础和条件,新课程改革并非是对之前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所以这种改革是有连续性和承接性的改革,不能谓之“颠覆性”改革。当前高职教材建设发展很快,开发了不少创新型的校本教材,填补了许多高职教材之空白。但同时令人担忧的问题是有些教材体例结构虽然新颖独到,而科学性和实用性则强。总之,高职的课程改革也需要审慎,不宜过分的急躁和感情为事。

综上所述,高职生产性实训是由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了的、必需的一种教学形式。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实际的职业能力就成为学生面向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资本。高职教学不能只限于在课堂上讲技术、在作业本上讲应用,必须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到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体验职业、训练技术,达成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6).

[2]邱开金.高职生产实训教学堆积及质量监控[J].职教论坛,2009(2).

[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责任编辑:谢荣国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高职教育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