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
摘 要:二级管理不仅是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客观需要,也是其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诉求。但是,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文章从转变观念、划分权责、完善制度、提高管理、加强监督五个方面给出优化二级教学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二级管理 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我国高职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高职院校不仅数目大量增加,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对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迅速扩张,如何使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适应学校发展规模的要求,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效能和质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且迫切的课题。改变传统的一级管理体制,下放权力,降低管理重心,建立并有效实施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提高系部办学积极性,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高职院校新的发展趋势。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专业、学科、课程、教材、师资、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教学管理涉及内容复杂,专业技术性强、操作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见效周期长,二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也可能发生一些震荡和混乱。特别是随着教学管理重心的下放,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成为影响二级管理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问题,因此,优化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的必要性
1.实行二级管理是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客观需要
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得到迅猛发展,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校学生数达到6000~8000人的高职院校已经非常普遍,不少学校超过万人规模。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专兼职教师人数、专业数、教学资源等都有显著增长,原有的一级管理体制在管理幅度、管理弹性、监控力度上显得力不从心,实行二级管理成为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客观需要。
实行二级管理,推动学院管理部门的职能转换,有利于学院领导缩小管理幅度,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关系组织整体发展的大政方针的决策上,更好地发挥学院的宏观调控功能。权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到系部,充分调动系部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我发展的办学模式。在二级管理体制下,学校的职能转变为宏观调控,对全局性的战略发展问题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保证学院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效益,系部成为办学主体、教学管理实体,直接从事本部门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二级管理体制降低管理重心、缩小管理幅度,避免推诿扯皮,可以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
2.实行二级管理是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诉求
高职院校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展迅猛,但同时也承受着比普通高等学校更大的生存压力。高职院校只有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显示出持久的生命力。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仅仅停留在学院一级是模糊、粗糙、机械以及脱离实际的,必须深入到系部,深入到具体的专业和学科。院系二级管理体制赋予系部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将系部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能够更加实际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培养出具有岗位核心技能、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存在口径窄,专业技能单一的问题,在学科建设上缺乏整合,没有形成学科合力,知识化倾向严重,缺乏实践课程的开发,如此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不符合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二级管理体制为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通过横向优化整合专业学科资源,组建具有专业特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群和专业群,实现相关学科的优势互补,打造宽口径的品牌专业,形成人才专业技能综合化,以拓宽就业渠道,适应社会综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岗位转换要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使得一级管理体制难以应对教学灵活多样的特征。企业教学资源特别是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随机性和易变性需要授课时间和地点保持灵活机动,这与一级管理体制统一下达教学任务、安排教学时间和场所的管理机制产生矛盾。此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而兼职教师的考察、聘任、授课时间、地点、内容、方式以及教学质量评估都与一级管理体制下相对稳定和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产生冲突。二级管理体制将原本全校“一刀切”的教学管理下放到系部,系部直接和行业、企业进行合作,灵活安排实践教学,以更加专业的角度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采取更加实际可行的外聘教师管理方法,增加了管理的柔性和精细程度。
二、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来源于教育管理思想、管理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已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实施适合本校特点的二级管理体制,但管理观念的落后常常制约着二级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和发挥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受以往办学模式的影响,缺乏学术权力的培育,权力结构以行政权力为主,学术权力微弱,很难调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学术人员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往往缺少管理文化、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积淀,在管理过程中过多依赖经验和常规,缺乏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思想和运行模式,存在对原有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不愿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2.权责不对等
二级管理体制下,更多的教学管理责任下放到系部,管理重心的下移,系部拥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可以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但是,管理责任的下放有时并没有伴随着权力的下放,系部往往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权力,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师资引进与培训、教学资源安排与使用等方面权力不够,许多权力依然集中在学院一级。系部有职无权、有职弱权的错位,常常使得系部想有所为而不能为。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权限的重新分配没有完全到位,权限划分成为院、系争论的焦点,导致部分院校的教学管理职能和权力依然集中在学院一级,二级管理体制流于形式。
3.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实行二级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二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相关制度建设也比较滞后,与二级管理体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难以对复杂的教学管理活动做出有效规范。教学管理权力下放到系部,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估制度,系部对教学事故、教学薄弱环节知情不报,就会出现教学管理失控现象。运行机制不健全,缺少合理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不仅无法体现出二级管理的优势,相反容易造成教学质量滑坡等危险。
4.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系部成为教学管理主体,其管理能力急待提高。新的管理模式赋予系部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但是对于长期习惯于服从学院决定的系部而言,自主管理能力欠缺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系部从一级管理体制下的执行者变为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直接管理者,面对的教学管理问题更多,需要灵活决策、精细管理,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水平面临很大挑战。如何更有效妥善地利用好权力,真正成为教学管理主体,这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其管理能力。
三、优化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
二级管理体制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虽然得到确立并有一定进展,但二级教学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种种问题,导致实施不畅、运行低效、质量难以保障。因此,对二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管理进行优化,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这对推进新形势下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转变观念是二级教学管理的前提
二级管理是一种分权的、权力下放的管理体制,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后,要真正付诸实施,避免流于形式,最根本的一点是院系两级都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建立起符合二级管理的科学、民主管理思想。随着管理重心下移,系部承担起更多的教学管理职责,由原来的教学执行单位变为相对独立、拥有一定自主权的教学管理实体,这需要系部教学管理人员主动打破对原有一级管理模式的路径依赖,积极思考本系部的长远发展和规划。面对新形势下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再被动等待依赖学院的统一规划,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求符合本系部专业、学科教学规律的解决办法。院级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改变上级姿态,不要抱有高高在上的心态对系部教学管理不加了解地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而应加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全院教学管理的沟通与协调。
2.权责划分是二级教学管理的基础
实施院系二级教学管理,首先要理顺院、系二级关系,明确系部与学院职能部门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权限与职责划分。教务处代表行使学院的宏观教学管理权,主要职责是落实上级教育部门的各项政策措施,对系部教学管理工作状况实施监督和考核,并对系部之间以及系部与学院职能部门之间进行有效协调。系部是学院教学管理实体,行使微观管理权,具体执行学院教学工作计划,负责本系专业建设,履行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等全面管理运行工作,并自觉接受教务处对其进行的监督、考核与指导。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复杂多样,二级教学管理的基础是明确划分清楚教务处和系部教学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避免推诿扯皮,提高管理效率。
此外,只交责任,不交权力,权责不对等,二级管理便无法落实,职责和权力需协调一致,使所有行动都在清晰的权责环境中进行。二级教学管理降低重心,并非只是将具体的、难做的工作下放到系部,全面管理责任的下放需要权力下放的伴随,系部需要掌握切实的教学管理权力,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师资引进与培训、教学资源安排与使用等方面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让懂行的人去行使权力。
3.制度建设是二级教学管理的依据
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树立起了“制度立校”的观念,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基本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并且适合本校具体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二级管理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保证院系二级的责任、权力、利益相适配,必须要有一整套制度予以规范和保障,将制度和权力进行捆绑。二级教学管理为了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情况,权力下放一定要伴随着制度完善,一方面学院要加强宏观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制度框架,另一方面系部需要在学院宏观制度的框架内建立适合本系发展的具体管理方法,放手进行灵活的、具有创造性的微观管理。学院对系部的宏观管理要从一级管理体制下的过程管理转变为二级管理体制下的目标管理,通过对教学进行校内自评估的方式进行目标考核。系部的微观管理要梳理工作流程、规范管理程序,根据系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特点、师生实际情况,在遵循学院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补充、细化、完善相关制度,使制度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工作,做到管理科学、程序合法,保障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以制度来约束权力,以制度来减轻监督难度。
4.提高管理能力是二级教学管理的关键
随着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系部成为教学管理的实体,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与此同时系部的管理能力也面临巨大挑战。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系部从管理客体变为管理主体,不再仅仅简单地执行学院的种种决策,系部需要在学院政策的大框架下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创造性的管理,既要做到管理科学、规范,同时也要管理人性化。这对于习惯长期听从学院安排的系部来说,如何利用权力进行教学全面管理还需要不断学习、探索、提高,提高管理能力成为二级教学管理的关键。管理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健全完善组织结构,建立一种激励型、效率型、综合型、专业化的扁平组织结构,组织中的教学管理人员具有科学的管理观念和良好的统筹、沟通、协调能力,同时要激励一线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保证教学质量。通过培训树立教学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观念,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反思管理艺术,锻炼管理能力。
5.加强监督和考核是二级教学管理的保障
二级管理体制需要权力下放,系部拥有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权力下放到系部,如果没有配套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管理就会有失控的危险。仅仅依靠管理人员的自我约束无法保障二级教学管理质量,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是二级教学管理的保障。除了运用行政手段进行教学监督以外,建立学院与系部教学水平自评估体系,实施目标管理,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系部教学进行评估,全面了解系部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状态,以评估找差距,以评估促建设。这种通过评估进行的教学质量监督,扩大了监督主体的范围,在监督过程中具有更大的公开性和导向性,同时也有利于处理系部自主办学和学院宏观管理之间的关系,是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易善安.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侯建军.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优化系部教学管理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3]徐丽.有效构建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4]方飞虎.高职院校推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认识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