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艳 赵 飞
【摘要】 目的 观察常规药物及加用依这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0.9%氯化钠溶液500mL+经络通注射液(红花)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0.9%氯化钠溶液250mL+曲克芦丁0.5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共14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30 min内滴完,连用14 d。观察两组疗效及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结论 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有治疗效果,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
[关键词] 脑梗死;依达拉奉;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12-203-01
急性脑梗塞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依达拉奉是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对脑缺血时神经细胞膜所产生的自由基有清除作用,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可在改善脑供血的同时,保护脑组织尽可能少受各种代谢毒物的损害,从而改善预后。我院2007年4月-2009年4月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6例脑梗塞患者为2007年4月~2009年4月在我院治疗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 ,并且在发病48h后经脑CT或MIR检查证实。均为首次发病并排除心、肝、肾等疾患。从发病至入院时间为2-48小时。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8—81岁,平均71.2岁。对照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龄49—80岁,平均69.5岁。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0.9%氯化钠溶液500mL+经络通注射液(红花)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0.9%氯化钠溶液250mL+曲克芦丁0.5g静脉滴注,每日1次;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共14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30 min内滴完,连用14 d。
1.3临床疗效判断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分别于入院时、第14天进行ESS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l3.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各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d=0.05。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见表l。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无显著变化。
3讨论
缺血性卒中脑损伤过程中,局部血管闭塞,梗死中心区血流断流,导致细胞迅速死亡,其周围区域尚存在部分血流,形成缺血半暗带。缺血再灌注常伴随大量氧自由基产生,可导致脂质、蛋白质、核酸过氧化及细胞膜损伤,此为缺血半暗带区域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挽救半暗带是急性脑梗塞治疗中的关键。
依达拉奉的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 是目前临床试验唯一有效的自由基清除荆。它通过清除脑内的活性羟基团,抑制脑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和调控凋亡基因相关表达,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抗缺血作用[2],减轻脑缺血及脑缺血引起的水肿和组织损伤。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而且其分子量小,脂流性高,血脑屏障通过率为60%,易到达脑组织,是一种有效的脑神经保护剂。另外,它对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没有影响,也无明显的肝、肾副作用。
本研究中应用依达拉奉治疗的38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总有效率及ESS评分均有改善(P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2] 崔丽英,李舜伟,吕传真,等.恩必普软胶囊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3):113. (收稿日期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