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提问”

2009-04-08 09:36朱宗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里科夫专制提问

朱宗明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更为看重课堂提问,由于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想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认真对待提问。教学中的提问固然应有总体考虑,但课堂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所以作为掌控者的教师一定要灵活地设疑引问,方能使教学过程更加自如,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一、“提问”的辨析

1、重灵活,莫零乱。

说它“灵活”,是指面对课堂突发或看似歧义的说法,教师能通过冷静地提问来引导、化解意外说法于规划之内,或利用、梳理衍生见解于过程之中;而不是乱了方寸,企图用仓促的发问来拽扯、遮掩,简单地“完成”教学过程,却不顾课堂生成的自然与必然。

2、应随机,忌随意。

一个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只准备到六七成,剩余的会留给生动多变的课堂来充实、完成。这就决定他(她)在处理意外时的提问是随机性的,但绝不是随意的。这种“未雨绸缪”的提问反映着执教者思维的睿智、敏捷。

3、贵生成,莫暗示。

教学收获贵在生成,这是个自然、良性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上,搭桥、铺路甚至引领都势在必然。完成这一切,提问是必不可少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它也决定了提问的使用不该有“1+1=?”简单推理式的投机取巧意图。

二、“提问”的时机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是堂堂必须突出的环节要素,也不是为了表面的“生动、深入”,而是出于教学效果的有机生成和落实教学研究目的的需要。

如何捕捉适当的时机。在合情合理的教学氛围中适时提问,体现着教师的素养。一般说来,出现下面的局面应该采用提问:

1、路太直时应提问。

一堂课上得流畅自如,学生“配合”得“丝丝入扣”,好比人驾车疾驶在一眼望不到头的笔直的高速公路上。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潇洒之感。孰不知,这样的旅途随时都潜藏着险情,因为路太直时,会让驾驶者放松警惕,所以弯道设计应运而生。这好比有时课上得痛快之极,却掩盖着只是由少数学生情绪激昂的反馈形成的课堂认知和理解氛围,此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没能跟教学进程“同步协调”,教学质量是大打折扣的,这就需要“提问”显示“弯道”作用了。它能让你及时校对前进方向,不会误以为路顺车快,人人认识同步了。

2、叉路口处需提问。

车到叉路口应看提示牌,课堂教学出现谜团时要提问,要注意的是,提问的对象最好是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这样,在他们参差不齐的回答中,教师能清晰地看出各自的问题所在,便于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解答。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课堂教学出现谜团”是指学生们在自然生成的学习氛围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教师刻意为之的。否则无法诊脉断病,更谈不上对症下药了。

3、要爬坡前该提问。

在一堂课的内容和认知需要归纳、提高时,正是设疑、提问的最佳时机。因为只有理清乱麻后的丝线、清扫障碍时的收获,才会更加让人激动、难忘。如果缺少攀爬的艰辛,到手的果实也就难以回味和珍惜了。

三、“提问”的语言

可能有人会说,“提问”自然是设疑发问,语言当然也是体现这点。实际情况并不尽然,因为简单的发问,往往流于问答式,没什么启迪与升华可言。有质量的发问,一般不应该用这种方式。笔者认为,好的“提问”语言应该具备以下特色:

1、陈述性为妥,商榷式最佳。

采用陈述性语言便于说清问题,这是提问本身所需要的;借助商榷式的表达便于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这也是商讨探究的最佳体现。掌握、运用好这点,能让学生坦然地表述自我见解,杜绝由于经验少、认识片面而出现“自惭形秽”的后患,

譬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面对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员却能左右他所在城市的政治生活时,教师可以这样质疑:沙皇专制固然可怕。但他能否管辖到每一个城市,恐怕是鞭长莫及吧!看来,别里科夫能补这个缺。那么,你是否相信他具备这种能力?请结合课文和现实生活说说自己的见解。

2、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课堂发问,必须单刀直入。因为学生此时的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切忌发放无效信息去干扰、左右。否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探究的无绪。表达的茫然。

3、“提”要确切,“问”必简明。

这也是承继上一点要求,在“提问”时必须注意的表达特色。这好比夜间打靶,只有光靶夺目,才能增加瞄准、击发的成功机率。为形象说明之,特作以下比较:《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处“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的含义较深,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来帮助理解。试加以筛选:

(1)你能否结合当时俄国沙皇专制的社会背景,探讨作者的苦恼与忧思呢?

(2)见过“蜘蛛和蛛网”吧,想想这段话和它是否有相似之处?

(3)结合课文与社会背景,谈谈你怎么理解作者如此忧心忡忡。好吗?

细思三个问题,能感觉到问题(2)较确切、简明。

别里科夫死了,但像他这样的沙皇卫道士有的是,只要存在着专制统治,就会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这种现象和“蜘蛛和蛛网”的类比何其相像呀!在契诃夫生活的年代,毁沙掉皇专制这张巨网是难以做到的。只要蜘蛛不死,吐根网丝结上断处还不是轻而易举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融直观形象、哲理感悟于一体,能让人在探讨后产生认识水平的提升。再看(1)(3),由于问得较抽象,并且对于“社会背景”学生未必都很清楚。很难择取,相对于(2)来说,考虑的范围、回答的深浅都不易把握,着实让人犯难,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提问”的效果

经常进行教学实践中的“提问”训练,必然使学生在以下三方面得以长进:

1,改机械思维为灵活思辨。

试想教师平时若一味地注意“灌输”性教学,势必形成学生要么死记硬背、如数照搬,要么囫囵吞枣、得过且过的不良学习习惯。由于缺少自我思维,他既不会产生认知中的问题困惑,也不会出现探究时的思维碰撞,更没有领悟后的认同意识。如此长期以往。学生自然就没了灵活思辨的能力。

2、化轻信盲从为刨根究底。

加强课堂提问,使之成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求证的良好学风。它能让学生在面对陌生知识、理论主张时。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辨析。养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

3、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升华。

缺少“提问”的课堂。学生必然会处于听、记和追赶理解的被动状态,很难出现自我探究的激情,更谈不上品尝自我培育出甘果时的喜悦与欣慰。久而久之,他们只能变成学习的机器,难以在以后的求知、工作中跻身奋进者的行列。这是让有良知和使命感的教育者深为遗憾和内疚的。

既知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提问”的功能,作教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里科夫专制提问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专制”与“民主”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相约二十年
批评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