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纯美的心去经营“纯美的事业”

2009-04-08 09:36任爱芬曹明海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文本语文

任爱芬 曹明海

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杨宏丽老师既富有教学的纯情,又富有教学的智慧。她认为“站在语文教学这一方净土上,需要用我们的纯美的心去经营,只有纯美的内心才可以成就语文教学这一纯美的事业”。从语文教学的一线到语文教研领域,杨宏丽老师都在用自己至纯至善的心灵在语文教学这一“纯美的事业”中苦心探索和追求。走进杨宏丽老师用纯美的心经营的语文课堂,你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纯美的教学创意和特有的教学情致对心灵堤岸的撞击,使你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心动、感悟和启迪而唤醒你的教学思考与教学情感智慧。她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别开生面的诵读活动和“深入咀嚼品味文本”,常常“用自己善感的心灵去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涵,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捕捉文本隐含的深刻的思想”,以“自我”的体验托出“真我”的个性,给学生创造自由感悟理解的空间。可以说。杨宏丽老师用心经营的语文课堂,既是感受的课堂、体验的课堂、诗意的课堂,又是对话的课堂、智慧的课堂、唤醒的课堂。在富有生气、灵动和活力的课堂上,她或指点寓意,或点染情趣,或昭示真义,使学生在诗情葱茏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学得真实,学得扎实,学得有成效。因此,有人说杨宏丽老师用心经营的语文课堂,更是一种真实的课堂、简约的课堂、扎实的课堂、有实效性的课堂。与那些表演性的、繁复的、耍花样的、缺乏真实性和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比较,是一种富有“语文味”的、透露着语文特有情致的课堂教学建构与创新。

一、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老师们一直在探索、实践、反思中寻求一种能体现新理念、新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探索中,杨宏丽老师认为应该首先处理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彰显独特的个性。

(一)人文精神的传递与语言品味的关系

杨宏丽老师指出,语文学科同其他人文学科一样担负着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重任。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情感又多是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就能自然地受到思想的启迪、精神的陶染。

杨宏丽老师强调,提高人文素养仅是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不是全部:语文教学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感受语言,培养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人文内涵的挖掘不能抛开文本“为内容而内容”,“为情感而情感”,这样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上成思想教育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人文精神在作品中是通过精湛的语言文字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学中要遵循这样的规律:从思想内容的整体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品味,再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使学生实现思想情感的感悟、体验和内化。

对此,杨宏丽老师举例分析说明,如学习诗歌《天上的街市》,学生在初读诗歌时很容易感受到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但这仅仅是停留在对作品的浅层认识上,要唤起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就应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吟诵诗歌,如“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一句,就应抓住“闲游”一词揣摩牛郎织女天街生活的闲适、悠然自得的状态,指导朗读时不仅仅是重音节奏的问题,应指导学生达到眼见心想的朗读境界。这样的朗读,学生自然会将自己的内心体验融入其中,自然会将诗人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解读也就自然地进入了一种审美的层次。所以。语文课堂上思想情感的教育不是语文教师靠单纯的说教可以奏效的,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致地感受语言、推敲文字、激发想象,才能使他们在阅读品味中自然地进溅出思维的火花,得到思想的陶染。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杨宏丽老师认为,新一轮的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生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但这一观念的强化,又导致了另外一种倾向的产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因此,一方面需要教师对一些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等做一些必要的传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必须靠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这个过程教师又必须当好“导师”随时给学生以鼓励、督促与指导。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广阔的空间。那种“放羊式”的教学,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可能会在学生知识探索、情感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出现方向不明、迂回不前的现象。由此,杨宏丽老师强调不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明确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完成认知过程、实践过程,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的。

(三)课内研读与课外延展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所以老师们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生活体验等纳入课堂。杨宏丽老师认为,这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等语文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但在进行拓展时应当注意:课外拓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比较阅读、仿写学用、变体改编、技法实践、鉴赏评析、读后随感等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定要与课文本身找好一个切合点。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技法上的,这要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而定。杨宏丽老师强调,更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课文以外的延伸拓展一定是在学生对课文本身进行了充分的感悟、体验、品味之后,学生只有在深入文本用自己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了文本的意义后,才能够激发起个人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自然地联想到个人的生活体验,因而产生进一步阅读和写作的欲望。她举例分析说,学习《背影》,父亲买橘时的背影是最感人的,如果只是着重于纯技术的分析,学生很快就会分析出动词的使用表现了父亲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深沉细腻的爱,由于没有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时如果让学生写自己感受的父爱,就如无源之水,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了。但是如果在师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时,教师创设出这样的一种意境:一个严冬,一段难以攀爬的铁路,一位步履蹒跚的父亲执意为自己心爱的儿子买橘,假如你是当时的朱自清,父亲的哪一个动作感动了你,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此时的感受。这样在情境的创设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进行角色体验,学生不但可以读出文中深挚的父爱,而且我们相信此时父爱母爱会如阵阵暖流激荡他们的内心,一幅幅温暖美好的生活画卷会在头脑中再现,这时的拓展——抒

写父爱(或母爱)才能收到水到渠成之功效,学生的情感和文字都会如汩汩泉水倾泻而出了。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本阅读、板书设计的关系

杨宏丽老师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正确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充课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决不能以它来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取代师生情感交流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取代语文教师的娟娟秀字对学生良好书写习惯产生的影响。她举例说明,有的教师执教《泰坦尼克号》(节选)时,对杰克与罗斯在冰海上漂浮的情景,没有让学生品读文本,取而代之的是用9分钟时间播放了电影中的这一片断,之后直接引导学生进入对爱情观的讨论。不可否认,电影片段中的声像效果确实极具感染力,但是,学生如果不潜心阅读,不能进入角色品味人物的对话、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难感受到杰克面对死亡时将生的希望留给罗斯的高贵灵魂,很难感受到一对恋人生离死别时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很难看到罗斯为了爱情信守了一生承诺的美德。因此,杨宏丽老师强调,只有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才能使学生见得到浸染于文字间的力透纸背的文学价值。阅读文本、感受语言的过程是学生体验作品中人物内心世界从而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绝对不是任何高科技可以替代的。所以。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而现代的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无法取代文本阅读。另外,语文课的板书也不应该用多媒体来替代,尽管课前有设计,但一方面要根据课堂及时调整,不应该有很强的规定性:另一方面,教师认真工整的书写习惯、教师或遒劲或娟秀的字体无疑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人生影响,这是不应该忽视的。

二、语文研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以来,就受到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因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有自己完整的学科体系,又与社会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有人把语文学科称为“天然的研究性学习学科”。因此,只有树立研究性学习观念,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研究性学习才能获得自己的理论空间和存在价值。

杨宏丽老师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预设得太多,文本的学习大都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行文思路亦步亦趋地来完成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能记住的无非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及写法的解析,而学生应该掌握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应该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却少得可怜。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革新,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它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科学求实精神、独立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合作交流的精神品质。而且语文研究性学习绝非一种纯学术的研究,它将这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让这种行为品质伴随学生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主发现、自主研究的空间。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杨宏丽老师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于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发现,课堂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开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发问、大胆质疑。教科书中的一些文章题目本身就存在疑点,同时也是文章学习很好的切入点,她举例分析说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中的《伟大的悲剧》一文,题目显然是有些矛盾的:既然是“悲剧”,又何以称得上“伟大”?而这个看似矛盾的题目恰恰有着丰富的内涵,恰恰是文章值得去深入探究的问题。但是,教师切不可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将问题抛出。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大量地搜集人类科学探索史上成功者留下的印迹、事例,并在上课伊始展示这些图文资料,使学生感受这种成功者的伟大之处,这样在学生初读文本后才会自然地在脑海中产生“伟大”与“悲剧”的矛盾,问题就在这种碰撞中产生了。

而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在对文本的深入研讨的过程中,于细微之处发掘出来的。杨宏丽老师强调,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要保持适度的“缄默”,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宽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能真正沉浸于文本之中,探寻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一次,杨宏丽老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杨志一帮人运送生辰纲,为什么不用当时比较快捷的推车或马匹。而偏偏用最原始的肩挑人担?”问题一提出,学生反映比较冷淡,甚至有的学生嗤之以鼻,认为这个问题毫无探究的价值。而且这个细节也是杨宏丽老师未曾注意过的,如果否定了这个问题,阅读课会很顺利地完成,但学生的求知欲和敢于质疑的精神可能会受到打击,于是杨宏丽老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文本的内容探究这个问题的价值。很快,一场热烈的讨论开始了:“是最安全的。”“是最具隐蔽性的运送方式,这样不易引起路人的注意,正是杨志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的表现。”“通过杨志对待这件事的态度,反映出他很看重这次运送,并想借此取得向上爬的机会,说明他是一个想做官有幻想的人。”“杨志在极为谨慎的情况下还丢失了生辰纲,更能反衬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更能体现出‘智取,这一情节。”……学生由一个点引出一条线,又由一条线引出整个面,整篇文章的内容、思想、写法的探究都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发出来。

由此可见,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发,教师切不可主观臆断泯灭了学生求知好问的热情。杨宏丽老师强调,“自主定题”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起步,教师要呵护学生质疑的热情,并真正作为一名参与者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发现、互为启发,帮助引导学生归纳、呈现出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二)注重能力培养,为学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深入钻研文本。形成研究的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要多动脑筋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加强对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方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杨宏丽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研究能力:

1、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人们已经习惯将现在的时代称为信息时代,书籍、报刊、互联网等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信息。也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它对学生自主地搜集、筛选、处理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枝江一中的董云老师曾说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杨宏丽老师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

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综合与判断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信息综合处理过程。学生在自主阅读研究过程中,能够自觉综合运用以上处理信息的方法,可以使阅读研究更加深入有效。

2、深入研究文本的能力。杨宏丽老师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由此,文本的意义也不应该是以教师的单向解析传授为主,而是由学生通过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建构。其间教师要做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她说她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社戏》一文时,学生非常敏锐地抓住了文章最后一句中的“好”字,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他们自主地研读文本,有两组学生很容易谈到了“家乡的景好”“家乡的人好”“小伙伴的感情好”……这样的解读是正确的,但它仅仅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不够深入。于是。杨宏丽老师积极创设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在你的孩童时期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在你儿时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这样的伙伴让你永远眷恋?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相似的情感呢?”学生在杨宏丽老师的引导下再次进行探究,他们有的与同学交流个人生活的回忆,有的拿出自己读过的文章,有的沉浸于课文,圈点评注交流碰撞。之后,学生们再次展示了研究的结果,一位学生说:“好在乡情乡韵,家乡的民风淳朴,乡人的感情真挚,江南的山水灵动秀美。作者眷恋的是那方热土上自由快乐的生活,那方热土上热情真挚的朋友。”这位同学结合自己儿时生活经历结合文章中的语句谈得有理有据。文本的意义也随着学生反复、深入地钻研、挖掘生成了,鲜活了。

3、比较鉴赏的能力。杨宏丽老师曾经具体分析推介过这样一个《项链》的教学案例:教师首先由小说的情节入手,人情入境地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至此,课内的教学任务看似已经完成。而此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一串改变命运的项链,一场改变生活的舞会。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大家是否发现了小说中的几个细节——舞会、马车、丢了东西,然后逃跑——是不是让我们会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问题一出,学生探究的兴奋点一下被激起,“灰姑娘”的故事脱口而出,由此教师将学生引入了对文章的写作模式进行探究的境地,师生们通过对《窈窕淑女》《哈曼顿女佣》《流行花园》《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等几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最终得出了欧洲大陆“灰姑娘故事的模式”和中国的“才子佳人模式”。杨宏丽老师指出,表面看来是学习了一篇文章,但这种内外关联的学习方法,不但使学生对《项链》一类情景模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更有价值的是学生学会了“巧用比较、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作品学生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将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一文学模式的文章的写作风格进行比较,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的是终身受用的研究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课内外链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学习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传统文化、地域风情、社会生活等都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杨宏丽老师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杨宏丽老师强调,初中阶段的教科书中像李白、杜甫、李清照、辛弃疾、苏轼这样的诗词大家的作品收录不止一篇,而对它们的学习也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篇的识记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角度对这些诗人及他们的作品进行研究。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在九年级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时,杨宏丽老师就要求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武陵春》。她说在记背的过程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是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在词作的感情基调上会有如此大的区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杨宏丽老师就顺水推舟,告诉他们:这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李清照是我们济南的词人,她在词的创作上卓有成就。而且代表了词的一个流派。我们的趵突泉、百脉泉公园都修建了清照祠来纪念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对李清照进行研究。”学生听后个个跃跃欲试,他们课后按照自己的研究兴趣分专题组成了研究小组,分工合作阅读了李清照的大量诗词,查阅了有关李清照的大量资料,写成了许多有见解的研究论文。

这些精彩纷呈的独特感受,令人啧啧称叹。杨宏丽老师强调,学生的潜质是无限的,只要教师给与正确的引导,他们一定会研究出自己心中的“李清照”“辛弃疾”等。

(注:本文是根据杨宏丽老师的文章编写而成。杨宏丽,山东省教学能手,济南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研究性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