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萍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名学生闭眼睛摸一个,同时请学生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或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对老师而言。他们没有去填“鸭子”,只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多种学习条件,营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名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发现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哪吒……),水果(苹果、梨子、橘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摆放在一起,生2:摆放整齐,生3:把好玩的摆放在一起,好看的摆放在一起,好吃的摆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人课题,开放课堂,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师: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你现在这样分类以外,还可以怎么分类?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