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晓勇
〔关键词〕 物理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2(A)—0037—01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不正确、不全面到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那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采用哪些方法呢?我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进行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
对初中生进行物理目的性教育,要在讲大道理的同时,结合教材具体生动地加以说明。例如,讲“长度的测量”时,介绍农村测量田地的知识;讲“密度”时,介绍“泥水选种”的原理;讲“压强”时,介绍水泵、喷雾器的使用和维修,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不仅是“升学”的需要,也是“就业”的需要。还可以结合教材辅以专题讲座,例如,在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时,可用“气垫船”和“火箭”的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在接受科普知识的同时,受到物理的目的性教育,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自觉性就会增强。
二、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物理知识。如,在学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我让一个身体强壮的学生做“骑马”式,然后叫一个瘦小的学生去推那个强壮的学生,结果强壮的学生没动,反而瘦小的学生却后退了几步。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个知识,并能用它更好地解释这一类现象。
三、从创设情境入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变阻器”时,我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或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或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纠正了学生在感知过程中形成错觉的能力。如,在讲“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让学生尽其所能去说检验磁性强弱的方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总结出了9种检验电磁铁磁性强弱的方法,然后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器材去做实验,从而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五、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物理现象
从一些日常生活中,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释,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概念和规律,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讲“惯性”时,可提问:“农村常见的风车工作时,碾过的稻谷混有糠壳和米粒,当它们一起从风车的漏斗落进风道以后,糠壳随风飘走,为什么米粒不易被风吹走,而落向风车下面的出口呢?”还可提出:“钢笔出水不畅时,手拿笔用力一甩墨水就甩出来了,这是什么道理?”这样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其中的道理,学生就会被趣题强烈地吸引住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设计谈话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生动有趣和通俗易懂的谈话方式,能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讲“一切物体都在做机
械运动”时,如果平铺直述,学生不易接受。若换成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就容易掌握了。教师指出:“没有一个物体不做机械运动”,接着说:“只要你们能找到一个不做机械运动的物体,这个结论就能推翻”。于是,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寻找不做机械运动的物体。教师对学生列举的实例一一反驳后,学生不仅接受了正确的观点,而且在举例过程中,相互启发,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