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宪军
摘要:文章立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对校本课程开发难于践行的原因作了深入探讨,并对体育教师能够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的措施提出一系列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学校体育
体育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第二,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就目前来看,由于各地对新课程改革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式还存在一些不同意见,因而在实践中难免暴露一些问题[1]。一方面,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习惯凭借着前人自发传承下来的经验从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广大一线体育教师面对当前课程权利的下放,在脱离现成教材的前提下,变得无本可依、无章可循,感到的是能力的不足和知识的匮乏以致无从着手校本课程开发。
1 体育教师难于践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
1.1 经验型体育教师消解了从教的理性与创新
笔者认为所谓经验型体育教师是以经验的极度依赖为显性特征的,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线性的知识传授模式,限于程序性的一套方法或技术,很难以顾及教学的情景性,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虽然经验自身包含一定的理性内容,但它的基本构成因素或主体毕竟是感性经验, 其本身有着天然的缺陷——狭隘性。
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型体育教师都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自治的、内化的,甚至模式化的教学理念和行为,且在这种自治的角色模式之下,仍然以经验的丰富自居,本来作为经验的长者却因为新课程、新思想而异化自身难以自拔。经验型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还是停留在一劳永逸的依靠教学经验或权威理论。对于传统的课程,其课程权利太过集中,其权利的表达只为单一通道的刚性架构,教师只为实实在在的执行者,不因地制宜,更乏创新精神。
1.2 年轻体育教师脱节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
大部分的体育院校(系)技术理论课的设置过分偏重于竞技性运动项目,培养出来的皆为技术型体育教师,而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涉猎不足,以致酿成培养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断带”的形成。大学几年的充实与“美化”在毕业后的从教中,虽一身过硬的技术,却因为“驴马形同而神异”,于是即便在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先进性”之下,依然难以应付自如、适合学生实际发展。此所谓“新生体育教师”的大不适应而致“断带”丛生。恰相反,亦有不少体育院校学生,种种原因而致技战术空乏其身,更不要说对新课程思想的学习了,作为体育院校学生无一专项特长可言,那谈何从教,即便从教岂不误人子弟,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断带”问题,而却为脱离时代之大问题。也就是说,体育院校缺少对在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开发方面的培养,以致这方面能力的不足,无暇于校本课程挖掘,更无力于校本课程开发。
1.3 体育教师缺乏激励
由于种种原因,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处于教师队伍的底层。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几个方面构成。其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对于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我国学者曹利民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师的经济地位在学校中往往处于弱势,与文化课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其劳动付出与劳动报酬不相称。从中小学体育教师课时酬金的分配系数情况分析,中学课时酬金分配系数K=1.2,中学体育课0.6~0.75占30.5%,0.75~0.85占53.1%,0.85~0.95占16.4%。综上所述,体育教师职业劳动价值报酬低,造成职业地位偏低现象撞击着本来就不平衡的心理。随着内部改革措施的实施,不合理和随意降低体育工作劳动价值、待遇的混乱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体育教师的心理冲突。曹利民的研究表明:仅有3.5%的体育教师认为收入水平较高,31.9%的给予一般评价,61.4%体育教师给予低的评价,其他4.1%。从调查看,全国中学体育教师的收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地位的缺失必然导致责任感的困顿,而责任感的缺乏又必然造成工作的敷衍了事,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谈何动力可言。
2 体育教师切实践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措施
2.1 体育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的的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难跋涉的过程。当下体改之际,在目标统领内容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其主体地位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加凸显,可选择大量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实践证明:只有着眼于某些过时的观念的改造与更新方见最佳时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再培训,做到知识的更新与细化,避免与新课程思想的脱节,进而缝合“断层”,倡导新课程思想的“渊源阵地”肩负起培训的责任与义务。当然观念不仅仅是靠说教的束缚与理论的表达所能改变的,不是通过自我强制的改头换面就能形成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反复验证,在甄别与评判中形成与深化。
体育教师理应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一种提升自我、服务体育教学的一次良机。此外,还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适度把握和规范调整,在调整自我角色的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自己不仅成为学校自编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成为自编课程的规划者、评价者和创新者。
2.2 体育教师要真正做到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衔接
新时期,学校体育呼唤新型的体育教师。一方面,各大体育院校,在学习课程的专业设置上要对中小学的发展趋势作出些许课程设置的倾斜,弱化纯竞技技术性教材,而做竞技运动教材化转变,增设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和快乐体育教材的方式、方法等课程。此外,教育实习是一个重要环节,理应尝试校内与校外、分散与集中等多种形式,力求尽早、较多的接触中小学教学实际,为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积淀基础。另一方面,体育校本课程要体现学校独到的体育教育思想,要与学校和地区的人文、地域特色的实际相吻合,要能全面开发学生的素质,体现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体育教师要做到教学思想、意识、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与中小学的体育实际需求相吻合,要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克服“三大主义”。第一,要克服形式主义。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只重现象不重本质,只重形式不重实质。要突出一个“本”字,从学校的特色,学生的实际,体育教师的个性与能力出发。第二,要克服庸俗主义。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一味地迎合时尚,拿“纸老虎”作为“品牌”的见证。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应多多考虑学生的实际。第三,要克服“随便主义”。很多学校自以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花钱的“交易”,但因为迫于各方压力,只是随便参照,跟着感觉走,对体育教师不进行必要的培训,对课程的开发不加资金的投入。
2.3 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自身知识产权加以维护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体育教师打破了原有的执行者的角色,现在上升到可以联系教学实际择选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转变成为研究者、策划者。我们需要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作为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产权在市场上加以运作。当然,我们并非提倡纯粹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轨道运转,重要的是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比如可以将某体育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以此教师的姓名命名,未开发出校本课程的体育教师采取自主的交易形式获得校本课程的使用权。这种形势之下,就要对拥有知识产权的体育教师加以方针政策性拥护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还要避免交易过程中的一系列不当行径,确保交易主体不受侵权和侵权之后的必要惩罚等。
2.4 体育教师要对当前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于体育教师地位的提高,需要社会相关政策、理念的倾斜与让步,需要物质的奖励与精神的鼓励,更需要自身能力的提高来做一价值的见证。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要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体育教师地位的提高来说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体育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需要。
广大体育教师要认识到,2006年学生体质与健康下滑的矛头全然且简单地苛责于无辜的学校体育,这是不可取的,仅仅靠学校体育那只是杯水车薪。学校体育教学每周2学时,在全年,体育教学对人体的作用时间不足0.5%,尽管他可能是定向的和积极的,却怎能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体质状况呢?诚鉴体质的成分和生活效应以及自然长进因素的比重之大,我们完全应当自省自问:增强体质的任务是不是体育教学所能撑起的重担?[3]
2.5 体育教师需要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必要的政策拥护
体育教师要把自己打造成学者型的体育教师,在掌握精湛的技、战术基础上,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全面的工作能力,广博的知识,健美的体魄。新的课程空间有待体育教师最大限度地展现独特却不可为他人所替代的教育智慧,从而改变体育教师的角色和地位。体育教师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密切联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区,共同将地区特色民族民间活动挖掘至深,走“整合-精选-校本化-学校特色项目”的道路。体育教师理应不再以当然的权威者自居,而要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心声,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反思自我,在反思中知不足,在不足中求进取,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适度把握和规范调整。
体育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其自主权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体育教师可以作为一个自主的消费者从专家开发的课程中进行选择,或改变现有的教学材料,也可以自己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或者地区政府应该配给开发校本课程所需人力、物力和时间等,特别是必要的资金支持。
3 结束语
体育课程改革担负着教育的使命并寻求与其相适应的体育教师新角色。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要摆脱对国家课程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依赖,不要追求校本课程的“品牌效应”,更不要一味寻求功利探求长官意识以附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体育教师要有一种胆略更要有一种胸怀,让事实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依据,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一种标准,不要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要融入世界走教育国际化道路,更要根据地区差异和学校不同,因地制宜走校本课程特色化道路。
参考文献:
[1] 赵玉梅,曹守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三十年历史回顾[J].体育文化导刊,2008,(3):128.
[2] 曹利民. 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0):3.
[3] 张洪潭.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论[J].体育与科学,1995,(4):5.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