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紧抓住母语学习这个根本

2003-04-26 00:48佘同生
人民教育 2003年12期
关键词:母语语感人文

佘同生

语文教育究竟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朱先云老師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朱先云老师是我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她的教学风格可以用“三重”来概括:一是重语感,即通过语言敏锐地感悟语言材料传递的思想、情感、知识等人文内涵;二是重积累,即把语言文字与人文内涵俱佳的优秀作品积蓄于胸,以求“厚积而薄发”;三是重表达,让学生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感、积累、表达,这是朱老师着力培养的三种语文基本能力。有了这三种基本能力,学生就有了较强的语文功底,学习母语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引自《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棋)。屈指一数,有十项之多。这样多的目标,都要通过教学一篇课文,甚至教学一课时来体现(至少应体现其中的若干项),这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弄得不好,语文教学可能变成一个七拼八凑的大拼盘。但是,如果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许多目标绝不是并列的、游离的、彼此孤立的,而是有机地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个统一体就是母语。母语学习,既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又包容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抓住了母语学习,就抓住了语文教育之本。朱先云老师在教学中重语感、重积累、重表达,正是抓住了母语学习这个根本。

学习母语,无论是从我国数干年的传统经验来看,还是从当今世界母语教育的发展潮流来看,都要始终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单纯从语言形式上学习母语,把母语教育当作一种纯技术的教育,从而淡化了母语固有的人文内涵;二是脱离母语学习的特点,把大量时间花在与母语无关的学习内容上,从而导致长期以来令人心痛的少慢差费现象难以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前一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然而后一种现象又有所抬头。有的课,诵读的时间极少,却花费大量时间去干与母语不相干的事;有的课,不花功夫吟咏文本,而是从头至尾看课件;有的课,对品味词句不屑一顾,整堂课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发散上:有的课,缺少真切的感悟和认真的积累,却热心于不着边际的谈话……凡此种种,都是与学习母语的规律相违背的。

朱先云老师的经验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她紧紧围绕母语学习这个轴心,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她总是让学生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在提高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在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的过程中,来求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脱离母语这个本体、本质、本性去追求花样翻新。这样的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油水分离,不是若即若离,而是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统一。这,便是语文教育应该追求的境界。

猜你喜欢
母语语感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人文社科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