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与教育创新

2003-04-26 00:48赵钰琳管然荣
人民教育 2003年12期
关键词:特长理念人才

赵钰琳 管然荣

教育创新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教育环节的创新。其中教育理念的创新十分关键。本文试图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和中外教育的比较,提出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和“扬长避短”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努力探索教育创新之路。

建国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果辉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了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如今,我们已跨入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新时代,因而,教育理念的创新成为首要之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受种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及某些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的教育处于相对较落后的状态。

笔者曾先后考察了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并对许多著名大学或中学以及出国留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也和一些著名专家教授进行讨论,认真分析了许多实际情况,初步形成对中外教育差异的一些看法。

美国的基础教育很注重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比之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差距甚远,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至今仍占上风。以国际数、理、化“奥赛”为例,我国对其重视程度大概超过了任何别的国家。某省的一位参赛选手获得了金牌,其所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师们组织了极为隆重的欢迎仪式,进行了全程拍摄,在省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极尽渲染之能事。相比之下,美国的一些中学对此事要淡化得多,有的甚至连正规的辅导也不进行,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种考试而已,是对学生某种或某些能力的测试,考分诚重要,创新价更高。

华裔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杨振宁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其成功的经验,对中美教育的差异发表了非同寻常的见解——

朱棣文教授说:“中国学校过多地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

杨振宁教授指出:“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10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杨先生还通过他所指导的一些中国研究生了解到中国学生的某种共性: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在实验室里手足无措。他在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曾用这样一个生动事例来说明实践能力的重要:背熟了上海交通地图的外地学生和一个没有背上海交通地图的上海学生,对两人进行有关上海交通知识与能力的测试。若在考场上,外地学生的分数一定遥遥领先,但是,若让两人真正进入上海市内交通网络中实地比赛,则外地学生不知要费多少周折才能成功,而上海学生定能轻车熟路,速达目的。

杨振宁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大学校长论坛”上列表对比了中美两国学生文化教育的差异:

李政道教授强调:“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

由此看来,许多人士都深刻地看到了中外教育的巨大不同:一个强调知识学习;一个强调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二重分数提高,轻人格塑造。在这种教育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学生本位”、“人格本位”,只有“分数本位”。学生创造的火花,常常就在汹汹题海中淹没熄灭!因为“分数这种手段是培养不出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合格人才的。”(于光远:《“21世纪人”和“21世纪教育”》,《中外教育》2001年第1期)。三重整齐划一,轻学生个性的张扬。不少教师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有的甚至把具有独立见解,敢于提意见的学生视为不听话的“异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家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大声呼吁教育要“尚自然”、“展个性”,坚决反对旧式教育对儿童身心个性的摧残。但是,时至今日,众多学校追求的仍然是“高考状元”、“升学率”,众多教师、学生仍然沉迷于“题海战术”。四重教师的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直接后果是:一届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活,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挖掘,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鼓励;一届届学生在各种应试条条框框中小心翼翼,步履艰难!

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强烈地感受到中外基础教育的巨大差异——尤其在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及价值观念方面。经过反思,我们进一步得到了如下几点强烈而又理性的认识:

其一,我国基础教育明显地存在着“两强、两弱”现象。“两强”是指我们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全面牢固,对学生考试能力的训练扎实有效。中国学生屡屡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上摘取金牌即为最好的明证。“两弱”是指我们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薄弱。

我们既看到了我们基础教育的长处,更看到了存在的严重不足,从而也就明确了继承与改进的关键所在.

其二,我们的基础教育必须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loo多年前,在“强邻环伺,岂能我待”的危急关头,就连封建科举制的受惠者——晚清进士张之洞都在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于是,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也正是在这些有识之士的口诛笔伐中于1905年终结了。当今的国际舞台,依然风云变幻;依然“强邻环伺,岂能我待”!中国教育任重道远。

其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高考”一锤定音的选拔人才方式也该好好反省了。这座“高考”独木桥也太过狭窄,也太千篇一律了!它怎能容纳得下“千姿百态”的各类人才——尤其那些个性鲜明的“怪才”、“偏才”呢?我们的人才评估机制和选拔机制,与其让各类人才削足适履地“入吾彀中”,何不为人才开创更富有弹性从而更富有科学性的巨大空间呢?近期欣闻全国30所高校今年首次拥有了5%的自主招生权,将为那些“怪才”、“偏才”们开辟一条特殊通道。我们真诚地希望这盏特殊的“绿灯”持续健康地亮起来!

当然,历史地来看,几十年的高考无疑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人才,无疑有着不可抹杀的功绩。就目前来看,高考仍然是可信度最高、客观公正性最强的人才选拔途径。但是,中国已经加入WTOt世界在走向中国,中国在走向世界。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大潮激荡下,高考这座“独木桥”的确需要拓宽增容,建成适合新世纪各类人才国际化需要的立体交叉桥。

教育创新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创新理念和教育模式呢?答案必定是多元的——而且可能注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在认真反思了中外教育差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来对教育问题的学习、调查、研究、思考,谨慎地得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扬长避短”的教育就是既适合学生发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创新教育。

“适合学生发展”,是指学校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扬长避短”的教育,是指学校要充分发现、尊重、发扬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扬长”中走向成才、成功之路。从习惯观念上说,“扬长避短”是作为“取长补短”的反撥提出的。与其朴短”,不如“扬长”,使长短各依乎自然之理而尽情发挥各自的作用。有道是:“鹤颈虽长,断之则悲;凫胫虽短,续之则优。”(庄子)从教育理念上说,“扬长避短”是作为整齐划一”的反拨提出的,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从宏观角度讲,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一定的长处(即优势),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短处(即弱势)。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发现教育对象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为学生将来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现行整齐划一的教育,是与“扬长避短”的教育相悖的,因为它忽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对教育选择性的需求,容易剥夺学生的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甚至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首先,“扬长避短”的教育理念有着广阔的社会学基础。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句名言,在深刻概括了万物各有长短的客观实际之外,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善于发现、发挥万物的长处。每个社会自然都需要不同的社会成员把各自不同的特长尽情发挥出来,只有这样,社会人力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个体角度来说,每个人同样需要善于发现、培养、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最大化地发挥创造主体性,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生年不满百”,短暂的人生也实在不允许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无效的弥补缺漏上!“人有不为也,然后有为。”(孟子)

在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现代社会,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扬长避短”都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其次,“扬长避短”的教育理念有着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依据。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第八十一章),这句话包含着很深的教育思想,真正的智者一定是精通某一特长的,“千招会不如一招精”,涉猎博杂的人往往是样样懂,样样不精”,因而成不了真正高明的智者。在这里,老子从一个特殊角度为“扬长避短”提供了最早的间接论据。当年,报考大学的钱钟书、吴晗均有数学只考了十几分的短处,但独具慧眼的清华园偏偏看中了他们国学功底深厚的长处,破格录取了他们!后来,他们也不负厚望,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成为一代学术大师.

教育心理学反复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最大兴趣正是聚焦在自身的“特长”之中,“扬长”教育最容易实现教学最理想的“乐学”境界。每个人的创造潜力只能蕴藏在他的特长之中,每个人的学习兴趣也自然凝聚在他的特长之中。“扬长”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扬长”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自由感;“扬长”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扬长”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扬长”可以克服“平均主义”、“整体划一”对学生个性的扼杀;“扬长”可以拒绝平庸的四平八稳,可以造就出新一代的‘钱钟书”……因此,“扬长”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当然,我们强调“扬长”,并非主张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修一门书”:并非主张让学生完全置其他基础学科于不顾——那是“瘸腿教育”,不是“扬长”教育。

要想真正实施“扬长”教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育人目标上,要树立科学的现代人才价值观。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目中有“人”,真正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内容上,变“分数本位”为“人格本位”,变“知识至上”为“能力至上”,变“应试至上”为“素质至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特长”的发展。在真正了解学生不同特点、不同爱好、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量身定制”的分层次教学,把各类“璞玉”、“良驹”塑造成各类创新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广泛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自主研究式”等现代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杜绝“满堂灌”、“一言堂”之类漠视学生的旧式教学法。

在学生的发展方向上,要为各类特长学生开辟用武之地: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创设宽口径的发展通道。

猜你喜欢
特长理念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老板的特长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取消特长招生与特长教育并不矛盾
特长
用心处事
钱就是特长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