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的指导方针 实事求是地确立新时期

2003-04-26 00:48崔邦焱
人民教育 2003年12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改革服务

崔邦焱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必须长期坚持。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兴办校办产业是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职工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加快发展教育的一条成功之路,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党和国家对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兴办校办产业工作一宜十分重视,通过立法和颁布一系列重要文件,采取对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建立校办企业周转金制度等优惠措施,扶持并推动了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途径。全国中、初等学校现有各种类型的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基地47万个,其中能够接受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生产实习基地31万多个,占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基地总数的67.62%,平均每学年接纳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近1.87亿人次,为大批学校进行劳动教育和劳技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基地和一定的条件,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口

(二)补助教育经费的辅助渠道。2002年,全国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工农业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营业额为904.11亿元,总收益纯收入)为122.42亿元,补充教育经费68.23亿元(占总收益的55.73%)。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修建教学用房、购置教学设备、补助公用经费等)的45.3亿元。上缴国家税金37.01亿元。1986年至2002年,我国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工农业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营业额累计达11478.21亿元,累计总收益达1555.92亿元,累计补充教育经费857.57亿元。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544.18亿元。“九五”期间,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工农业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营业额累计达5994.25亿元,累计总收益达759.85亿元,累计补充教育经费420.49亿元(教育经费统计数字为359.59亿元,低于校办产业统计数,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统计是以校办产业实际上交学校的账面数为依据,不含未入账的部分钱、物等)。其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270.95亿元。

(三)在中等教育结构调整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等学校教育结构调整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指导方针之一。勤工俭学、校办产业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大批普通中学依托校办产业提供的基地改制为职业学校,直到今夭,这些基地在职业学校中仍发挥着很大作用。

四)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校办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相互连接,成为基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载体,充分体现了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作用。2002年,全国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年总收益纯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60个4997年最高达到885个),这些企业既是校办产业的骨干企业,有些也是地方的重点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之一。在广大农村学校,一部分校办农业基地已发展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建设服务的科学实验、优良品种繁育,先进科技示范、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的中心,在指导农民致富、帮助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五)分流安置了部分学校的富余人员及教职工子女。校办产业现有职工队伍87万人,其中教职工近16万人,有相当数量教职工子女及家属在学校的指导下安排到校办产业中工作,为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6万名教职工在校办产业、勤工俭学战线工作,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校深化改革、分流富余人员的作用。

二、正确认识当前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与时俱进地对新时期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定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受宏观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中小学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中小学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所处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口当前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呈现出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戰略地位,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全面实施。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和力度,系统阐述了教育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战略地位和本世纪初教育的目标、任务及要求,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近几年来,教育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正在形成。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全党、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口可以说,教育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各级领导、学校教职员工的重视和关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推向了时代的前沿。

(二)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我国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正在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我们的国力有了很大增强,财政状况已大大好转,财政收入逐年增加。2002年,我国GDP已达102000多亿元,财政收入已达18900多亿元(不含债务收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增加教育投入有了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2.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出面对学校发展校办产业、开展勤工俭学进行扶持,争取了周转金、减免税等优惠政策。现在是市场经济体制,要建设一个平等竟争的市场环境,办企业、搞经济,就不能特殊,包括外资都必须是国民待遇。国家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必须进行相应调整,一方面要取消一些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加一些新的优惠教育的政策,如对教育的捐赠及社会力量办学等方面都应有大的突破。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后,对校办产业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今后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只是在优惠的形式和范围上会有所变化。

3.通过多年的建设,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

4.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对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搞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积极性有所降低。这是因为过去经费特别困难,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收入对学校来讲十分重要,现在国家加大了投入,经费困难问题相对有所缓解。另外,筹集教育经费的渠道也多了,所以这一变化也是正常的,符合客观规律。

(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千方百计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通过中央政府‘匕个百分点”经费的落实,使我国的教育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增长,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莫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口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受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但不能说这不是好事,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讲,主要应该是靠国家财政投入。

三、关于当前勤工俭学、校办产业改革与管理问题的思考。

开展勤工俭学,兴办校办产业,我认为仍然是当前国家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必须继续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它是贯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教育法》,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教育投入体制,增加教育经费的辅助渠道之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方针。这里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兴办校办产业在当前不是讨论办不办的问题,而是要严格按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因地制宜、依法办好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改革与管理;

(一)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针,按照十六大精神,继续认真做好中小学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确立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2002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门对进一步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把工作重点放到那些更加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帮助他们搞一点勤工俭学,发展一些校办产业,解决一点经费,可能工作的意义更大,对教育的贡献可能更突出、更显著。

勤工俭学、校办产业本来就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加快教育发展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成功道路。发展是硬道理,在当前的形势和情况下,不能靠优惠政策、靠支持,而是要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健康发展,切实把握好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重点。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就是要转移到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轨道上来。另外,校办产业还是要讲效益,一手抓服务教育,一手抓经济效益,两手都要硬。

(二)以服务为中心,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服务体系。当前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教育的意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服务体系。要围绕服务素质教育、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及人民群众生活,建立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服务组织,真正做到“以服务为中心”。

(三)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创造条件。十六大报告特别把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更加充分地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开展勤工俭学,兴办校办产业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手段之一,要进一步强化勤工俭学、校办产业服务素质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并利用现有资源,努力为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教育基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造条件。

(四)进一步深化校办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把校办产业真正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竟争主体,就必须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通过改造与改组、调整与整合,激发企业活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发展求效益,以效益求生存。同时,校办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高校科技成果向中、初等学校校办企业转化,促进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校办产业再上一个台阶。要通过改革把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一批骨千企业,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在发展校办农业中,要建立一批在当地具有示范作用的校办农业基地。

(五)要抓好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中的一些社会影响重大的工作。要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劳动;要特别注意勤工俭学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严禁组织学生参加危险的、重体力的、有污染的劳动:不要组织低年级学生劳动;勤工俭学活动不要下指标,严禁在勤工俭学过程中乱收费。对此,一定要引起各级勤工俭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六)今后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逐步推向市场,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管理机构要有这种思想准备,既要搞好管理、服务工作,也要注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教育财务部门,要从经费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工作能够继续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改革服务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改革”就是涨价吗?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