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皓
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但高等教育能否担负得起这样重要的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就要求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人事制度的改革。
一、高校人事制度存在的弊端与改革的难点
近年来,高校改革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可喜的成就,但是,教职工尤其是教师实行聘任制的改革却仍未找到一个适合现行体制的模式,一些还未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和滞后的思想认识仍不同程度地束缚着人们的行为。从总体上看,高校还比较明显地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种种弊端,突出地表现在:(1)在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上,旧体制的色彩还比较浓。现有的人事管理还没有脱离传统意义上对人和事的管理,而不是对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教职工同学校的关系不是被聘用与聘用的合同关系,事实上拿的仍然是“铁饭碗”,坐的是“铁交椅”,吃的是“大锅饭”。(2)学校管理机构设置政府化倾向严重。学校机构不是按照学校事业的内在关系、学科发展的要求来设置,因而机构重叠,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用人效益不高。(3)优秀人才和中青年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后勤改革滞后,学校办社会,造成大量的应由社会负担的工作没有从学校剥离出去,占用了学校的编制和经费。
高校现有的人事制度改革主要要面对这样几个方面的难题:(1)改革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高校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其目的就是要提高用人效益,激活人的动力,使用人与治事得到和谐的统一,形成进出有序、动态平衡的用人机制。但是,目前由于人才市场的不规范、人才流动渠道的不通畅、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用人制度的进一步改革。(2)思想观念的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要求人们按市场规律办事,遵循市场法则,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些观念和认识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人才单位所有和个人对单位的依附性仍十分严重。因此,学校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时。很难做到真正精简机构、减人增效,使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3)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用人制度的改革。
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虽然面对的困难较多,但是改革的外部条件已经逐步形成。随着整个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国有企业及政府机关机构改革,使社会用工形式发生了很本性的变化;科研单位实行科研成果与个人利益挂钩,国家正在积极全面推进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内很多大学改革取得的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为高校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搞好人事制度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积极宣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减下了多少人、搞高了多少待遇,而在于是否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因此在改革之前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从人事管理本身来说,则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要从适应计划经济转向适应市场经济;二是要由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向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
2.积极推进用人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改革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废除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1)改变身份管理模式。即在“按需设岗”的基础上,进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通过“严格考核”,实行“合约管理”。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国家或者学校分配工作的做法,通过合约,规定了岗位职责、任务、目标和相应的待遇,职务不再是终身的,确定了个人与学校的关系是被聘用与聘用的关系,淡化了“单位人”的意识。(2)推行多种形式的用工方式。建立选任、用人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制度,逐步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偏制相结合、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未聘人员安置制度以及符合高校特点的宏观管理和人事监督制度。(3)开展人事代理制度。人事代理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新型人事管理社会化的基本形式,是政府人事部门批准或授权的人事代理工作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委托,并为其提供人事管理方面的综合性服务。人事代理制度打破了部门、单位和身份的界限,实行人、档分离,解决了人员的易进不易出的难题,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在用人方面引入竞争机制。
3.以考核为基础,建立一套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严密、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科学地考核教职工的德、能、勤、绩,还要针对不同工作、不同岗位层次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考核要素。其次,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特别要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并实行特殊津贴制度。第三,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效力,充分体现“奖优罚劣、将勤罚懒”的原则,建立与任务、业绩相对应的分配制度。
4.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改变“干多于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破除待遇与职称挂钩,但与实际岗位和实际贡献严重脱节的分配制度,实行按实际岗位职责、任务复杂程度和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确定应得报酬的制度。为此,要强化岗位、以岗定薪、按劳取酬,拉大分配差距,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并向中青年骨干倾斜,保证优秀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作者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人事处长(北京100083)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