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明
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人类知识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新世纪伊始,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呈加速度发展。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而且要在高等教育系统扩张过程中更加强调系统的整体优势和协调发展,要从战略高度分析、设计(规划)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对策。下面谈谈本人对我国高等教育及其相关几个问题的认识。
一、高等教育功能、结构、多样化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认为,精英高等教育功能主要是塑造人的心智,使学生为政府和学术专业服务,而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尽管高等教育也培养精英,但更多的培养的是技术精英。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应不一样。高等教育大众化赋予了世界高等教育系统普遍的现代特征,大众化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系统格局。我们研究一下世界上各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及功能(表1)就可以发现:由于受大众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发展日益多元化,以满足大众的各类需要。尤其是初级学院、社区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学制上具有的转承特殊功能,在世界上更广受重视。随着远程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普遍加强了远程教育机构的设立,为创造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广阔天地。
高校功能多样化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多样化体现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有许多非理性的结构性缺陷,整个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系统之间难以衔接与转承,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系统性症结所在。因此;建立开放高等教育系统应是改革的突破口。
我们要科学地处理好高等教育系统内子系统之间关系,重新认识各子系统的性质及其功能。精英高等教育系统有高度统一性,大学具有共同标准,而大众高等教育则强调系统的综合,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组织应能在同一个有机的系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可见,评价子系统的标准具有着多样性。大众高等教育只有解决好高教系统内部类型及功能问题才能算是对“后工业社会”的正确应答。
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入学、选拔
精英高等教育学术标准隔离了学术表现水平较低的学生,而大众化高等教育使多元的社会价值标准对人们的选择更加合理。开放大学的出现应是对传统的入学标准的一种反叛,使得教育民主化的民主程序日趋合理。开放入学使得非学术标准的高等教育系统规模庞大起来,社会群体的成就感渐次增强,促进了人类社会知识结构的群体更新,加速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目前,“3+X的高考选拔方案似是以学术标准为人学资格的基准,由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多元化,那么在入学标准上亦应该实现多元化。比如代表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大学或专业可以以学术标准为准绳,而一般以技术训练为主要功能的学院就可以以开放形式入学,采取宽进严出的办法,增加高校本身的社会自适性。近来,民办高校纷纷建立,但生源很是紧张。能否规定凡取得高中毕业会考证的同学免试入学?一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能否在招生标准上相应放宽?这些都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的系统结构、数量规模和质量三者的关系最为直接地影响到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程度。要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并力求发挥教育的最佳整体效益,这确实是教育不断发展中的两难问题。那种重规模、轻质量,重数量、轻效益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往往抑制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的有效发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要强化系统发展的综合效益意识,改变规模的增长方式,使数量、结构、质量相互协调,这对于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我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人认为,面向21世纪,教育质量问题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不无道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必须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最起码的质量意识,加强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促进社会的进步就无从谈起。那么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实现呢?提高质量指的是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促使教育投资效益的合理实现。美国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近来主要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在数量增强的同时,注重的是高教系统功能多样性的发挥,比如以高标准的课程设置来发挥国家远程教育形式;尤其是电脑互联网的有效运用,使得高等教育系统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主要是以地方和民间办学为主,中央玫府的投资主要放在少数重点院校上,以保证在一定意义上代表国家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高等院校的正常发展。州立院校则主要由州政府管理。他们投资渠道多元化,办学主体清晰,减少行政干预,主要用法律手段规范办学行为;教育成本分担亦多元化。在质量评估方面,主要是依据一些中介性的评估机构进行,使得院校在创办发展的同时充分得到质量保证。我国在高等教育系统扩大过程中,尤其是在民办高校的发展道路上,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一方面要把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否则无质量的大众化既不能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同时也使得现有的高教系统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应该根据院校的教学质量、院校功能特征及社会需求等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并使“中介性”质量评估机构早日建立。
四、区域性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
区域性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中国国情的必然。只有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进的格局,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即使在美国各地区高校发展的水平也是不均衡的,美国的东海岸、西海岸的州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区域性的社区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因受历史、政策导向及国家战略发展等因素影响,规模、结构、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等都存在不同差异,比如沿海与内地之间、省际之间、汉族聚居地与少数民族聚居地之间、各区域内部之间都呈现明显差异。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构架开放性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可以加快区域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美国的高教发展之路告诉我们,区域性的社区学院最能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社区学院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如区域里的学生可以走读,这就减少了高校的后勤压力;社区学院的图书馆可以同社区公立图书馆建立优势互补,从而使社区人口的社会行为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另外区域性的社区学院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更为灵活,能较快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市场化程度高的地方,政府、社会、集体、个人办学的经济基础强,资金投入教育的力度大,尤其是民间团体、个人对高教投入量往往超过政府投资。这样,通过他们对私立高校的创办可以缓解社会需求对公立高等教育的压力。可见,实施非均衡的区域性推进战略是实现缩小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差异、全国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高教所(南京210096)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