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德
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是心理素质教育实践中所应追求的心理健康标准和高师生人格发展的现实要求,是正确有效地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也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它不仅影响到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的选择,而且也影响到对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测查与评估。本文结合世行贷款课题,“高师生心理辅导技能的培养”和省教委教改课题“高师生教育素质的研究”成果,就如何构建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运作体系进行初步探索。
一、确立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一)必须符合高师教育的总目标。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居核心地位,它与整个高师教育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大系统。因此,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构建必须置于这一大系统中,而不宜孤立起来,应注意与高师培养目标的沟通与衔接。心理素质教育在直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客观上必须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为实现个体的充分个性化与顺利社会化服务。
(二)必须从心理素质内在的构成要素出发,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将外在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它主要以认知因素、个性因素、适应因素三大因素构成,这三大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共同反映着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状况。
(三)必须反映21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心理素质教育应以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为主,其教育终极目标是指导学生由外向内转化,建立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不能仅停留、满足于问题心理及行为的咨询与矫治方面。
(四)必须从优秀教师素质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提炼概括出具有共性的心理素质标准,作为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参照系,进而确定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这就是贯穿于整个高师教育阶段的一般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五)根据高师生将来要从事的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要求,来确定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现教师的职业要求,强调师范特色。
(六)必须从高师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主要心理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二、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心理素质教育旨在为学生个体智能发展提供内在心理动力源泉与方法支持,为此,就要帮助高师生认识自身智力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优化智力结构,挖掘智力潜能,学会科学用脑。同时,要加强对高师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不但使学生在各科学习中善于学、乐于学,而且形成创新能力。
(二)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必须把培养高师生学会适应社会、适应自我、适应环境和自我发展等四个方面作为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在全面了解社会现状及社会变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培养自我调节能力,排除各方面的干扰,较强的适应力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并迎接环境和现实的挑战。
(三)发展交往与组织管理及协调能力。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交往舒力,常常陷入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所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加强对高师生人际交往辅导,帮助学生习得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和能力,形成和发展具有人际交往吸引力的个性品质,是高师生自身发展需要。组织管理协调能力是高师生今后从教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为未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内教好书,而且要有走出课堂和校园的能力,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主动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穿针引线,起纽带作用和整合作用,组织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以形成对学生教育的合力。
(四)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健全人格。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并趋于相对稳定的。在此时期可以说是高师生自我意识和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后关键阶段,而且他们在自我意识的分化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自我意识出现矛盾而感到焦虑、苦恼和无能为力。因此,在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应通过各种渠道引导高师生正确认识自身形象和人格特征,学会客观而全面地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防止消极情绪对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过程的影响。同时还要帮助高师生加强自我教育,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健康人格,以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
(五)培养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价值观。师范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能否胜任教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一些学者近年来对师范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部分高师生职业意识淡薄,专业思想不稳,缺乏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和兴趣。因此,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应把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意向等方面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效能感。
(六)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心理辅导技能是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它是关系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深入开展的直接因素。但由于人们对此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在高师生素质教育中也就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高师生毕业后走到教育岗位,却没有能力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应在提高高师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和原则,掌握心理辅导的技能、技术,形成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以更好适应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高师特色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改革公共心理学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公共心理学教学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职业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理应成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多年来,心理学一直停留在对概念、理论的阐述上,而且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脱离基础教育的现实,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教学效果。必须改革心理学教学内容,增加发展心理、健康心理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应用性的内容,如“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学生不良情绪与调控”、“人际交往心理与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健康人格的塑造”等内容,使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心理学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质量。随着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高师生心理学课程设置及内容的不合理性日益明显,具体表现在高师生缺乏与素质教育有关的教育心理、教学心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这不仅不利于高师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也不利高师生形成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到今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要根据21世纪社会对高师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近年来的教改经验总结,建立以心理学为核心,形成知识全面、彼此
紧密衔接的高师心理学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纠正因环境改变而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这种以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导人心理学理论的做法,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相关心理学理论的愿望;二是在三年级开设学校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强化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训练,让高师生掌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技巧;三是利用选修课这一灵活的教学形式,开设教师心理学、班主任工作心理学、大学生心理训练等课程,以增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教师职业素质。
(三)积极开展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是实现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由于过渡期的心理特征和“师范情结综合症”,以及中小学时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高师生的心理发病率往往很高。因此,实施高师生心理素质教育,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运用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通过团体、小组、个别的心理辅导形式,帮助他们解决来自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精神压力,使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增进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有效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工作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改变不良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师教育工作中具有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也是高师院校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一些高师院校领导对此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配备心理学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环境。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还有赖于整个教育环境的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属于学校的隐性课程和情景教育范畴,是构成学生心理活动和发展的重要背景。它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发挥潜能、造就性格的功能,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加强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适合大学生心理要求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形成乐观豁达、自信坚强的健康个性,以更好地适应环境。无论是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还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在其设计、规划、运作的过程中,都应依据高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广泛而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对提高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的潜在的积极作用。
(五)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有赖于未来教育对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陶冶,更有赖于教师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运用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技能和方法。因此,加强对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技能的培养,已成为高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要着力对本科学生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职业技能素质”的理论进行探讨和实践研究,构建高师生心理辅导技能和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模式,即“理论培训——实践指导——独立实践”的培训模式。具体做法是:
1.强化理论学习。开设《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辅导》、《中学生心理测量》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能》等选修课程,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技能并举的集中学习,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设计、组织和心理咨询模拟训练等形式多样的操作练习,让学生初步形成心理辅导技能。
2.注重实践锻炼与指导,提高辅导与咨询的技能。在教育实习之前,可到中学为中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包括心理辅导活动主题的设计和开展,以及心理咨询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要重视信息反馈,加强指导和总结。
3.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独立开展活动。实习结束后要进行总结交流。
(六)建立心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为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高师院校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措施加以监督和进行有效的反馈调控,将师范生心理素质的测评结果纳入人才选拔体系,作为就业工作的依据之一。为此,一是要建立高师院校心理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师生明确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二是要应用心理测量与诊断技术,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心理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将高师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常规管理的轨道,使之规范化。
作者单位:漳州师院教育学科教研室(漳州363000)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