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多
- 时间中反叛的生命
——《奥兰多》时间性解读
66100]《奥兰多》作为伍尔夫创作中最为流畅的一部虚拟传记,打破了传统传记中真实性的要求,并以虚实结合的手法与荒诞诙谐的文风,记述了一位看似为主流社会所不容的双性同体的贵族奥兰多。虽然其传主原型一般被认为是伍尔夫的好友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但伍尔夫在文字中隐含了自己对人世间种种抽象概念的思考。以往学者大多从性别研究角度探寻奥兰多的性别转换,或者从现象学中“心理时间”的角度阐述奥兰多经历中的种种变化,本文在此基础上试从“时间性”角度解答伍尔夫所创作的“奥
名作欣赏 2022年12期2022-04-22
- 奥兰多·布鲁姆和凯蒂·佩里
王子的英国演员奥兰多·布鲁姆仙气飘飘,美绝人寰。奥兰多·布鲁姆当时的奥兰多一跃成为全球的男神。一晃20多年过去,最近他和妻子凯蒂在意大利玩海时被偷拍,照片引发网友热议。45岁的奥兰多身穿防晒衣,胸肌饱满,腹肌分明。男神的脸饱经沧桑,身材好歹还在,一看就是苦练出来的。奥兰多·布鲁姆和凯蒂·佩里凯蒂生孩子后这两年,身材并没有恢复,有些丰满更真实,也更显性感。奥兰多与凯蒂6年恋情,有过短暂分手,现在浓情蜜意,打破感情危机传闻。凯蒂接受人物专访,表示:“我看到了奥
海外星云 2022年20期2022-03-16
- 枪在谁手?
——《生活的准则》中的性别政治
拉丁美洲国家,奥兰多是一位军官,他野心勃勃,蛮横专制,对外使用强压手段,对内言语暴力妻子莱蒂西亚(Leticia),并绑架性侵一位12 岁的女孩内娜(Nena)。最后他将内娜带回家中,引起莱蒂西亚的嫉妒。奥兰多冷血多疑,他强迫莱蒂西亚承认她的婚外情,莱蒂西亚忍无可忍,开枪打死了奥兰多并将手枪交给内娜,内娜陷于恐惧无助。奥兰多与莱蒂西亚对舞台的占有,体现了双方权力与地位的变化。奥兰多的日益膨胀的野心和暴力象征了父权对女性无止境的压迫,最终,来自父权的暴力与压
长江丛刊 2021年1期2021-11-12
- 伍尔夫小说《奥兰多》及同名电影研究
:伍尔夫小说《奥兰多》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女性主义小说,伍尔夫在创作的过程中,准确地把自己的女性主义和意识流表现手法融入其中。而《奥兰多》同名电影的改编,则非常独特地表现出奥朗多这个人物角色在人生变化中的逻辑性,巧妙地展现出奥朗多思想上的转变和故事的曲折性,因此电影和小说都是各有春秋的。关键词:伍尔夫;女性主义;《奥兰多》作者简介:全涛(1981-),女,湖南保靖人,硕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和英美文学。[中图分类号]:J9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0期2020-11-18
- 《奥兰多》中的异托邦建构
·伍尔夫小说《奥兰多》中的异托邦建构:作为异族异托邦的吉卜赛部落展现了边缘的吉卜赛种族与英国人激烈的思想文化碰撞;作为时间异托邦的长诗《大橡树》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在生活与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时刻”;作为偏离异托邦的写作房间为主人公奥兰多提供了逃离男权社会压迫,建立女性话语权,实现价值追求的空间。通过分析以上异托邦的构建,本文窥见了伍尔夫的帝国与殖民情节,充满革新与先锋性的写作主张,和对女性争取生存空间,追求自身价值的美好期盼。【关键词】 《奥兰多》;弗吉尼亚
今古文创 2020年35期2020-09-10
- 从小说到银幕:《美丽佳人奥兰多》的先锋意识与性别诗学
电影《美丽佳人奥兰多》是由导演莎莉·波特根据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改编而成的。小说《奥兰多》讲述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到20世纪的近400年的人生经历。奥兰多从男性到女性的生理性别的转变以及他自身对社会性别的重新认识、理解与融合,奥兰多最后成为一名20世纪的独立女性,从而实现了他的个体存在价值。伍尔夫在小说中不断进行她的“雌雄同体”[1]的理论建构,而对这一文本进行改编、导演的萨利·波特也在电影艺术中还原了伍尔夫关于女性主义理论的建构
电影评介 2020年8期2020-08-06
- 伍尔夫小说《奥兰多》的美学特色解读
唯美画卷,而《奥兰多》则是众多画卷中的一幅。运用后印象主义相关的绘画理念,即“存在的瞬间”“真实”与“体验”,对《奥兰多》所体现出的美学特色进行深入解读,进而从新的角度理解伍尔夫对艺术和生活的领悟。关键词:伍尔夫;《奥兰多》;后印象主义;美学特色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2-0102-03被誉为英国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意识流先驱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以其作品鲜明的革新意识而蜚声文坛,其作品中所体现的唯美倾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3-02
- 《奥兰多》中伍尔夫双性同体思想的解读
摘要:《奥兰多》是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经典著作之一。本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奥兰多四百多年经历的描写,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小说的现实意义,探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关键词:《奥兰多》 伍尔夫 双性同体思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于1928年10月11日首次出版,这是一部以伍尔夫的情人和亲密的朋友,贵族诗人和小说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的家族历史为灵感的浪漫小说,可以说是伍尔夫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以诙谐讽刺的笔调,描述了主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期2020-02-24
- 穿越时空重叠的影像:奥兰多与克利福德夫人
传记文学作品《奥兰多》,从动笔开始到出版只有一年时间,可以说是伍尔夫创作应该算得上是其别具一格的作品。她曾说这本书的写作于她而言更像是一次充满奇趣的“冒险”(escapade),而这次一冒险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十七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跨越四百年。本文认为作品中奥兰多的塑造具有重叠的影像,而这里的重叠不仅仅是伍尔夫和维塔身份的交织,更是英国现代女性小说虚构书写与十七世纪女性自传纪实书写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本文将伍尔夫的传记小说《奥兰多》切入,回溯小
文学教育 2019年9期2019-10-08
- 《奥兰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要:本文分析《奥兰多》中体现出的女性和自然在父权制社会中受到压迫的现象,进而分析文中女性与自然的相似之处。分析女性和自然反抗的相似性以及奥兰多如何推翻对于女性和自然的压迫。根据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奥兰多》中是如何解构女性和男性,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并使两性以及人与自然最终走向和谐。◆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二元对立;和谐一、前言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运动的第三个思潮,借环境运动而生的一股新生力量。以1974年法国学者F·奥波尼在《女权主义·毁灭》一书中首次提
速读·上旬 2019年7期2019-09-10
- 从男性气质角度看《奥兰多》
微小众的作品《奥兰多》。【关键词】《奥兰多》;男性;气质角度【作者简介】洪清浅,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奥兰多》是伍尔芙于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它以浪漫叙述的视角描述了主人公奥兰多传奇的,横跨四百年的一生。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奥兰多从男性转变到女性的生理性别的转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會性别的变化。从16世纪到20世纪,从男性到女性,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勾勒出了一个双重性别气质转换以及在不同社会角色中完成自我价值实现的故事形象。在过往已有的文学评论中,批评视角集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4期2019-05-15
-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奥兰多》中的雌雄同体思想
亚伍尔夫作品《奥兰多》中故事情节与角色特点的探讨来分析作者的雌雄同体思想,并分析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传统期待,以及传达性别的真正本质与意义。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雌雄同体;性别角色;社会期待;和谐共处伍尔夫对主角奥兰多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一位曾与她有过一段风流韵事的女性。这部作品充满了奇幻色彩,主人公奥兰多穿越时间,生活在1580年代到1928年的几百年间。而且在小说的结尾,36岁的奥兰多
科学与技术 2019年20期2019-05-07
- 世界“旱极”为何不缺水?创新来源于连接
居民并不缺水。奥兰多居住在智利有名的干燥小城佩尼布兰卡里。很多年前,他也一直苦于家人没有足够的饮水来源。有一次外出,他遇到南美洲特有的一种动物——驼马。让奥兰多感到惊奇的是,驼马居然冒着被刺的危险采食仙人掌花。待驼马离开之后奥兰多凑过去看仙人掌花。通过仔细观察他想明白了:这些仙人掌花就是驼马的饮水之源,因为它们被毛茸茸的青苔所覆盖,而青苔会吸收空气中的雾气。回家之后奥兰多又往深处琢磨:毛茸茸的青苔就像一张微型的网,既然它能吸附空气中的雾气,那么我们仿照青苔
中外管理 2019年2期2019-03-11
- 时间、自我与直觉
格摘要:小说《奥兰多》中展现了两种时间:心灵时间和物理时间;与两种自我: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伍尔夫透过这两种维度,让奥兰多在心灵的时间畅游,发掘出深层的自我,“倾听生活深处的不断歌吟”,最终用直觉照见了生命的本质。关键词:奥兰多;时间;自我;直觉故事刚一展开,我们就知道奥兰多是一位身份显赫的贵族少年且有着令人称羡的美丽容颜,他的人生道路似乎已经铺陈开来:“他将不断建功立业,不断博取荣耀,不断扶摇直上。”[1]时间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性别从男性到女性,地方
北方文学 2019年3期2019-03-10
- 试论伍尔夫《奥兰多》的空间叙事
要: 《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充满奇幻想象与喜剧性色彩的传记体小说。主人公奥兰多从伊丽莎白时代生活至乔治时代,历经四百年,期间由男性变为女性,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性别。伍尔夫在这部作品中建构了六个独立的物理时空体,以及许多由意识和想象串联的心理空间碎片。在不同的空间下,奥兰多的自我和女性意识逐渐发展完全,传达了作家本人对女性命运的深切观照和思考。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空间叙事 女性主义《奥兰多:一部传记》(Orland
文教资料 2018年35期2018-04-20
- 打破时空的束缚,追寻真我
摘 要:《奥兰多—— 一部传记》的副标题暗示了这部作品内容信息的真实性,但是它确实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作者虚构了人物奥兰多,使其从16世纪晚期的伊丽莎白时代到21世纪早期的现代生活了近四个世纪,并且经历了从睡梦中醒来由男人变成女人的离奇经历。伍尔夫创造双性同体的人物奥兰多,就是要打破时空的束缚,跨越性别界限去探寻自我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奥兰多》 双性同体 真我《奥兰多》是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1928年的奇幻之作。它是《到灯塔去》之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2期2018-03-31
- 和谐之中,走向完整
其独特之处,在奥兰多这一特殊形象的主体建构中,文学文本中运用叙事角度与叙事风格的切换与共鸣来建构主体;而电影中人物运用“凝视”这一动作达到观众对于人物自我的认同,从而诠释主体最后的完成。本文从女性主义电影叙事理论的角度反观女性主义叙事,审视女性主义这一思想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发展及衍变,探寻与其他理论话语融合的可能,走向不同领域里深入探索女性主体建构的表达策略。关键词:《奥兰多》 叙事手法 女性主义电影 主体建构《奥兰多》是女性主义文学先驱伍尔夫所创作的小说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2018-01-25
- 死亡与自由
色彩的小说,《奥兰多》看似荒诞不稽,实则蕴含着鲜明的超越性别的论调,通过性别的转化超越性别,探寻真正自我。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探索《奥兰多》关于死亡与自由的主题。关键词:《奥兰多》;生态女性主义;死亡与自由《奥兰多》以诙谐讽刺的笔调,鲜明的生态女性主义论调,贯彻了伍尔芙超越性别的局限性,探寻生命的真谛的观点。通过《奥兰多》的创作,体现了伍尔芙创作理念的超前意识,以及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父权制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类内在的精神本质、生命的价值的独特思考
考试周刊 2018年12期2018-01-18
-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奥兰多》中的雌雄同体现象
《奥兰多》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的小说家,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人物之一。她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小说《达洛维夫人》和《奥兰多》。读了整本书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女权主义对这部小说有很大的影响。本书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描述了关于奥兰多两性即雌雄同体的思想表达的神秘现象。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了“双性同体”的奥兰多,强调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的重要性和兼顾融合和差异的两性关系,并解释了在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西方女权主义思想
东方教育 2017年22期2017-12-22
- 奥兰多·布鲁姆帅,不是我的唯一标签
寒一一四十岁的奥兰多·布鲁姆仍是男神一枚。他天生精致的面庞,无懈可击的身材,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自带柔光。他不安于一种呈现,而是多变,他可以妖艳,也可以忧郁,他可以迷人,也可以阳光,他可以逗比,也可以性感。他长发翩翩、身姿矫健、有情有义、是个百发百中的弓箭手……一个皱眉、一次转身一发强箭,都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里。可是,他非常伤感地说:“帅气,我不想成为我的唯一名片。”之后,他一直在寻找另外的名片。比如慈善。自二零零七年一直支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奥兰多被官方
时尚北京 2017年7期2017-07-19
- 《奥兰多》中女性主义的批评分析
◎樊蓉《奥兰多》中女性主义的批评分析◎樊蓉文章以《奥兰多》中女性主义的批评分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奥兰多》小说概述与克里斯蒂娃理论的继承和《奥兰多》女性主义批评进行探讨分析,体现当时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呐喊,放在当今的女性主义思潮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奥兰多》 女性主义 克里斯蒂娃理论 批评分析奇幻小说《奥兰多》以诙谐讽刺的笔调,贯彻了作者女性主义观点。文章讲述了一个近400年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名叫奥兰多,因其俊美的外貌被伊丽莎白女王赏识,因而在宫廷
参花(下) 2017年12期2017-03-24
- 《奥兰多》中“新传记”的创作实践
年完成的作品《奥兰多》中文本建构为例,分析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新传记”这种与维多利亚时代旧传记有所不同的传记形式的认识和应用,期翼为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奥兰多》以及伍尔夫的新传记观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奥兰多》;新传记;虚构传主;多线并置1927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第一次在对于《某些人》(Some People)的书评中提出了“新传记”一词来概括当时以斯特拉奇为首的打破传统的传记形式创作,新传记也因此得名。《奥兰多》作为在弗吉尼亚·伍尔夫提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1期2017-03-21
- 《奥兰多》电影改编的主体建构策略
[摘要]小说《奥兰多》,作为伍尔芙独具魅力的作品之一,备受争议和关注。1992年,英国女导演萨利·波特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大银幕。波特在原小说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基础上,对小说进行进一步解读,通过影片结构的设置、主观镜头的介入、情节的删减等方面进行再创造,将伍尔芙隐藏在对两性问题思考下的关于“人”这一主体建构的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将主人公主体建构历程放大,使影片具有鲜明的波特印记。[关键词]《奥兰多》;主体建构;波特1928年,《奥兰多》一经问世便备受瞩目
电影文学 2016年19期2016-12-07
- 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观在《奥兰多》中所体现的矛盾性
双性同体观在《奥兰多》中所体现的矛盾性靳晓艳【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其代表作《一间自己的房间》探讨并重新审视了两性关系,认为理想的个体应是双性同体的,而《奥兰多》正是其双性同体理论的写作实践。本文拟从双性同体理论出发,从两方面分析《奥兰多》中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揭示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过于理想化而不可实现。【关键词】伍尔夫 奥兰多 双性同体 矛盾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是英
长江丛刊 2016年3期2016-11-26
- 越界与卫道:电影改编中的性别批评
——以《奥兰多》为例
批评 ——以《奥兰多》为例章 颜【摘 要】在经典文本的改编浪潮中,由女性导演改编女性作家作品值得关注,她们通常所选择改编的文本都带有女性主义理想或政治观念。拟以影片《奥兰多》为例,考察以下问题:改编过程中导演如何呈现女性主义、女权主义、女性恋情的书写?如何在影片中呈现或遮蔽激进的理念?在改编忠实性之外,如何达成与文本的和解?【关键词】改编 性别批评 《奥兰多》一直以来对文学经典进行改编,都是影视界较为热衷的选择。与此伴生的是一个重要问题,即该如何处理读者和
电影新作 2016年3期2016-11-20
- 美国奥兰多枪击案 致50人死亡
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一家夜总会6月12日凌晨发生枪击事件,造成50人死亡、53人受伤。枪击案发生在奥兰多南部一家名为“脉动”、较受当地男同性恋欢迎的夜总会。奥兰多市警察局长约翰·米纳6月13日在记者会上说,“脉动”夜总会枪击案中的枪手名为奥马尔·马丁,是生活在佛罗里达州的29岁阿富汗裔美国人,父母是阿富汗移民。他在袭击过程中曾表示效忠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据美国媒体报道,这起枪击案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枪击案,也是自9.11事件以来美国死伤最严重的恐
世界知识 2016年13期2016-08-05
- 关注美国史上最惨枪击案
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人们将遇难人员的姓名绣在美国国旗上表示哀悼2016年6月12日,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一家名为“脉搏”(Pulse)的酒吧发生的一起大规模枪击案,共造成49人死亡,53人受伤。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大规模枪击事件。行凶者为29岁的美国公民奥马尔·马丁(Omar Mateen),其父母为阿富汗移民。2016年6月12日当地凌晨两点,奥马尔·马丁在袭击前给911打电话,宣布自己效忠于“伊斯兰国”领袖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然后持突击步枪、手枪和
海外星云 2016年13期2016-07-07
- 控枪·同性恋和反恐
凌晨2点,美国奥兰多市中心一家名为“奥兰多脉动”的同性恋夜总会发生枪击案。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枪击伤亡事件,已经造成50人死亡,53人受伤。凶手马尔·萨迪奇·马丁,系出生在美国的阿富汗裔美国人。有评论指出,一场枪击案戳中美国选战三大痛点:控枪、同性恋和反恐。在美国谈枪支控制法案,这会牵扯到很多军火商和政客的利益。奥兰多数干人在菲利普斯博士中心外集会,悼念奥兰多夜店枪击案遇难者。奥兰多民众组织烛光集会,纪念枪击案遇难者,一对男同性恋者相拥而泣。奥兰多警方调
中国经济周刊 2016年24期2016-07-02
- 颠覆英国传记传统的书写策略
亚·伍尔夫的《奥兰多》虽然是一部“传记”,但同时也是一部“反传记”实验之作,它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英国的传统传记观。对《奥兰多》的书写策略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伍尔夫通过对传主身份、线性叙事秩序等传统传记观的调侃和戏拟,以貌似妥协实则抗争的策略大胆实验了“革命”性的新传记。尤其是心灵时间的运用,其对传记叙事模式的影响比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更重要,它不仅扰乱了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模式,而且将情感和想象等虚构成分纳入了传记的“事实”范畴。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
社会科学 2016年7期2016-05-14
- 奥兰多,美国房市抄底的新方向
达州的大趋势是奥兰多的度假屋市场正在崛起。今年初,国际现金买家对佛罗里达州尤为偏好,现金交易占57.4%,居全美第一。包括奥兰多更是现金买家及国家主权基金投资的涌动地(以上数据摘自CNN)。截止2014年5月,尤其在奥兰多都会区房产市场,56%的房产销售是通过现金交易的,较2013年同期的31%增幅较大。国际现金交易的比重较大,为奥兰多房市的稳定性奠定下了最安全的保障。奥兰多房产更是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春天。截至2015年5月,据统计,奥兰多房屋价值在过去一
旅游世界 2016年1期2016-01-29
- 奥兰多“全世界最快乐的城市”
奥兰多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中部,是世界上最好的休闲旅游城市之一。奥兰多市区有多个面积不小的湖泊,市区的街道也非常的干净,原住这里居民也非常的友善,而且这里的气候温度也是旅行、露营、水上活动、蜜月及家庭旅行的最佳去处,每年到奥兰多旅游的游客约2600万以上。奥兰多拥有与洛杉矶迪斯尼齐名的世界上最大的迪斯尼乐园,在Lock Haven区内还有奥兰多艺术博物馆、橙县历史博物馆及附近的哈利花园,美国境内最大的的海洋世界也位于奥兰多,值得一提的是由华纳兄弟与环球影城
旅游世界 2015年11期2015-11-26
- 从《孤寂深渊》与《奥兰多》浅探20世纪初期英国的性别空间创建
孤寂深渊》和《奥兰多》为文本依托,由此一窥20世纪初期英国社会复杂的性别观念;论文并采朱迪丝·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为视角,对比探讨这两本小说在建构主体性别与性身份上的不同侧重策略。本文认为,《孤寂深渊》欲以“性倒错论”科学话语为同性恋者开脱污名,塑造了20世纪英国社会第一个公开的女性性倒错者形象,但是其主人公仍深困在僵滞的二元性别规范中,无法提供性别身份平等的启示。而《奥兰多》以主人公变性、变装等荒诞的情节刻意
社会科学研究 2014年1期2015-03-31
- 从《奥兰多》管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之歌
工程学院)从《奥兰多》管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之歌吴彩云(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首次提出了双性同体这一文学理念。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提出重新界定了双性同体这一古老的理念,大大地拓展了该理论的意义空间。本文通过对伍尔夫的《奥兰多》中所体现的双性同体的分析,指出无论是在对男女两性关系的处理上,还是在优秀作品的创作中,双性同体的理念都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伍尔夫 双性同体 《奥兰多》“双性同体”理念历史悠久,在古希腊神话、哲学、宗教和心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3期2014-12-12
- 《奥兰多》中的次要人物与性别身份
28年的小说《奥兰多》以贵族女文人、伍尔夫的情人维塔·萨克维尔-维斯特为原型,为主人公奥兰多描绘了一幅奇幻瑰丽的人生画卷。小说开头的奥兰多是一位生活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贵族少年。30岁时他在异乡土耳其出任大使时突然神秘地由男转女,回到英国后还嫁人生子。而在小说结尾的1928年,经历了4个世纪的奥兰多也不过才36岁。《奥兰多》一出版就畅销不衰,算得上是伍尔夫难得的商业上的成功之作,且明显地改善了她的经济状况。据统计,《奥兰多》出版后半年内卖出8104本,伍尔夫公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3-25
- 贫民窟里的明星浪子回头
bility.奥兰多·沃德,听起来像一个篮球明星的名字。在他误入歧途沉迷毒品变得无家可归之前,他本有可能成为一名篮球明星。后来他听到了他生命的呼唤。他是在美国洛杉矶郊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里长大的。奥兰多:我曾是个乖巧的孩子。记者:你曾是个明星。他曾是一个被上百所高校争夺的高中篮球明星。他最终选择了斯坦福大学,但之后却因伤退出了篮球赛场。奥兰多:那段时期,我不知道我是谁,那个时候的我很消沉。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学会了吸毒。不过,他还是完成了大学学业,并找到了一
疯狂英语·原声版 2013年7期2013-08-01
-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电影解读
髓之笔。小说《奥兰多》正是作者观点的直接体现。伍尔夫通过对主角奥兰多四百年的经历的描写,阐述了作者在女性主义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和反思。上世纪90年代《奥兰多》被搬上银幕,电影用镜头语言阐释了伍尔夫在小说中表达出的女性主义、双性同体等思想。【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女性主义;双性同体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女导演萨利波特把60年前的一部小说搬上了银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著作《奥兰多》在银幕上展现出了强大的震撼力。20世纪20年代,这位超越时代的女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期2013-02-01
- 透视《奥兰多》中换衣场景解读伍尔夫的性别取向
敏[摘 要]《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极具奇幻传奇色彩的作品。主人公奥兰多三十岁之前是男性,其后成为女性,其间衣服的变换表现了奥兰多矛盾、曲折的性别接受过程,反映了奥兰多多层次的性别取向。同时通过这部作品,也清晰的折射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的性别取向。奥兰多同吴尔夫都在追求一种柏拉图似的同性的精神恋爱,这是凝聚在内心的呼声,是任何力量都颠扑不破的。[关键词]性别取向 换衣 矛盾 同性恋爱一一部被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为“写作者的假日”和“一个
消费导刊 2009年14期2009-08-25
- 美奥兰多市全球寻找“微笑夫妇”
得美名后,美国奥兰多近日也公布了一个类似的“全球竞赛计划”。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4日报道,奥兰多发起一个名叫“奥兰多67天微笑”的计划:奥兰多游客管理局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一对能在电视及摄像机面前持续微笑67天的“微笑夫妇”。在此公告发布时,奥兰多当局丝毫未提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取而代之的是,奥兰多反而通过“67天微笑”将自己打造成另一个全球唯一。奥兰多当局的宣传语是:全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第一次搜寻伟大的“微笑夫妇”。发起该计划的组委会还表示,最终入选的夫
环球时报 2009-06-05200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