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彬

  • 欧美汉学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性” ——夏志清、顾彬比较论
    土研究路径。2 顾彬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 “政治话语”除去夏志清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德国汉学家顾彬于2008 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也引起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注意。顾彬是在2006 年被媒体炒作起来的 “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 中首先被熟知的,吸引了国内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目光。2.1 顾彬 “想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方式2006 年之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在国内发行。书中时常出现一些学术硬伤和明显的结构框架的套用,“‘史实’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1期2023-02-18

  •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现代性”鲁迅
    的海外汉学家中,顾彬是一位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学家。作为“他者”,他所看到的鲁迅必然与我们有区别,这更有利于我们研究鲁迅的形象,有利于赋予鲁迅新的形象意义,使之更为饱满丰富。同时在研究过程之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这一研究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在研究内容上,也体现在研究形式上。关键词:顾彬;现代性;鲁迅形象建构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顾彬(1945—),德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作家。他在1967年底偶然间读到了由美国作

    雨露风 2022年4期2022-06-06

  • 顾彬:中国文化是包容的
    座教授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是当代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他编著有德文汉学期刊《袖珍汉学》《东方·方向》,主要译著和作品有六卷本《鲁迅选集》、十卷本《中国文学史》、十卷本《中国古代思想家丛书》。他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半个世纪,为中国和欧洲培养了大量的翻译人才、外交人才、汉学专家。因在学术研究、翻译及文学创作上的突出成就,他曾获多个奖项,包括德国翻译界最高奖——“

    走向世界 2022年40期2022-05-30

  • 顾彬:“往前走,找你自己”
    格、中曾根康弘到顾彬(Wolfgang Kubin)。“顾彬”一集的开场白是我做介绍:“顾彬是三位一体:诗人、学者、翻译家。”我当然知道这一说法只是化约,现在面对为了纪念他七十五华诞而出版的近两百页的《顾彬成果目录》,感觉更是如此。他有多张面孔,不少人恐怕只知道一张:德国汉学家,或德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早在二三十年前,中国读者已经见识了顾彬专著的两部中译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和《关于异的研究》。然而,诗歌吟诵会上的另一个顾彬,那个頗具感染力的诗人顾彬

    读书 2021年8期2021-08-04

  • 汉学研究与跨文化传播探析 ——以汉学家顾彬“误解”观念为例
    语境中,单波称以顾彬为代表的汉学家为“基于中国文化的介入者”,认为顾彬的汉学研究与其他学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将与中国的跨文化体验融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同时也利用自己的文化实践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这正是顾彬中国文化“在场”身份的体现。作为一位德裔的汉学家,他有着丰富的中国文学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经验,也有系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支撑,对“误解”的阐释,便是其最核心的理论之一。一、“误解”与“他者”顾彬在《误解的重要性:重新思考中西相遇》一文中,首先论述了“误解”

    新闻前哨 2021年4期2021-06-24

  • 中国传统文化
    代的传统?所以,顾彬(Wolfgang Kubin)所言“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什么会失败”虽不中听,但说出了外国人的心声和一些事实。良药苦口,信言不美,这也许是很多场合顾彬教授不被中国全然接受的原因,而在顾彬本人看来,他是在尽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顾彬教授的惊人之语和逆耳忠言还有很多,有关汉语教师带中国战争片到外国课堂放映引发争议之事,可为一例:我们年轻的汉语教师,把在国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电影《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带至国外课堂放映,当时正值世界反恐声音

    美文 2021年11期2021-06-15

  • 莫言往事
    ,还有德国汉学家顾彬都出乎寻常地看好莫言,早在2008年3月,在莫言获得诺奖多年前的一文《顾彬重炮猛轰中国作家》中,我曾谈及顾彬当时最看好的除了王蒙就是莫言。莫言墨宝初留海外那次出访因为是私人邀请,我们团基本上没跟德国的官方打交道,是一次旅游式的民间访问。在说顾彬对莫言的印象之前,还有个绕不过去的插曲,就是汉堡家访关愚谦,莫言也因此第一次在海外留下了他的签名和墨宝。在汉堡,有个海内外众所周知的新闻人物名叫关愚谦。说起关愚谦,1980年代在北京中央部委搞外事

    北京文学 2020年12期2020-12-28

  • 三个外国人和他们眼中的中国驴子
    _钱衍德国汉学家顾彬曾在他的著作《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中,讲述了一段意大利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中国行奇遇。1972年的一天,来华拍电影的安东尼奥尼游走于北京街头,无意中看到一头驴,大概当时的欧洲城市已经很难见到这样的畜力动物了,这位导演便顺手将它拍了下来。没想到,这一行为引起了不小的重视,当时有人认为,驴没有什么好拍的,驴只代表落后。经过一番研究,安东尼奥尼不能继续在中国开展摄影工作,他被送回了国,而且不允许再来。后来,顾彬本人也因在中国街头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1期2020-08-01

  • 在津问津:对另外一种生活的渴望
    顾彬 胡桑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诗人。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终身教授,德国翻译家协会及作家协会成员。其研究领域以文学和思想史为主。目前,顾彬也是中国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几十年来,顾彬在德国讲授、传播中国文化,在中国讲授、传播欧洲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顾彬发表过数百篇学术论文,出版过的著述包括:由他撰写、编辑的五十多部学术著作和两种学术期刊,翻译的上百部著作,以及创作的八本诗集、两本散文集、三本

    西湖 2020年7期2020-07-14

  • 顾彬:因一首唐诗爱上中国
    文/暴华英顾彬,德国籍,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翻译家、作家,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先后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首届中坤国际诗歌翻译奖”、约翰·海因里希·沃斯奖等荣誉2019年6月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一层的会议室里,各界学者与师生济济一堂,参加“顾彬与中国——学术座谈会与欢送会”。时值北外客座教授、德国汉学家顾彬结束在北外的工作、即将离校之际,来自学术界、文学界、出版界等的顾彬教授的朋友与学生们,齐聚北外,一同回

    国际人才交流 2019年12期2019-12-31

  • 在多重视界里人剑合一
    诗的研究者、译者顾彬的关注,因而可以安心地从他的一段备受柏桦赞许的诗作《于道观中》a说起:穿过后门,我们进来本该左行,却误入右门道姑静待在那里,一袭白衣法名曰常琼她让我们回转过去,重新迈出生命的步伐此刻是岁月永恒,幸福无量我们在太一打听太一:是神还是榜样?只是榜样,她答道。她纤细的左手中,轻握一部白色乖巧的手机诗中有明显的撞色感:“左行”与“右门”的隐喻,“道”之虚静与现代物品的异质拼接,“神”与“榜样”的陌生与张力,以及,道观、太乙与俗世的多点透视。这种

    扬子江评论 2019年6期2019-12-23

  • 德国汉学家顾彬谈翻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剑【编者按】: 顾彬(Wolfgang Kubin,1945-)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和作家,他是波恩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1989年起担任杂志《东方·方向》和《袖珍汉学》的主编。2002年开始主编十卷本的《中国文学史》,并撰写其中的《中国诗歌史》、《中国散文史》、《中国古典戏曲史》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顾彬教授致力于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研究。他翻译了十卷本的中国古代典籍,其中的《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已先后在德国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6期2018-03-03

  • 翻译,作为摆渡
    诗人的出色翻译,顾彬(Wolfgang Kubin)被授予德国最高翻译奖约翰一海因里希一沃斯奖。他在授奖致辞《翻译的幸与不幸》中赞同莫言的英译者葛浩文的一个说法:“翻译,即幸存”(Er ubersetze,umzu uberleben)。对顾彬而言,翻译,既是一种自我的幸存,也是语言的幸存。那么,翻译就是一种生命的发展,是译者生命的发展,也是语言生命的发展,是生命通过语言的劳作而获得的舒展。这正是他进行诗歌研究的内在动力,其批评的潜能很大程度上通过翻译和对

    诗歌月刊 2017年7期2018-01-18

  • 顾彬,最爱涮肉和二锅头
    洲有三大汉学家:顾彬、施寒微、施舟人,其中以顾彬在中国名气最盛。30岁时,顾彬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心系于此,到如今,已过古稀之年。不久前出版的新书《中国往事》,可以看做是这位汉学家对中国的一些琐忆——有对自己汉学之路的回顾,有与翟永明、欧阳江河等当代中国诗人的交往,也有他对中国若干地方与物品的特殊感情。顾彬全名叫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Kubin),生于德国西北部的下萨克森州。1966年,21岁的顾彬开始了大学生涯,从橡树丛生的家乡来到了山毛榉密

    环球人物 2017年23期2017-12-25

  • 想象中国方式一种 ——评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
    方式一种 ——评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房广莹顾彬因“垃圾论”事件成为汉学界“网红”,他的惊人言论在国内读者间的影响远大于其书籍本身,这样的效果恐怕与他本人的意愿相违背。为了洗刷“污名”,顾彬不止一次公开声明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并且出于对中国的热忱而撰写、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人们固然应该警惕“垃圾论”背后媒体炒作的嫌疑,但更应该意识到当前中国新文学史书写所面临的困境。顾彬作为浸染于德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恐怕无法真正实现与中国文化的完美对

    文艺评论 2017年10期2017-09-28

  • 媒体与文学批评新秩序 ——以“顾彬事件”为例
    新秩序 ——以“顾彬事件”为例○赵 洁2006年底,《重庆晨报》上一篇名为《德国汉学教授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新闻稿在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这篇新闻稿中的“德国汉学家”就是“对中国文学情有独钟”的顾彬。此稿件虽然被证实为夸大其词,然而顾彬之后又在媒体上接二连三地对中国当代文学发表尖锐批判,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激烈讨论,并掀起了文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的“重估”热潮,形成了所谓的“顾彬事件”。十余年过去了,对顾彬的文学观和文学著作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而对这一文

    文艺评论 2017年10期2017-09-28

  • 顾彬《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史”与“论” ——以对郁达夫的文学史书写为中心
    ○段 煜顾彬《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史”与“论” ——以对郁达夫的文学史书写为中心○段 煜在中国传统的史书中,对人物的记述总是受到史家的重视。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具体到文学史这一专门史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便主要是作家。如何对作家进行选取、介绍与编排,是每一部文学史著作都绕不开的问题。德国汉学家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后文简称《顾史》)也不例外。《顾史》的现代文学部分中,其编排体例虽然是作家、文体和文学思潮并存,但整体上仍是以一个个的作家

    文艺评论 2017年10期2017-09-28

  • 翻译、民族国家、现代性和传统
    ,这才是灾难。”顾彬在《“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中如是说。作为一名汉学家,作为中国文学(文化)的充满激情的旁观者,顾彬的汉学研究一直在试图理解我们所处身其中、因习以为常而陷入执迷的中国文学(文化),他时常给我们带来震惊性的批判视野。在他眼里,交流并非等同于完全地相互理解。恰恰相反,交流开始于误解,为此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误读的正面意义》。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每一个理解者总是处于一定的“前理解”(Vorverst?ndnis)之中。前理解赋予理解者特殊的视域

    扬子江评论 2017年4期2017-09-09

  • 爱之深,责之切
    摘要:德国汉学家顾彬潜心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方面,他允当地评价了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作家:中国当代作家没有超越鲁迅、沈从文等现代作家;当代作家不仅汉语水平不高,而且觉得语言无所谓;当代作家或为政治服务,或谋求奖项,或追逐市场,因而写得太快,没有时间修订作品。另一方面,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评价存在局限:他认为中国当代作家首先要学好外语;认为小说的故事相较于小说语言来说十分次要。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观虽有缺憾,但在更多方面都是精辟公允的。顾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值

    西部学刊 2017年2期2017-03-25

  • “见林而不见树”—评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史观。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Die Chinesischf Literatur IM 20.Jahrhundert)亦不例外。在前言中,顾彬写道,他在“行文中给出的评价都是个人的主观见解,并不图普遍有效,尤其不奢望经久不灭。”①顾彬著,范劲等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以下引用该著文字,均于正文中注明页码。此种表述令人惊讶。周作人在90年前即1927年发表的《答

    国际汉学 2017年4期2017-01-28

  • 中国当代文学批判者 ——顾彬
    文学批判者 ——顾彬文/荣邵沃尔夫冈·顾彬 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因唐诗爱上中国初见顾彬(Wolfgang Kubin),当记者称呼他为汉学家时,他会首先纠正记者:“不要叫我汉学家,请叫我诗人顾彬。”顾彬在他的大学生涯中,开始接触并慢慢爱上唐诗。他说:“当时有一个研究唐诗的专家,他欢迎我跟他学唐诗、宋词等。之后他要求我的博士论文写唐诗,但我觉得他推荐的人选对我来说不合适,当时我觉得杜牧很不错,那么我就写他。”1973年,顾彬获波恩大学汉学博士学位,其论文为《论杜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7期2016-12-02

  • 文学·历史·阐释者 ——论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阐释者 ——论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季进 曾攀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已经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一方面学界热衷于写史,大同小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层出不穷,据说有上千部之多;另一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断代、分段、命名、性质、成绩与局限,又争议不断,有学者干脆放弃“新文学”“现代文学”的概念,提出了“民国文学”的叙述框架。相比较而言,海外学者没有像国内学界如此强烈的写史冲动,文学史写作一直不温不火,但是很显然,这些文学史无论

    社会观察 2016年8期2016-11-25

  • 鸟儿飞来并把我们当鸟儿问候
    王家新我们都知道顾彬先生有很多身份:汉学家,教授,诗人,翻译家,作家,批评家,等等,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这是一位可以坐在一起“把酒论诗”的朋友。有了好酒我就想起他,想要与他一起分享,正如我有了好诗一样。作为一个具有广泛、重要影响的文学人物,顾彬多方面的贡献和成就不用我来细说,我只谈谈近年来他开始用中文创作的散文,还有他那些新写的不断给我带来喜悦的诗作。他那些犹如“老树抽新芽”的爱的哀歌,甚至令我想起了歌德式的“第二度青春”。他的创造力如此勃发,让我都有点坐

    草原 2016年8期2016-11-16

  • 学术讨论的方法和风度
    钟赵二摘 要:顾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翘楚,刘再复的名望也早已奠定。两位学者的争执可以给后来者提供方法上的借鉴。本文无意偏袒任何一方,只想重申学术讨论的常识。常识如果不践行,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关键词:顾彬;刘再复;莫言2013年8月11日,刘再复先生写成《驳顾彬》一文,此文发表在《华文文学》2013年第5期和《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后者略有删节,原因众所周知,兹不赘言。由于刘先生动笔前“十分愤怒”,所以读者读到这些字句时应该不会过于吃惊:顾彬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2016-08-01

  • 看汉学家顾彬解诗
    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顾彬,原系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起家,其皇皇著作《中国诗歌史》业已翻译成中文出版[2],内中亦不乏与宇文氏相近的“读法”。试举几例。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顾彬释“倾国”为“使国家的存在成了问题”[3]。其实,“倾国”并不是一个生僻词,在汉语中它与“倾城”相连来形容绝色女子,作为一个典故,也非僻典,《汉书》描述李夫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为人所熟知。同诗“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释“马前死”为杨玉环“并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5期2016-05-18

  • 不可译性:顾彬误译论之商榷
    刘毅青不可译性:顾彬误译论之商榷■胡 丹 刘毅青中西语言与思想的差异使得中西之间的哲理思想翻译面临着不可译性,这样翻译必然包含着某种解释,翻译的局限也提醒我们重新认识翻译的意义。从不可译出发,德国汉学家顾彬强调了以目的语为目标的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强调了误译的合理性,但从将翻译作为更新自身文化的意义来说,顾彬的归化翻译立场就面临着困境。从汉学作为丰富西方思想资源的目的来看,异化翻译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进入到汉学家的翻译中,以矫正目前汉学翻译中归化翻译占

    江西社会科学 2016年5期2016-03-17

  • 顾彬想及汪曾祺 ——兼谈对中国当代小说语言问题的思考
    仕永波由顾彬想及汪曾祺 ——兼谈对中国当代小说语言问题的思考仕永波一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Kubin)的“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曾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笔墨挞伐纷至沓来,各方声音此起彼伏,着实热闹了一番。虽然顾彬本人一再强调他从未发表过“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言论,他原本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的几个美女作家的作品是“垃圾”,然后就被新闻媒体断章取义、牵强附会、以讹传讹成“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一爆炸性言论。但同时顾彬也一再强调,他对中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4期2015-11-14

  • 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鲁迅形象建构
    510275)论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鲁迅形象建构董 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广东 广州 510275)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部通史性著作,是作者个性化研究的成果,其中鲁迅形象建构鲜明地体现了顾彬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顾彬以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透视鲁迅作品中“呼喊者”“呐喊”“漫游者”“影子”等意象的具体内涵,赋予鲁迅世界性要素,并挖掘出鲁迅精神世界的紧张与张力。顾彬以“思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研究视

    文化学刊 2015年7期2015-10-28

  • 走在德国与中国两座高峰之间
    夏先生的故事》、顾彬的《万湖》等。下篇由上海戏剧学院的学生朗读了德国当代剧本《共同点》。舞台上铺满黄沙,背后是残破的木桥。学生的朗读稚嫩,却纯真,柔和的灯光下,有诗的意味。朗诵会的高潮是顾彬的上台发言。这位被誉为“当下欧洲三大汉学家”的德国诗人、学者,分别用德语和汉语朗诵了自己的诗歌,并谈了他感受到的中西文化交流状况。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了顾彬,听他聊聊德国、中国的戏剧。不回避现实,不回避历史《共同点》于2013年在德国上演,顾彬没有看过现场的演出,但听到

    上海戏剧 2015年10期2015-10-19

  • 作为中国现代审美意识的“忧郁”——顾彬论中国现代性的启示与不足
    识的“忧郁”——顾彬论中国现代性的启示与不足刘毅青(绍兴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摘要: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突显了现代性审美意识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之核心的特点。在顾彬看来,忧郁是中国现代审美意识转变的标志,因为现代人审美经验核心是忧郁,或者说忧郁占据了现代审美意识的中心。问题在于,依顾彬之见,中国的现代文学所呈现的现代性意识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因为它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影响下发生的,从而中国现代性并不仅仅是中国的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28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刘琳顾彬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序言里说:“40年来,我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中国文学之中。”他曾经一度引起争论的“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言论,几乎使其成为中国理论界的众矢之的,对此顾彬申辩说“垃圾论”只是“误传”。不管怎样,这本400多页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明确的文学观和美学价值尺度的学者形象,看到了作者在对中国古代文学深刻研究和认同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文学不甚理想的状况所发出的“怒其不争”的失望和殷殷期望。首先,顾彬将中国

    决策探索 2014年20期2014-11-07

  • 无人倾听
    不起。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曾来杭州讲座,说中国人都在混日子。他说混日子不是说现代的中国人混日子,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不混日子的时候。陈寅恪的话,贬中有褒。顾彬的话,就剩下贬了。不要说顾彬先生是愤青,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的思想太过于简单了,我们想得最多的是生存,而不是生存的质量和尊严。记不起哪位作家,把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视作了中国人的典型,韦小宝是一个“生存至上”的人,他非常平庸,不重情,他的“义”是随时可以变通的,只要对自己有利,他就会去干。这就是“混”

    人民周刊 2014年2期2014-09-10

  • 也论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
    261061)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译本在中国出版之后,赞誉之声有之,贬抑不屑之态也不乏其人。后者往往导致顾彬本人愤愤不平,因为他认为批评家都是在用其文学史的中译本来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而很少有评论家能从德文原版的角度来进行评判。而笔者倒认为批判者和赞颂者都缺少从文学史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笔者不揣鄙陋也对其进行论述。一顾彬在其所著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自我优越感是存在的。他的优越感首先来自他研究中国文学的年限和标准。顾彬是来

    潍坊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8-15

  • 浙江“崇学半月坛”第十二期开讲
    技馆开讲。刘盈、顾彬把参加“全国科技场馆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培训”心得和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让大家了解了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学习和掌握TRIZ创新方法,将对提升科技馆管理能力、推进展品展项研发以及创新展览教育活动发挥积极作用。陈艺的《悦·生活》用一个美妙的童话故事引出了几个当红的多肉植物品种,并系统地介绍了多肉植物这个近年来突然爆红且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园艺新品种,数十种萌萌可爱的“肉肉”图文并茂,令大家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4年9期2014-08-15

  • 无人倾听
    不起。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曾来杭州讲座,说中国人都在混日子。他说混日子不是说现代的中国人混日子,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不混日子的时候。陈寅恪的话,贬中有褒。顾彬的话,就剩下贬了。不要说顾彬先生是愤青,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的思想太过于简单了,我们想得最多的是生存,而不是生存的质量和尊严。记不起哪位作家,把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视作了中国人的典型,韦小宝是一个“生存至上”的人,他非常平庸,不重情,他的“义”是随时可以变通的,只要对自己有利,他就会去干。这就是“混”

    祝你幸福·午后版 2014年6期2014-07-28

  • 情倾中国 执着汉学
    访人:沃尔夫冈·顾彬(1945-),男,德国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系主任采访整理:周奕珺、包向飞采访地点: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顾彬教授办公室采访时间:2014年1月9日下午采访及整理人简介:周奕珺(1982-),女,湖南省衡阳市人,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德语语言文学的研究;包向飞(1974-),男,河南省信阳市人,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武汉大学70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7-09

  • 情倾中国 执着汉学* ——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访谈录
    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访谈录受访人:沃尔夫冈·顾彬(1945-),男,德国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系主任采访整理:周奕珺、包向飞采访地点: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顾彬教授办公室采访时间:2014年1月9日下午周奕珺:顾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一直以来都盼望有个机会,能单独听您谈谈您做学问的历程以及您对于一些文学问题的看法,今天终于有了这个机会,感到特别荣幸。您在汉学和中国文学这一领域已经辛勤耕耘了40余年,但是听说您最初进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3-20

  • 无人倾听
    不起。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曾来杭州做讲座,说中国人都在混日子。他说混日子不是说现代的中国人混日子,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不混日子的时候。陈寅恪的话,贬中有褒。顾彬的话,就剩下贬了。不要说顾彬先生是愤青,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的思想过于简单,我们想得最多的是生存,而不是生存的质量和尊严。记不起哪位作家,把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视作中国人的典型。韦小宝是一个“生存至上”的人,他非常平庸,不重情,他的“义”是随时可以变通的,只要对自己有利,他就会去干。这就是“混”。人

    读者 2014年7期2014-03-11

  • 好作品培养自己的读者——德国汉学家顾彬访谈
    顾彬 胡少卿受访人:顾彬,德国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采访人:胡少卿,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记录人:余欣采访时间:2012年6月19日采访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本采访稿内容已经过顾彬本人确认和授权。胡少卿:顾彬老师,今天跟你见面主要是想聊一聊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状况。请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目前中国当代作家在德国的传播情况,比如说有哪些诗人或小说家的作品在德国较受欢迎。顾彬:如果我们要谈中国当代文学在欧洲或在德语国家的传播,我们应该分得很清楚,诗人与小说家,

    西湖 2013年3期2013-11-16

  • 无人倾听
    不起。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曾来杭州讲座,说中国人都在混日子。他说混日子不是说现代的中国人混日子,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不混日子的时候。陈寅恪的话,贬中有褒。顾彬的话,就剩下贬了。不要说顾彬先生是愤青,事实就是如此。我们的思想太过于简单了,我们想得最多的是生存,而不是生存的质量和尊严。记不起哪位作家,把金庸先生《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视作了中国人的典型,韦小宝是一个“生存至上”的人,他非常平庸,不重情,他的“义”是随时可以变通的,只要对自己有利,他就会去干。这就是“混”

    雨花 2013年10期2013-11-15

  • 顾彬
    明报月刊》第八期顾彬先生的发言稿,十分愤怒。我本来对顾是“井水不犯河水”,就如2010年许子东先生把我和顾彬一起请到岭南大学中文系时,和他一起吃饭、开会,我只和他“和平共处”,但不赠书,也不走访,那时我就知道他因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心理极不平衡(他推荐的人没能得此奖),便退避三舍,让他三分。一起吃饭时,只是沉默,避免争论。今天我之所以对顾彬要“顾一顾”,乃是因为他此次得寸进尺,在香港太横行,一副让人难以忍受的殖民者姿态与腔调,甚至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比在

    华文文学 2013年5期2013-08-14

  • 在中国文学里栖居——顾彬访谈录
    一样的中国宗教?顾彬: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其实,七十年代的汉学在欧洲有一点宗教的味道,有人把老子看成哲学的圣人;有人把毛泽东看成新的政治的圣人;有人把李白看成生活的圣人。李白是我的来源,没有李白,那么就没有我。我一直想做德国的李白,不过做不成。李白是道士,不过我不太喜欢他充满了道教成分的诗歌;我喜欢他发愁、发狂,因为他的忧郁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的生活太短,所有的美都要离开我们,留下来的是我们只能够做美的梦,不能够再做美人。当然,禅帮助我们克服我们的失落感,但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5期2012-12-18

  • 作家不应考虑所谓的『成功』 ——顾彬教授访谈录
    受访人: 顾彬 访问人: 育邦作家不应考虑所谓的『成功』 ——顾彬教授访谈录受访人: 顾彬 访问人: 育邦1975年夏,顾彬先生第一次来到南京,并参观了莫愁湖。2011年5月8日,南京诗人黄梵、批评家何同彬和我一起陪同他故地重游。我问他1975年时对南京有何印象,他说,1975年南京是一座无聊的城市,因为天气很热,十二点到三点钟大家都在睡觉。快走到湖边的时候,我问他当时的印象,他记得当时湖边有很雄伟的城墙,四周很空旷,没有现在的这么多建筑。在下午四点时,我

    青春 2011年6期2011-12-27

  • 德国汉学家顾彬跨文化研究平议
    年来,德国汉学家顾彬①名声大噪,因其激起的热浪景观,有目共睹。这既表现为对顾彬著作的连续出版,又表现为对顾彬本人的系列访谈,还表现为各种媒体对顾彬事件的推波助澜以及学者们对他争讼不已的各种评价。一浪胜过一浪,不一而足。“万物静观皆自得”。面对顾彬热,很有必要进行冷静的思索。我们深深感到只有弄清顾彬为什么研究中国文学、如何研究中国文学以及这种跨文化研究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与顾彬保持平等而宽容的对话。一顾彬最初学习神学,1967开始喜欢中国古典诗歌,由神学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2期2011-08-15

  • 中国当代文学评价中的问题、立场与方法——从汉学家顾彬引发的争论谈起
    法 ——从汉学家顾彬引发的争论谈起邓长亮(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一直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在2006年末顾彬发表了“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看法之后,被媒体过分地渲染、扩大,最终演变成一场“唱盛”与“唱衰”、“黄金”与“垃圾”之争,众多的知名学者卷入论争。笔者就论争产生的场域以及“当代文学”、“当下文学”等概念性问题进行了辨析,并进而提出了对这场论争的看法。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立场;顾彬自从上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1期2011-08-15

  • 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标准”
    然而,德国汉学家顾彬近几年却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很多批判。他依据“世界文学的标准”提出,中国当代文学基本上不属于世界文学。他的批判引起了中国作家和学者们的讨论,这是值得中国文学进行反思的。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必然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中国文学;顾彬;世界文学的标准;民族性;世界性一、中国文学遭遇“世界文学的标准”2009年10月,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作为此次书展的主宾国,集中展示了我国出版业成果与文化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期2011-03-17

  • 关于中国文学研究与中国当代文学 ——顾彬教授访谈录①
    国当代文学 ——顾彬教授访谈录①刘江凯访谈时间:二○一○年七月八日-八月四日,分五次完成。访谈地点:波恩大学汉学系办公室一、从怀疑开始的回应刘江凯:教授您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跟随您进行联合培养博士计划,在完成了对您的专节研究后,我有很多问题想当面向您请教,也希望您能通过这次访谈对我的研究提出指导和反批评,其中一些问题,我相信也是部分大陆学者比较关心的,您也可以借此机会对他们做出一些学术回应。在我的印象中,您似乎没有对任何一篇批评进行过反批评。按照学术界的习惯

    东吴学术 2010年3期2010-04-05

  • 顾彬与郑敏有何关系
    名。该文声称:“顾彬最初在西南联大教过学,现在的诗人郑敏就是他那时候的学生,他的博士论文是研究晚唐诗人杜牧诗歌创作的。”这完全是作者的想当然。德国汉学家顾彬和九叶派老诗人郑敏女士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根本沾不上边,更没有所谓师生关系。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郑敏教授就读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当时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是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魏建功、杨振声、陈寅恪、刘文典、闻一多、王力、浦江清、唐兰、游国恩等,郑敏曾经受教于上述名家,后来成为九叶派著名诗人,杰出的

    文学自由谈 2010年5期2010-03-21

  • 大声公
    看见德国的汉学家顾彬,他果然是敢于说话的,但是我在他身上却没有看到德国人的严谨,倒很有一点当年党卫军的严厉和战败国的忧虑。其实我以前并没有听说他的名字,如果是放在十几年前,我会马上谴责自己的孤陋寡闻,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没有话语权。现在不同了,我会像看待超女那样很娱乐地问:顾彬是谁?今天我知道,顾彬就属于那种典型的一鸣惊人的人物,和我们的芙蓉姐姐、杨二车娜姆等人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已经不重要,关键是他提供了另外一种中国文学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

    文学自由谈 2010年3期2010-03-21

  • 质疑《当一回汉学家的郎中》
    伟自从德国汉学家顾彬口不择言,发出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论调之后,即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强烈反弹,两年来他都陷入舆论包围之中,可谓“杀机”四伏,硝烟弥漫,至今仍未“休战”。前些日子一家报纸发表了从维熙所写的长篇文章《当一回汉学家的“郎中”》(为洋教授顾彬号脉),更是情绪激昂,火力猛烈,勾人眼球。可是,我认真拜读后却感到匪夷所思,这不是一篇理性的学术探讨,倒像一篇作者自己也不讳言的声讨檄文。而发表此文的报纸编者推荐该文时却认为“从老的恳切之语,实则是对中国文

    文学自由谈 2010年2期2010-03-21

  • 形象与真相的悖论
    范 劲内容提要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体现了这位德国汉学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思想演化的基本看法,带出了许多对我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解释传统具有冲击力的观点。但是真相永远只存在于意识和对象、作者和文本的“之间”,本文对于顾彬的叙事模型所做的分析,正是希望以自身的阅读楔入并持存于这个微妙的“之间”,这既是要发现作者的言语行为在无意识中排斥的因素,更是要恢复生活本来的流动和交融状态。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在中国大陆有过汹涌之势。德国当代

    文学评论 2009年4期2009-09-29

  • 需要重新审视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节选)
    顾 彬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论断,对中国文学界乃至文化界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引来多方争论乃至于愤怒。《收获》杂志编辑、作家叶开先生,借顾彬教授再次来沪访问讲学之际,就此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访谈。我们本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态度,在此节选其中重要部分,奉献给读者。借此引发读者同样见仁见智的思考,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编者按叶开:我们有机会坐在这里一起聊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我感到很荣幸。我希望,经过我们这次谈话,能更好地

    小说林 2009年1期2009-02-11

  • 穿越历史文化的时空:诗人顾彬与《世界的眼泪》
    王卓斐德国的顾彬(Wolfgang Kubin)不仅是视野开阔、思考问题严谨深邃的汉学家,他还是一位每天清晨五点半起身沐浴、朝拜的诗人,写诗已成为其每日的早课,以至于“一天不写诗会不舒服,几天不写诗会生病”。少年时代的顾彬便对包括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朦胧派在内的现代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正是从那时起,他便萌发了成为一名诗人的愿望,期盼能够过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而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强烈地扣动了他的心弦,乃至成为他毅然放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3期2009-02-04

  • 需要重新审视的现当代文学
    彬 叶 开叶开:顾彬教授,这是我们在上海的第二次见面了。顾彬:是。叶开:其实我久仰您了。顾彬:你别客气。叶开:您知道,九十年代初就买过一本您的著作《中国文人的自然观》,您的教授论文,原名《空山》,刚才我拿出来请您签名的……顾彬:谢谢。叶开:我们有机会坐在这里一起聊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我感到很荣幸。我希望,经过我们这次谈话,能更好地阐发您的一些观点。这次我们谈的话题,还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顾彬:好吧。叶开:关于您谈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个问题,在中

    西湖 2009年1期2009-01-12

  • 顾彬:中国作家应该沉默20年
    围绕在德国汉学家顾彬身上。不久前,他所说“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言论,被中国媒体广为传播,并由此引发轩然大波。事后证明,他当时指的“垃圾”只是针对卫慧、棉棉等人的作品,但无论怎样,他对当下中国文学的批评态度是肯定的。这次研讨会,顾彬显然是有备而来。一开场他就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即: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1949年以前基本上属于世界文学的一部分,1949年以后,除了中国诗歌以外,基本上都不属于世界文学。而造成这个局面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1949年之前的

    中国新闻周刊 2007年11期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