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
- 也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
我便解释道:“鹳雀楼在黄河的东岸。东望,群峰绵延;西望,一马平川。望不到黄河,是因为东望时被山阻隔。而太阳看不到了,黄河看不到了,是因为立足点低,所以‘欲穷千里目’,必须‘更上一层楼’。”学生们听了,个个心悦诚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是不是落日?笔者对陈老师的答案“颇为诧异”,对陈老师的解释并不“心悦诚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留下的名诗《登鹳雀楼》。关于鹳雀楼,先看下面两则文献:1.鹳雀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2年5期2022-12-26
- 没有出游的遗憾
“答对啦!登上鹳雀楼,看远处的景色,可美了!”冻梨得意扬扬地说。 放学回家后,雪豆不开心。 “爸爸,冻梨寒假去登鹳雀楼了,而我哪儿都没去。” “爸爸的工作实在是有点儿忙。来来来,我给你讲一讲《登鹳雀楼》这首诗,就当没去旅游的补偿吧。” “这首诗我知道,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嘛!” “王之涣,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出身名门望族,做过几任小官。王之涣的诗歌流传在世的不多,《全唐诗》中仅有六首,其中有两首非常有名,一首是《凉州词》,另一首就是《登
雪豆月读·低年级 2022年3期2022-03-07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简析:古诗《登鹳雀楼》(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出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诗的后两句说理,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古诗的基本形式,朗读时应有的节奏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做到熟读成诵。教师在教學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楼、依、尽、欲、穷、层”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等5个生字;同时借助插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正确、流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10期2021-12-16
- “只有”六首诗的王之涣
手。品读大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上,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做窝居住,因此得名。王之涣特别喜欢旅行,30多岁时到鹳雀楼去游览,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日”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依傍着山峦(luán),渐渐下落。有人说,太阳怎么能依着山呢?你看,太阳落山的时候,是不是离山峰很近,仿佛緊紧地依傍着一般。“黄河入海流”,想象一下,鹳雀楼在山西,离大海很远,怎么能看见黄河流进海里呢?王之涣运用了丰富的想
好孩子画报 2021年10期2021-10-28
- 《登鹳雀楼》及其黄河意象分析
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一首《登鹳雀楼》写出了黄河奔腾向前、流归大海的雄壮,千古流传。《黄河文化概说》一书对黄河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结合本书,对《登鹳雀楼》及其黄河意象进行分析。《黄河文化概说》分为13个部分,分别介绍了黄河文化俯瞰、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黄河流域的民间信仰、黄河流域的民俗风情、历史时期的黄河灾害、治河方略的历史演变、黄河文献的治河价值、黄河岸边的城市、黄河流域的商人集团、黄河的生命伦理、黄河文化的现代转型等内容。
人民黄河 2021年9期2021-09-22
- 哲理古诗的典范
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只有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被认为“五言绝,允推此为笫一首”(《增订唐诗摘钞》)。王之涣的一生,应该写有不少诗歌,否则,就没有“旗亭画壁”的故事了。据《集异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齐名,经常一起相约游山玩水,不醉不归。一日,天寒微雪,三人照例到酒楼去,赊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余人,登楼宴饮。见是一群官家乐人,三位诗人换席相让,避过一边,围炉旁观。片刻后,又有几位珠裹玉饰、摇曳生姿
同舟共进 2021年12期2021-05-03
- 更上一层鹳雀楼
春粒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唐代有互联网,大唐才子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一定会登上热搜。这首诗篇幅短小、朗朗上口,几乎家喻户晓。诗的前两句写景,开笔就是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的妙笔;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融合得天衣无缝。“更上一层楼”作为千年励志“金句”,与鹳雀楼这座建筑一起,在中国人心中深深扎下了根。除了这首千古名诗,你了解鹳雀楼的历史吗?你知道鹳雀楼名字的由来吗?跟着我们的
奇妙博物馆 2021年3期2021-03-30
- 鹳雀楼名字的由来
叶庆黎鹳雀楼的前身据记载,北周时,蒲州西南城上建有一座美丽的楼阁。楼阁分三层,高约十余米,又因其建在城垣之上,所以整体高达二十余米。这座楼阁设计精美、结构奇巧、雅致壮观,人们上到三楼,既可以鸟瞰阡陌交织、坦荡无垠的大地,也可以南望起伏连绵的中条山,还可以隐约遥望雄伟壮丽的西岳华山。如果有风徐徐吹来,登楼人衣袂飘飘,颇有凌空欲飞之势,因此人们称这座楼阁为“云栖楼”,这就是鹳雀楼最初的名字。懒懒的鹳雀云栖楼一开始有着重要的军事作用,后来因为景色宜人,便慢慢成为
奇妙博物馆 2021年3期2021-03-30
- 寻找小学语文低段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
,本文试以《登鹳雀楼》教学为例,做低段古诗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究。一、编创故事,激发兴趣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对儿童有着无穷的魅力。《登鹳雀楼》这首诗,如何给它编创一个有趣且吸引学生的故事呢?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及:“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笔者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结合学生当下生活,用跳脱生动、通俗浅白的语言编创了一个故事,故事内容如下:同学们知道鹳雀楼吗?在我国山西省,三层楼
课外语文 2021年13期2021-01-02
- 秋望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最富盛名的不朽诗篇可以说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使得人们对鹳雀楼十分向往。鹳雀楼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然而,很多人只是从诗篇里知道鹳雀楼,对其历史背景及地理坐标并不明了。秋初时节,细雨绵绵。我和一位兄长一早从老家芮城出发,驱车直奔华山,不料多日大雨,山洪爆发,景区关闭,使得我这位“华山论剑”网名的兄长兴致低落,哀叹索然。怏怏中我提议去不远处的鹳雀楼看看,他在诧异中欣然赞同,于是便有了秋望鹳
绿色中国 2020年10期2020-12-23
- 白日依山尽
白羽《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浅显、毫无渲染。诗作前两句中的“白日”“黄河”,后两句的“千里目”“一层楼”,不仅形式上对仗工整,在内容上也由远及近,由抽象到具体,完整地呈现出诗人登楼远眺所见的壮观风景和由此产生的豁然开朗的心情。因此,尽管本诗用字朴素直白,却丝毫不影响诗作开阔辽远的意境。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幸福小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5~6岁幼儿能说出
动漫界·幼教365(大班) 2020年10期2020-10-20
- 唐诗里的中国力量
目的意思。《登鹳雀楼》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2.理解“白日依山尽”。师:我们来看第一句,五个字,诗人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生:一轮太阳落山了。师:太阳是怎样落山的?生:慢慢地落下去了。师:是啊,这“白日”不是夕阳,而是还盛大的正午的太阳。这一个“依”字让我们看到的是一轮光辉灿烂的太阳沿着远处的山慢慢地落下去了,诗人这里写的不只是眼前的一个静态的景,还是时空转换的一组动态景象。太阳从正午当空到傍晚落山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诗人只用了五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9期2020-09-06
- 抱憾鹳雀楼
的唐诗绝唱《登鹳雀楼》,不知道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的鹳雀楼,离我的故乡并不远;也没想到这首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名诗,居然蕴含着一言难尽的人生哲理。我的故乡位于山西省西南端的芮城县,北有“白日依山尽”中所指的中条山护卫,南有“黄河入海流”中所指的母亲河滋养。这一山一水在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处的风陵渡深情拥抱之后,从东往西蜿蜒而来的中条山,便悄然沉没于地平线,而从北往南呼啸而来的黄河,则拐了个浩浩荡荡的弯,一路向东,奔腾到海不复回。驾车从故
文苑·经典美文 2020年8期2020-07-29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课件出示:鹳雀楼图片)看,是哪里?指名读。3、猜猜名字怎么来的?; 师: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因此人们给它取名为“鹳雀楼”。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4、板题,齐读。介绍王之涣。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古诗,检查读得效果。3、领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男女赛读。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2020-07-07
- 登高望远
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欣赏美景。放眼望去,太阳正缓(huǎn)缓下山,黄河水势澎(péng)湃(pài),朝大海的方向奔流。尽管眼前的景色已经相当壮丽,但诗人仍不满足,他要再登上一层楼,让千里风光尽收眼底。诗人简介王之涣是盛唐时的诗人,擅(shàn)长描写边塞(sài)风光,出生和去世日期都不详(xiáng),根据后人的考证,大约是唐武后到玄(xuán)宗年间(688—742年)。王之涣从小就很讲义气,喜欢帮助弱小,长大后常和豪(háo)侠(xiá)之士交往
小学生(看图说画) 2020年6期2020-06-10
- 人,自然,美
”王之涣这首《鹳雀楼》可谓妇孺皆知,流传千古。据说有某权威机构进行数字化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鹳雀楼》是整个唐诗中最好的诗作之一。姑且不说这种数据的科学性有多少,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鹳雀楼》的确是好诗。好诗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人大概有不同的见解,自然说法多多。仅就《鹳雀楼》言,就有很多理由。比如它朗朗上口,易记易诵,便于流传;又如其词语通晓自然,好学好懂,便于理解接受;再如其寓意丰富,使人豁然开朗,心性升腾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很正确的。不过,还有一个
名家名作 2020年1期2020-03-30
- 论王之涣《登鹳雀楼》的传播与接受
0000)《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流传下来的六首诗歌之一,乃妇孺皆知之绝唱。这首诗歌的作者是存在疑问的,当今的诗歌选集,甚至小学课本都以王之涣为《登鹳雀楼》的作者。但其作者究竟是何人并非此文探讨的重点,故不加说明,仅以诗歌文本为探究对象,同时也按照当代小学课本规定,以王之涣为诗歌的作者。史书中对王之涣的历史记载并不多,《旧唐书》与《新唐书》中并无王之涣身世的记载,元人辛文房所撰写的《唐才子传》对王之涣有专门的记载:之涣,蓟门人。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
运城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2-23
- 《梦溪笔谈》中鹳雀楼诗歌篇背后的文学现象
内容摘要:鹳雀楼始建北周,文化历史底蕴丰厚,后世尝作文以叙事寄情,乐此不疲。据智宇晖学者《鹳雀楼之诗——唐王朝兴衰的心灵史》阐述:今存九首鹳雀楼诗歌,分属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诗歌气象与情感基调随着时代的盛衰而变化。[1]然沈括《梦溪笔谈》艺文卷中记载: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奂、畅诸三篇能状其景。[2]沈括给予三篇如此高的评价,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故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对《梦溪笔谈》中鹳雀楼诗歌篇背后的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的探析。关键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期2020-02-14
- 登鹳雀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迥:高远的样子。 飞鸟:指鹳雀。天势:天然之势。 围:覆盖。河流:指黃河。 断山:形容山势突兀。【阅读导航】同学们都会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吧?流传千古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很多孩子牙牙学语时就能出口的名句,包含了无限希望和憧憬(chōnɡ jǐnɡ)。而现在我们读到的这首《登鹳雀楼》却并不为太多人所知。畅当,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儒士。他的这首诗,也是只
作文·小学低年级 2019年11期2019-09-10
- 千古绝唱
——《登鹳雀楼》
。提起这首《登鹳雀楼》,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者王之涣身上,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你知道吗?他一生创作无数,可流传下来的诗,仅有六首,每一篇都是经典。《登鹳雀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王之涣,山西太原人,生活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他本身才华横溢,对朋友讲义气,豪放,不拘小节。他善于用最朴实的词语,营造出最美丽的意境,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一首诗刚写出来,就被当时的歌手谱成曲子,成为当时的流行音乐,大江南北的歌手,争相传唱。这一天,王之涣来到向往已久的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19年3期2019-06-21
-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处于半山腰的鹳雀楼)2.处理课题。(1)你看到了什么?(一棟楼)你一定知道“楼”字为什么是“木”?(因为古代的楼大多数都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所以是木字旁)。(2)简介“鹳雀楼”。“鹳”字为什么是个“鸟”字旁呢?请大家认真听听吧。教师点击带有古典音乐的喇叭,声情并茂地介绍鹳雀楼的由来。(鹳雀楼位于今天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边,因古时候常常有鹳雀这样的鸟类停在楼上休息,所以人们就把这楼称为“鹳雀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所以有许多人到
神州·中旬刊 2018年8期2018-09-03
- 王之涣与鹳雀楼的完美成全
平中国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都是因了文人的诗文而名扬天下。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其名扬天下,声播四海,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鹳雀楼果然名不虚传,在坦平如砥的黄河岸边,在远山若黛的映衬下,显得楼宇巍峨,气象峥嵘。那一层一层的台阶,似有烘云托月之势,让游客在攀登之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当
建筑 2018年15期2018-08-15
- 无冕之王王之焕
文/王晓磊鹳雀楼比诗在唐代,在山西的蒲州有一座楼,叫作鹳雀楼,一共3层,对面是中条山,楼前横着滚滚大河,蔚为壮观。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唐朝很多诗人都爱一窝蜂跑到鹳雀楼去写诗,互相较劲,看到底谁最牛。这一年,鹳雀楼来了一个诗人,名叫李益,他是唐代诗坛的一个高手。眺望着壮丽景色,李益很感慨,挥亳泼墨,写下了八句诗:“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是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这首诗写出了
益寿宝典 2018年7期2018-01-27
- 鹳雀楼,鸟瞰黄河
同,这次是站在鹳雀楼上看黄河。站在唐诗的制高点上看黄河,看一位姓王的诗人看过的黄河、写过的黄河。我更上一层楼,站在诗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鸟瞰黄河。黄河不仅变小了,甚至变得温顺了,听话地拐一个弯,向远方看不见的大海流去。是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仅仅因为那位诗人在一千多年前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他写出了天地间运行不息的自然规律,却显得万事万物都在服从其安排,就像一支井然有序的管弦乐队,伴随总指挥舞动的一根小棒跌宕起伏。他用一杆笔,以及二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8年12期2018-01-08
- 古诗二首之《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萍摘 要:《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鹳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关键词:登鹳雀楼 教学一、教学目标1.初读古诗文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2.学习诗人努力进取、向上的精神。3.学会文本生字新词,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书写。4.感受古诗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5.能正确、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文。2.理解古诗文词句的意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7年32期2017-10-21
- 永济鹳雀楼
张兵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清光绪《永济县志》记载“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现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3000米的黄河岸畔,南倚中条山脉,西临滔滔黄河,东北一马平川,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名播遐迩。永济古称蒲坂,位于秦晋豫三省交汇区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地带。夏、商、周以前,尧帝、舜帝先后在这里建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汉书·地理志》:“蒲坂,有尧山。”阚骃《十三州志》:“蒲坂,尧都。”司马迁在《史记》里称这
文史月刊 2017年7期2017-08-17
- 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思考
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思考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芦蒲中心小学 陈 伟语文教材中所入选的古诗词,不仅仅有比较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所描写的景物还与人生相关道理相匹配。《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一语双关。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小学语文 《登鹳雀楼》 教学思考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是部编教材和相关地方教材的必选篇目。诗人所描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并非十分壮美,所用的语言也极为普通,但诗人所说的“欲穷千里目,更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9期2017-03-23
- 从鹳雀楼的诗歌气象看唐王朝的兴衰
童 颖从鹳雀楼的诗歌气象看唐王朝的兴衰童 颖鹳雀楼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楼,成为唐人吟咏寄情的对象。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九首鹳雀楼诗歌分类,分别从恢宏开阔的盛唐气象、气骨顿衰的中唐诗风、伤感无奈的晚唐风气三个角度对鹳雀楼诗歌气象进行剖析,深度解读鹳雀楼的诗歌气象与唐王朝的兴衰之间的关联,展现诗歌背后所折射的王朝命运的更迭。鹳雀楼 唐朝 诗歌意象 兴衰一、登楼的文学传统中国传统的登高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登高作赋便被看作是文人雅士的一种高雅的行为。孔子曾说“君子
长江丛刊 2016年24期2016-12-06
- 王之涣《登鹳雀楼》:站在时代的高度
帮义王之涣《登鹳雀楼》:站在时代的高度□叶帮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借助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这跟作者的精神、个性有关,也跟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关。盛唐诗歌普遍在境界、气象上超越其他时代,王之涣正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上,结合自己的个性,才创造出这样经典的作品。《登鹳雀楼》;虚实结合;盛唐诗歌《登鹳雀楼》(见卷首)是王之涣的代表作,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今天的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就耳熟能详的经典。它是那样的浅显易懂,浅显到幼儿园的
学语文 2016年6期2016-03-02
- 唐代鹳雀楼诗歌现象成因探析
0119)唐代鹳雀楼诗歌现象成因探析郭艳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鹳雀楼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历来是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唐代鹳雀楼诗歌创作达到高潮,这不仅是由于登楼的文学传统、蒲州的地理位置、文化源头,还在于当时文人的习尚与心态。唐代鹳雀楼诗歌意象,随着诗人的生活时代、处世心态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表现了历时性的情思意绪。鹳雀楼作为中原文化的一种寄托,以一种独特的符号媒介承载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成功构建出诗歌审美的意义世界。鹳雀楼;文学传统
运城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2-14
- 中国·永济第三届鹳雀楼诗歌文化节“鹳雀楼杯”旧体诗、“西厢杯”新体诗大赛作品征集启事
国·永济第三届鹳雀楼诗歌文化节 “鹳雀楼杯”旧体诗、“西厢杯”新体诗大赛作品征集启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西省永济市,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境内自然景色优美,人文风光秀丽。中国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五老峰、唐开元大铁牛等人文景点,展示了这座黄河中游明星城市诗情画意的迷人风采。诗以言志,唐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激励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追求理想境界,其精神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诗以传情,元人王
诗潮 2014年3期2014-11-17
- “鹳”字浅析
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文文:没错,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鹳”字。你看看这个用甲骨文写的象形字像什么?endprint文文(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晓晓: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文文:没错,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个“鹳”字。你看看这个用甲骨文写的象形字像什么?endprint文文(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晓晓: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文文:没错,今天咱们就来
小学生作文·小学中高年级适用 2014年6期2014-09-21
- 山西风土(二首)
李明鹳雀楼登上鹳雀楼欲穷千里目那是一个秋末的中午四周的鹳雀已经很稀疏了只有万里的沃野在不远处伸展依稀的炊烟还有缓缓流动的黄河感怀家园的诗句从厚重的古典中破茧而出让人有了无尽的乡愁那位叫王之涣的诗人漫步在唐朝的时光里他品咂生命的喟叹如烟波萦绕于胸无法挥之而去在回来的路上眼前晃动的诗人豪迈身影总被一排高大的楼群遮蔽放大的城市之欲一如蛰伏于地的凶猛动物伺机一跃而出占据视野里那些古朴的农庄和麦子那时鹳雀楼还有登高望远的人么身后的中条山此时正沉寂无语黄河铁牛这是一群
回族文学 2014年5期2014-09-17
- 一样的鹳雀楼,不一样的“登”法
楷书抄写的《登鹳雀楼》时,情不自禁地齐读了起来。我刚想表扬他们,不料他们纷纷说:“老师,老师,这首诗我们一年级就学过了,我们早就会背了!”“真会背?”“登鹳雀楼。白日……”背完后,孩子们端端正正地坐好,神气地望着我。“老师,我还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和说明的道理!”当孩子流利地说出诗歌的大意及道理后,我问其他孩子:“你们也懂了吗?”“懂了!懂了!”“好,那你们知道作者王之涣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吗?”我压低声音问。等几个孩子自信地朗读完后,我摇了摇头说:“你们这是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1期2014-03-18
- 名诗谁作
荣登楼题诗说到鹳雀楼,自然会想到那首琅琅上口的唐诗—《登鹳雀楼》,相传唐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这首诗引来了一场风波。蒲坂城有一个大学士名叫朱斌,那天,他请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在马家客店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朋友突然问:“我第一次来蒲坂城,这里有没有可玩的地方?”朱斌立刻说:“有,这蒲坂城是个临河大城,西边就是黄河,我们可去看一看黄河。”朋友没见过黄河,很有兴味。朱斌就跟朋友出了马家客店,命令随从带他们去黄河边。来到黄河边,眼前波涛滚滚、气势壮阔的景象,让
故事会 2009年3期200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