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芦蒲中心小学 陈 伟
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思考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芦蒲中心小学 陈 伟
语文教材中所入选的古诗词,不仅仅有比较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所描写的景物还与人生相关道理相匹配。《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一语双关。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 《登鹳雀楼》 教学思考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是部编教材和相关地方教材的必选篇目。诗人所描写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并非十分壮美,所用的语言也极为普通,但诗人所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意义深刻是无人不佩服的。让学生学习这首古诗,可以获取 “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小学生读古诗最为明显的优点是容易读得流利,也很快就能够背熟。但比较明显的缺陷是,学生很难比较有感情地朗读,一般都是一种无病呻吟的读,当然也就很难读出诗歌的情感来。古诗《登鹳雀楼》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抒发着怎样的情感?积极向上、不畏进取。诗人在登鹳雀楼时看到白日和黄河动态之美,心情无比喜悦,致使诗人想看到更远更远,而且就是目尽一切的狂妄。诗人已登上鹳雀楼,也看到很远很远。诗人感到不登上鹳雀楼,怎可看到这么远,要想看到更远诗人则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畅快之谈。应当说诗人此时登楼的心情是喜悦的,“更上一层楼”的心情也是迫切的。所以,教学时,必须引领学生去更上一楼地朗读诗人的代表作。为了学生更上一楼地读,在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在悟前读,也不仅仅就让学生在悟中读,而且力求做到了让学生在悟后读;在教学中,也不仅仅让学生去聆听音频播放,还让学生去欣赏着教师自身的范读,教师的范读比较优于音频播放的是,教师传递着比较丰富的空间语言,让学生能够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欣赏,用大脑去思维,多种器官的并驾齐驱,所获取的效果就是那样的不一般。学生进入读之更上一层楼的境界,不仅仅就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读,而且所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悟也显得更为深刻。
《登鹳雀楼》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所反映诗人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进取”。小学生是否在读着《登鹳雀楼》就能够产生如此意义上的悟,那回答还不就完全意义上的可以肯定,要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没有任何实质之意义了。所以,教学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需要学生进行相关的体验性的实践。如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远望,进行更上一楼的远望体验。这实践,可以在教学前进行,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教学后进行。窃以为,最为理想的还当是让学生在教学前进行。因此,在教学《登鹳雀楼》时,让学生重温《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回味着青蛙坐在井里说天的趣味儿;让学生站在自家的门前向着四周张望,记录下所张望到的一切,然后再登上相关的高处,如自家的楼房上层,再去远望,或者就是某些意义上的极目远望,再记录下所张望到的一切。当一个个学生去做着这样的实践性体验后,让大家在未学习《登鹳雀楼》时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便自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共同感觉,登高可以望远,望远必须登高,登得更高可以望得更远。对此,在教学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学生对诗人所说明的“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事实也正是这样,学生们读着读着,一个个学生的眼睛显得无比的灿烂。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增强着自己对《登鹳雀楼》的悟。
语文教学,就是小学生也需要其对文本进行由浅入深的感悟,尤其需要学生对文本向着纵深的层面进行感悟。有专家曾对语文教学的学生感悟分述为三个层面,一是浅表意义上的文字层面,二是内层意义上的文学层面,三是深层意义上的文化层面。从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学看,光让学生去理解诗人所说明的“站的高、望的远”的道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引领学生更上一楼地向着更深刻的层面去感悟。教学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去做着这样的思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需要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还需要什么?学生便比较有意义地产生这样的感悟:还需要具有“更上一层楼”的勇气和胆量,有多少人不是那样的恐高?如果我们就是那样的恐高,那再美丽的风光也不可能就被我们一览无余;还需要有着极为坚强的意志,如有学生则从平时的登山旅游去切实感受到,山路不是十分平坦的,只有沿着崎岖的山路而奋勇攀登的人,才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才有期望去欣赏到充满无限风光的顶峰;还需要具有极为科学的策略,登高可以望远,但登高需要方法。一个个学生还联系自己的学习,产生这样的感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这样启迪着我们,学习也如同望远,只有积极进取,也只有奋力拼搏,才可以在学习乃至未来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教学《登鹳雀楼》,借助诗句产生引领小学生更上一层楼的阅读思考,从所思考的内容看还不够深刻,语文教学还必须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以期达到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