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2021-12-16 12:31宋禹颉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鹳雀楼读诗意图

宋禹颉

教材简析:

古诗《登鹳雀楼》(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出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诗的后两句说理,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于古诗的基本形式,朗读时应有的节奏都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做到熟读成诵。教师在教學中要引导学生认识“楼、依、尽、欲、穷、层”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等5个生字;同时借助插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登鹳雀楼》,并能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诗的意境,懂得“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诗,激发兴趣

1.看图猜诗。出示课文《登鹳雀楼》中的插图,让学生猜一猜这是课文中哪首诗的插图。

2.揭示课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游戏导入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图文结合中学习古诗。

二、朗读古诗,学习字词

1.自读古诗。出示分层阅读要求:自由朗读《登鹳雀楼》。会背诵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记住这首诗里的生字;不会背诵的同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习生字,正确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全班跟读,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强调“尽”字是前鼻音,“登、黄、穷、层”等字是后鼻音;注意“欲”字的读音。

(2)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书写。重点指导“楼”“黄(或层)”等字的书写。

(3)展示评议。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3.再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普遍已经会背《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学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生字上,并在识字、学词的过程中为学生初步感悟诗意进行铺垫。

三、诵读古诗,掌握方法

1.回答问题。读了《登鹳雀楼》这首古诗,你知道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里?为什么?

2.阅读材料。出示介绍鹳雀楼的材料和图片,学生阅读。

3.朗读古诗。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古诗,强调“声断,气不断”的诵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达到“滚瓜烂熟”,并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四、看图读诗,试编故事

1.想象画面。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古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白日”等字词的意思)

2.游戏活动。游戏“看图读诗编故事”。出示古诗与图画,学生讲出古诗与图画中包含的故事。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站得高,看得远。

3.拓展阅读。出示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学生说一说诗句中蕴含的意思。

4.诵读古诗。学生随着音乐诵读《登鹳雀楼》。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说说看到的景物,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活化为具体的景物。接着通过“看图读诗编故事”的游戏,引导学生在看图读诗讲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活化诗歌语言,让教材中静止的插图和简洁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归纳总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短短20个字,不但描绘了他所看到的夕阳西下时黄河奔腾流向大海的雄浑气势,还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而这座“鹳雀楼”也因此成为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

2.拓展阅读。

(1)出示简介四大名楼中的另外三座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诗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宋)《岳阳楼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唐)《滕王阁序》

(2)联系实际,拓展阅读《大观楼长联》(节选)。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3.课外拓展。

(1)背诵《登鹳雀楼》,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王之涣登鹳雀楼看到的景色。放学回到家中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与“四大名楼”有关的诗文或诗句。

(2)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一读《大观楼长联》。

设计意图: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明诗”与“名楼”相互成全的特点,向学生简要介绍我国的“四大名楼”,并引导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诗或诗句,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鹳雀楼读诗意图
登鹳雀楼
自然教育《小蚂蚁的生日会》教案
读诗的窗口
蒋昱欣??《登鹳雀楼》
不打自招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从“隹”谈起
不打自招
be going to与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