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冲见
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诗。在诗中,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这首诗是描写西湖众多诗歌当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美女西施,苏轼的妙喻,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因此,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教师在教学时一是要让学生自主认读生字“亦、妆”,借助注释读通诗句;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引领读、想象画面读等方式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奇妙的想象和比喻;三是借助资料,引导学生体验诗的意境,感受西湖的自然美和诗人的情感美;四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欣赏美景
1.故事导入,介绍背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传说大诗人苏轼特别喜欢西湖的美景,有一天,他约着几个好友在西湖上泛舟游玩,他们坐在船上一边喝着小酒、谈笑风生,一边欣赏着晴空万里下的西湖美景。下午,突然“哗哗哗”地下起雨来,不一会儿西湖就变得朦朦胧胧,大诗人苏轼很是惊讶,连连称赞,天下竟有如此美好的西湖奇观。是什么美景能让大诗人苏轼连连称赞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雨中西湖的视频,学生感受西湖美景)
2.抒发情感,交流感受。看了这么美的西湖,同学们心里一定有话要说。(师生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融入诗歌背景介绍,运用视频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景,为学生学习古诗作铺垫。
二、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朗读题目。是啊!西湖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大诗人苏轼为此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强调“初”字和“后”字的朗读。
(2)强调“晴”字和“雨”字的朗读。
(3)做“饮”的动作读课题。
(4)填空解题。苏轼和朋友在_____,天气先是_____后来_____。
2.朗读古诗。
(1)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注意:“潋滟、抹、亦和宜”等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古诗。教师边读边出示加了停顿符号的诗句。
3.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读出平仄韵味,平长仄短。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题来解题,逐步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读流畅,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品讀诗句,感悟诗意
1.品读第一句诗句。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
(1)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的意思。(板书“潋滟”)“潋滟”这个词语跟什么有关?“潋滟”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读注释)
(2)想象。(出示水面波光闪动的图片)阳光照耀下的波光闪动的湖面是什么样的?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想象一下,这样的湖面像什么?
(3)感悟。此时此刻,苏轼看到这样的美景会由衷地说什么呢?(这就是“好”。板书“好”)
(4)学生诵读古诗第一句。指名读,全班读。要读出感情。
2.品读第二句诗句。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1)想象。突然,大雨倾盆而至,让我们一起来倾听西湖之雨的美妙。(播放雨滴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在雨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触摸到了什么?
(2)交流。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观察近景到远处朦朦胧胧的山景,引导学生理解“空蒙”。
(3)感悟。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呢?(这就是“奇”。板书“奇”)
(4)学生诵读古诗第二句。指名读,全班读。要读出感情。
(5)拓展。这样美的西湖,让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赞叹不已。请看(出示):
现代诗人艾青写道——(学生读)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猜一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凡间的明镜是什么?)
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学生读)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想一想:诗人又把西湖比成什么了?)
大诗人白居易说——(学生读)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归纳:此时,诗人眼中的西湖就像一幅画。)
3.品读第三句诗句。诗人们把西湖比作明镜、明月和一幅画。那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又像什么呢?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1)讲述故事。教师板书:西子。引导学生理解西子就是西施。接着教师讲述西施浣纱沉鱼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施的美丽。(传说,一条小鱼在一条清澈的小溪里游啊游,突然看见一个貌美如花,身姿妖娆的美女正在洗衣服,她美丽的倒影映在水面上,水中的小鱼看到了她的美貌一时惊呆了。它竟然忘记了游动,慢慢地沉到了水底,这样奇妙的情景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就有了今天西施浣纱沉鱼的故事)
(2)交流互动。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西施怎么样?
(3)苏轼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引导学生交流。
提示一:西湖和西子都 _____。
提示二: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_____。
提示三:西子不论 _____和_____(妆容)都很_____,西湖不论_____和_____(天气)都很_____。
(4)引读。
西湖之美无论晴雨,是全天候的;西子之美不分浓淡,是全景式的——(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之魂在水,西子之韵亦在水——(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为江南秀水,一为江南秀色——(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化了浓妆是美的,画了淡妆也是美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很美,所以诗人说——(学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4.品读第四句诗句。出示:淡妆浓抹总相宜
(1)引导学生理解“淡妆浓抹”。(借助图片与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
(2)发挥想象。
晴天的西湖水平如镜,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就好像是西施戴着( ),穿着( ),抹着( )一样的浓妆。
雨天的西湖,湖面起雾了,一切朦朦胧胧,若陷若现,就好像是西施微微( )一样的淡妆。
(3)交流。说一说你对“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句诗句的理解。
(4)引读。
西湖晴时潋滟,雨时空蒙,时而浓抹,忽而淡妆,真让人分辨不出这是西湖还是西施啊。看得人如痴如醉,真是——(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之美又何止晴雨,看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断桥残雪……四时不同,晨昏各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诗句——(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归纳小结。诗人这一绝妙的比喻,道尽了西湖的好处,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有诗人为之搁笔称赞:“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所以,这两句诗饱含着苏轼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板书:赞美)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重整体感悟诗性,重意象感受意境,重诵读感受意韵,切忌支离破碎,逐字逐词解读,要扣住关键词,运用想象、体验、探究、感悟等策略,引导学生想想画面。
四、诵读全诗,拓展阅读
1.诵读古诗。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西湖的美景吧!(学生诵读全诗)
2.看图背诵。出示西湖美景图。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味西湖的美景吧!(学生背诵全诗)
3.演唱古诗。播放视频,学生跟着音乐演唱诗句。
4.教师总结。(伴着音乐声教师小结)西湖是一首首精巧的诗,是一幅幅迷人的画,更是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正所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游。”
5.拓展阅读。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西湖的古诗词阅读欣赏。
设计意圖:整体诵读,一唱三叹,营造余音绕梁之感,给人以回味无穷之美。同时用古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游”为课堂教学做个完美的结题,并围绕西湖,扣住诗歌,拓展阅读,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