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鸟瞰黄河

2018-01-08 15:17洪烛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鹳雀楼大海黄河

洪烛

又看见黄河了。记不清这是我一生中第几次看黄河?与以往不同,这次是站在鹳雀楼上看黄河。站在唐诗的制高点上看黄河,看一位姓王的诗人看过的黄河、写过的黄河。我更上一层楼,站在诗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鸟瞰黄河。黄河不仅变小了,甚至变得温顺了,听话地拐一个弯,向远方看不见的大海流去。是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仅仅因为那位诗人在一千多年前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他写出了天地间运行不息的自然规律,却显得万事万物都在服从其安排,就像一支井然有序的管弦乐队,伴随总指挥舞动的一根小棒跌宕起伏。他用一杆笔,以及二十个字,就使山河闻鸡起舞,从日出到日落,一遍遍重演不朽的乐章。他不仅写到太阳与群山的睦邻友好、黄河与大海的血缘关系,还写到人类对这个大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不仅写到水往低处流,还写到人往高处走。人往高处走是为了什么?不只是为了拥有,也是为了看见,不只是为了结果,也是为了过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白了是为了超越,为了穿越。为了超越自我,为了穿越时空。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命体验。

我曾经在飞机的舷窗俯视过黄河,却没有想到鸟瞰,因为隔着一层玻璃?因为飞机是太现代的飞行器,制约了人类的想象力?沿着一级级台阶登上鹳雀楼,登上最高一层,绕行一圈,我立马就找到鸟瞰的感觉。尤其朝向黄河的那一面,正是诗人的立足点。诗人也是一只爱眺望并且会思考的鸟,栖息在鹳雀楼上,栖息在一座以鸟为名的高楼上,情不自禁展开想象的翅膀。鸟瞰,并不是鸟类的专利,也是诗人的特权,思想家的福利。鸟瞰黄河,就是鸟瞰历史,鸟瞰地理,鸟瞰文学。

鹳雀楼啊,我来了,你若问我是谁、干嘛的,我说我是诗人。你问我姓甚名谁,我只好回答:我是王之涣。你可以不知晓这世界任何一位诗人,但你忘不掉王之涣的名字。正是他,用轻描淡写的二十个字,就使你大名鼎鼎,就使你重若泰山。

鹳雀楼啊,我来了,我是诗人的后裔,是又一个王之涣。

唐朝的诗人喜欢登高。除鹳雀楼之外,尚有幽州台、滕王阁、黄鹤楼、凤凰台等等,诞生过无数名篇。登高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怀古,怀古是为了比照当代。我估计诗人登临亭台楼阁时,如同美女穿上高跟鞋,顿时精神焕发、顾盼生姿。鹳雀楼是王之涣的高跟鞋。黄河沿岸只有一座鹳雀楼,只有一双诗人穿过的高跟鞋。至于登天安门城楼呀什么的,那是政治家的事情,非诗人的强项。哪怕鹳雀楼仅仅拥抱过这么一位诗人,仅仅拥有这么一首好诗,就足够了,足够凌空独立。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原本为军事戍楼。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七百多年,无数文人墨客登楼赏景吟诗作赋,其中,王之渙约704年前后游蒲州所写《登鹳雀楼》名气最大。王之涣的这首诗,算是对得起唐朝,也对得起鹳雀楼。然而,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尼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诗歌的功效等于零,从来没有一首诗阻止过一辆坦克。在另一种意义上,它却是无限的。”1222年(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游牧民族不读诗,只识弯弓射大雕,把价值连城的鹳雀楼付之一炬,一点没觉得心疼。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多次泛滥,河道改换频繁,遗址不详。直到2002年,永济市根据历史资料,勘探其旧址,在附近恢复重建鹳雀楼并对游客开放。中间有七百多年,鹳雀楼都是空缺的,名存实亡。

也就是说,我今天如愿以偿登上的鹳雀楼,其实是鹳雀楼的替身,是另一座鹳雀楼。当然也可以说,毁于战火的鹳雀楼,像凤凰涅槃一样获得新生。沧海变桑田,消失于历史航道的鹳雀楼,以黄河为坐标,重新站了起来,不是灯塔,胜似灯塔。迷失的鹳雀楼,看见黄河,就找到方向。迷路的我,看见鹳雀楼,就找到方向。黄河九曲十八弯,不用找,跟着感觉走,就是大海的方向。

在鹳雀楼以空中楼阁的形式存在的年代,我们并没觉得它缺席啊,我们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总以为那座楼仍然屹立在远方,与黄河同在。总以为那座楼仍然一点不着急地站着,等待一代又一代读者慕名而来,登上最高一层,把少小时就记得的《登鹳雀楼》再默诵一遍。某种意义上,王之涣的这首诗,已成了鹳雀楼的替身,留守于原地,填补了空白。因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曾失传,屹立于中国诗歌史的鹳雀楼,从来就没有垮掉。正如黄河无论怎样改道,仍然是黄河,仍然会奔流入海。是的,不管经历怎样的曲折与迷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来了,登上鹳雀楼,圆了自己的一个梦。在小学课本里第一次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我就隐隐约约开始做这个梦了。在鹳雀楼上重温此诗,是庆祝美梦成真的仪式,又像旧梦衍生的新梦。我成了自己的梦中人。明明是第一次登鹳雀楼,可我感觉一点也不陌生啊。西山的落日,从唐诗里流出来的黄河,螺旋的楼梯,题壁的墨宝,翘檐上的风铃,似曾相识。哦,都是我无数次梦见过的。

王之涣初登鹳雀楼,没什么思想负担,身轻如燕,就举重若轻地在墙上题写下一首千古绝句。登上鹳雀楼,其实也看不见大海的,王之涣只是看见了黄河的一段,却能由来龙想到去脉,由过去想到未来,由片段想到完整,这是一个心中有大海的诗人。心中有全局、有宇宙,即使写小诗,也是大诗人。

后来又有许多才子登楼题诗,要么为了唱和,要么为了跟王之涣比试一下高低,或者,渴望搭王之涣的“顺风车”一举成名?鹳雀楼成了唐代诗人的赛诗楼,可后来者再怎么使劲,都翻不过王之涣这座山。人们把各个楼层的题诗全读一遍,还是觉得王之涣的二十个字最精彩,巧夺天工,最配得上鹳雀楼。再后来,整座鹳雀楼都烧毁了,大多数诗赋就此失传,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却像舍利子在灰烬里闪闪发光,不胫而走,传遍天南海北。这就是所谓的金刚不坏之诗?这就是所谓的不朽?与日月同在,与黄河同在,甚至与大海同在。

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像太阳,把同样题材的其它诗赋全遮蔽了。其实,鹳雀楼还是有月亮的,譬如李益的《登鹳雀楼》:“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畅当的《题鹳雀楼》,也算鹳雀楼满天繁星中的一颗:“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仅凭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就足以跻身于中国四大名楼,另外三座全在江南: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得起鹳雀楼了,对得起唐朝了,对得起黄河了。

猜你喜欢
鹳雀楼大海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抱憾鹳雀楼
『黄河』
登鹳雀楼
问大海
冬日的大海
登鹳雀楼
令人兴奋的大海